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程浩的生命之作:他让我们觉得活得轻薄。

内容简介

“上帝给了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知乎著名ID。2013年8月21日中午,走完了他短暂的20岁的一生。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二十年间,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张医生下的病危通知单。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都伴随着他,但他淡然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他的文字,打动了无数网友。

“这小小少年,在一个个孤单的长日长夜里,用这格言般的文字,写下他那超越少年的,对命运的接受,对不幸的宽容,对造物的慈悲。”

这是程浩的文字集。程浩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了他的文稿,共计44万字;除了散杂文,还有小说、日记、诗歌,甚至,还有给优米网的求职信和给作家七堇年的信。让人感慨的是,他有很多计划未完成,电脑中还有很多未完稿,和正在进行的写作计划。这几十万文字,都写自程浩去逝前的两三年的时间。而此时的程浩,体重不到30公斤,身体严重变形,每一个字都是他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文字里流露的对命运的包容,对生命的思考,让人为之震动。书中不但有生死大问这样的严肃拷问,还有很多风趣机智的文章和对答,以及少年的怅惘和对爱情的憧憬。

目录

  • 版权信息
  •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 写在阅读之前
  • 世界上最强的少年
  • 怀念程浩
  • PART 1 世间慨
  • 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 程浩是谁?
  • 昂着头的艺术
  • 失败之书
  • 我和老妈那些事儿
  • 做一个“有品有趣有范儿有腔调”的木偶
  • 伯爵写给女巫的一封信
  • 我相信
  • 绝路上的桥
  • 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
  • 我要苹果,不要香蕉
  • 梦游记
  •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启齿的一面
  • 村上春树是严重的“梦游病人”
  • 请连岳别“偷”患者的钱
  • 中国的残疾人数量近一亿,他们的福利状况是怎样的?
  • 人终有一死,现在的奔波劳累有什么意义?
  • 改变世界,需要切口
  • 一觉醒来的幸福
  • 地狱在身后
  • PART 2 知无涯
  • 你为什么读书?
  •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看百家讲坛和看书,哪个好一点?
  • 读书越多会越孤独吗?
  • 读书有哪些危害?
  • 读张爱玲是否要比读张小娴高档?
  • 四五岁的小孩子可以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了吗,可以从哪些书开始?
  • 看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吗?
  • 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 为什么盗版比正版更容易获得?
  • QQ三问
  • PART 3 尺素书
  • 致某人
  • 求职信
  • 致七堇年
  • 致张牧野
  • 致小熊姐姐
  • 致远方的你
  • PART 4 切梦刀
  • 唯酒无量
  • 紫色洋娃娃
  • 阁楼中的宝藏
  • 烧红的月亮
  • 原谅我,不能再带你一起飞翔
  • PART 5 在知乎
  • PART 6 我的笔记
  • 详细的读书笔记
  • 简单的读书笔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怀念程浩

