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至亲的人都不理解你的选择时,就来读一读《刀锋》。1938年毛姆前往印度,希望能够洞察一直令他着迷和困惑的精神生活。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写进了《刀锋》。

内容简介

越过刀锋实属不易,因而智者常言救赎之道艰辛。——《迦托·奥义书》


青年飞行员拉里在一次交战中,亲眼看到好友为救自己而死去。朋友的死让拉里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他离开了未婚妻,拒绝体面的工作,开始遍历世界,踏上追寻之路……在人类文学史上,“故事圣手”毛姆将所有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倾注于《刀锋》。一出版就震撼文坛,无数青年在《刀锋》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同路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刀锋》背后的故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过刀刃,寻找生命之光

    “剃刀锋刃,越之维艰;智者有云,得到弥艰。” 越过锋刃有多难呢?大概犹如穿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未知之旅中吧!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吃饱喝暖后,嬉笑游乐后,夜深人静之时,情不自禁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真的要这样过一生吗?于迷迷糊糊中睡去,在清晨的闹铃声中惊醒。这既是全然崭新的一天,又是重蹈覆辙的一天。我们一出生,哭哭啼啼,蹒跚学步,潜移默化中,我们长成了社会规训下的大人模样,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啊?难道不是吗?把实然当应然,把结果当原因。我们生在这个被文化建构的社会中,风序良俗、道德观念等都是我们要遵从恪守的,否则就是异类。在《刀锋》中,拉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要游走在所谓的正常生活之外的人。他曾经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战友为救他而牺牲了。回来后,他的未婚妻觉得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苦苦追问自己而不得其解: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后来,他解除了婚约,一个人前往巴黎,辗转在世界各地,又在印度生活了五年。他读了各种各样的书,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披头散发、胡子拉碴、衣衫褴褛,多年后,毛姆再见到他时,竟然把他当成了路边的乞丐。定睛一看,那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愈加有光彩,没错,他还是那个十几年前拒绝一份体面的工作,毅然决然要去云游找寻自我的年轻人。只不过拉里对物质毫不在意,他每月那笔 3000 美元的固定收入仿佛都是多余的。见到穷困潦倒,身体不佳的苏珊,他二话不说就带着她们母女二人去环境适宜的地方疗养,他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只是出于朋友间的帮助,离开的时候还留下了一万多美元给她们。他用自己在印度学到的催眠术,帮助自己前未婚妻伊莎贝尔的丈夫格雷治好了头痛症。他试图和索菲结婚,想要解救深陷毒品和酒精泥塘的她,但最后她逃婚了,悲惨地被人割喉扔进了海里。拉里,他话少,常常微笑着,每当伊莎贝尔追问他到底这些年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就用那经典的三个字 “混日子” 来回答。她不想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追求体面的上流阶层的贵妇生活,一个追求理想主义的精神层面的生活。我想很多人会羡慕拉里吧,但是没几个人会真的像他一样出走。他父母很早去世,被父亲的朋友领养,他没有任何其他的亲戚,后来养父也离世了,所以这个世界于他而言没有什么牵挂,他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尽管格雷的父亲曾试图给他介绍一份证券经纪人的工作,但在人人试图建设战后繁荣美国的热烈氛围里,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自救和救人,在拉里的世界里都是一种完善自我的方式吧。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跌跌撞撞,归来,他是一个新的少年。顺其自然,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同样的时区,迈着同样的步伐,走进同样的轨道,这似乎是无法逃离的人生规律。就像海德格尔说的这是一种沉沦的生活,就像一把锤子当下上手。一旦有了边界性的境遇,比如拉里亲眼看到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一个活生生的人,死后仿佛就渺小到失去了尊严。于是他才有了对人生的思考,仿佛一把锤子突然钉到了手,他要认真地审视一下关于这把锤子的一切,现成在手的生活,需要想想 why。我一直在想,书中的其他人,比如艾略特,一直活跃在上流社会的人,至死都活在自己营造的虚荣世界里,因为一位贵妇没有给他发邀请函,因为他提拔过的年轻人不把他放在眼里而生气郁闷,他甚至安排好了死后的自己也要以最好的形态出现在葬礼上。还有格雷,经历了破产,和由此产生的头疼病,但依然生活在社会既定的轨道里。他回到了美国,重新打拼事业,风生水起。苏珊,原本像是湖上一页浮萍,经历了风吹雨打,生活起起伏伏,但她足够聪明,足够坚强,最后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她和女儿也可以继续安稳地生活。索菲,最后的结局很惨,她像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意识的永远沉浸在酒精中的人。她被谁杀害了,不得而知。伊莎贝尔引诱她喝酒,导致戒酒后再次毒瘾复发,所以逃婚,继续醉生梦死的生活。至于伊莎贝尔,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如她一样,希望住在大房子里,开着一辆不错的车,丈夫有体面的工作,子女落落大方,而自己一身精致的打扮,出现在该有的场合。只有拉里,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他不喜欢给别人他的住址,他试图隐没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破旧的窗户,简陋的浴室,还有桌上的一本书,仅此而已。但他是本真的活着,当读书不能全省贯注,他就去做一份体力活,比如在煤炭厂做苦力。脑力和体力之间的转换,可以让他清醒地感受自己所处的当下。最后的最后,他回到了美国,可能会找一份汽修店的工作,或者开出租车,与他而言这大概是脑力疲惫后的一个可以切换的场域。如果你试图通过读这本书找到拉里追寻的答案,那也许有一些些失望吧!毕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课题,如果你决心避而不谈,过好每一个当下,充实满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希望不要遇到那种锤子现成在手的时刻。可是如果你有和拉里类似的困惑,就只能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行动,因为这件事只能亲力而为。再回头看这本书,为什么叫《刀锋》,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可能穷尽一生,也不得其解。可是,至少当我们清醒地活着,游走在刀刃上,也许有利于我们远离沉沦不自知的生活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每个时代的智者都在思考和探索。《刀锋》讲述的是青年飞行员拉里在目睹最亲密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后,觉醒生命意识,拒绝世俗生活,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人生意义的故事。拉里逃离了婚姻和体面的工作,一个人住在破旧简陋的房子,但离图书馆和大学很近,每天看八到十小时的书。有时也会做点体力活,虽然每年只有 3000 元的进项,但对于他来说这已足够生活。更多时间,他都在读书、散步、思考,在科学、文学、哲学和艺术等领域探索,游遍世界各地,在东方的印度跟随瑜伽士和圣徒修行思考。拉里领悟到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充盈的,没有边界的,幸福的,并以无我和无求的姿态走上自我完善的道路,最终在印度哲学中寻得内心的宁静。至于书中的其他人物,艾略特一生都困于名利的虚荣之中,到死也在为没有收到宴会请柬而愤恨不平。伊莎贝尔则遵循传统的上流女士生活方式,找个有地位(荣誉)的人结婚,穿着时尚,爱好交际。格雷破产后变得消沉,患有严重的头痛病,他对曾经在商界上的辉煌念念不忘。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在挣脱了宗教的精神禁锢而获得自由后,以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享乐主义的西方主流价值观成为新的枷锁。面对西方世界普遍的精神空虚和价值危机,作者试图用现代哲学和自己的人生感悟为人们找到精神归宿。最后,作者又借索菲之死传达唯有自我拯救才是救赎之道,索菲因为家庭变故而堕落到酗酒、吸毒、滥交,拉里本打算和索菲结婚,帮她找回自我。然而,就在结婚前几天,索菲被伊莎贝尔算计引诱,又过回了自暴自弃生活,后来不幸惨死。越过刀锋实属不易,因而智者常言救赎之道艰辛。愿我们都有勇气越过人生的刀锋,找到真正的生命之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物是在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儿的,只是节奏不同

        艾略特穿着他菲利普二世的礼服下葬伊莎贝尔继承了不菲的财富格雷有了一份好工作拉里找到了他的 “绝对” 索菲死于非命亚西尔续弦娶了改当画家的苏珊娜他们都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上求仁得仁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