    三月二十三日,是程浩的生日,如果他还在这个世界上,今年是 27 岁。


    我和大多数朋友一样,第一次认识程浩,是通过他在知乎上的一个问答「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里?」我们认识了一个从出生就开始和死神搏斗的少年,惊讶地发现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仍然热爱写作,热爱阅读。这个回答就像一声惊雷落在我们面前,把我们震得瞠目结舌,再无别的话可说,只能由衷的称赞一句:牛逼!
    至今这个传奇的答案至今依然是全知乎赞同最高的答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这样,我记住了他。
    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记住我的,但我觉得我们注定会成为朋友。他爱读书,喜欢琢磨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在这些事情上,我们脾气相投。
    他不是那种课本里的英雄人物,身残志坚正气凛然,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教会世人一个什么什么道理。他和这个年纪的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爱开玩笑,喜欢和人辩论,有时会过于争强好胜,偶尔也会卖萌。如果你不知道他的病况,那么你只会当他是个普通的二十岁小伙子。可恰恰是这份「普通」,才是他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恰如穆旦的诗「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而他的努力,要比我们来得艰难得多。
    在我的印象里,似乎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自己的身体情况。唯独有一次,当他似有若无地谈起自己喜欢的姑娘,可又没有办法像别人那样谈恋爱,这才表现出这种无力的愤怒。
    2013 年程浩的生日那天,我和其他爱他的朋友想送他一件礼物,于是就想借知乎的微博号为他发一条祝福的微博。因为之前曾出现过某位知友求生日祝福而被打击的事件,所以知乎那边有些踌躇,怕反而对他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对知乎创始人黄继新老师说,他的身体状况,不知道还能过几个生日。
    没有想到,一语成谶。
    得知他走的时候,其实心里没有过多的惊愕,虽然我们都希望有奇迹降临,但是心中毕竟对最坏的情况做过准备。
    他早已看透生死,我以为我会像他一样坚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走在上班路上,耳机中偶然传来的是 GALA 的《骊歌》:
    当这一切都结束
    你是否失落
    当我随烟云消散
    谁为我难过
    没有不散的伴侣
    你要走下去
    没有不终的旋律
    但我会继续
    倘若有天想起我
    你蓦然寂寞
    人生是一场错过
    愿你别蹉跎
    当这一切已结束
    请不要失落
    我将随烟云消散
    别为我难过
    千言万语不必说
    只有一首歌
    都知欢聚最难得
    难奈别离多
    人生是一场错过,难奈别离多,听到这两句,眼泪止不住地就流下来了。每当我自以为坚强到可以释怀这些时,总有不经意间的悲伤,又悄悄占据心头。
    我收到过一本《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程浩生前的文字出版成书。可是,这本书一直静静地在我的书柜里,一直没有拆封。我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书,我只是,不敢看。
    当我们失去一位朋友,我们面对的,不是眼前世界如山崩地裂般崩溃,而是脚下的路陷出一个难以填补的坑,它也许察觉不到,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一脚踏空,跌入无限的伤感中。
    他走了,却又像从未离去,他就像地平线处一道模糊的背影,看得到,却追不上,摸不着。
    无神论真的是硬汉才能承受的信仰,虽然理智告诉我,他已经变成一抔土,但是当伤感如此真切,就像火的热,水的冷,刀的锋利,我宁肯相信他在人世间,还有一个投影。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这是程浩二十一岁的时候,祝福他生日快乐的那条微博,摘自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如今程浩真的已经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只可惜天空太广阔,我已分辨不出哪朵是他。

      28
      3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敬程浩-《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34句金句总结

      🌟全文约 4780 字,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我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他的书《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这本书是陈章鱼介绍的,我看到的那天刚好是作者程浩离开这个世界的第 8 年。书的封面有一行小字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 书里面蔓延的对人事物的浓烈感情,娴熟的词句运用以及随之扑面而来的情绪,把我打了个措手不及,刚看着序言就掉下泪来。这些眼泪既是对这个坚强的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他完全不煽情甚至幽默化之的心疼,更是对这样一位因身体原因、一天都没有上过学但才华横溢的人的命运的叹息。出生于 1993 年 3 月 23 日的程浩,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 20 年。他是知乎著名 ID,文字打动了无数人。这本书是他 16-20 岁中写的文字集。那会儿他的体重不足 30 公斤,身体严重变形,每一个字都是他用鼠标一下一下点出来的。看完书以后,我写了一封信给他,存在我的电脑桌面。这是一本无法拆的书,但是因为他的体悟与赤诚以及对阅读和写作独特的见解太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我把全书最让我触动的 34 处整理成五个部分: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读书、关于写作和关于知乎问答。此举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逝者已逝,但留下的文字终会触碰灵魂,给予生者思考和继续前行的勇气。感恩程浩。【关于生活】1.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2. 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3. 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4. 不必可怜谁,不必同情谁。所谓生活,不过就是一种 "昂着头的艺术",仅此而已。5. 也许,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梦想如此,活着亦是如此。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很少;半途而废的人,很多。但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这两种人活得都不轻松。那些坚持的人,哀叹希望的渺茫;那些放弃的人,却已经失去了希望。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6.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7. 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字是时间的凝固、生命的延续。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的精神,将在这些文字中永存。8. 这个世界上,你不知道的东西,总比你知道的要多。知道的少,自己去学、去了解就好,这与一个人是不是有品有趣无关。如果以谈资的多与少来作为评判依据,那人人都是有品有趣的,因为你知道的东西,总有人不知道。如果有品有趣是攀比心如此强烈的东西,那这样的品,只能是低品;这样的趣,只会恶趣。9.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你想体会 "特立独行" 的潇洒,首先就要失去平凡纯朴的欢愉。10. 关于选择,我也曾经有过作出重要选择的经历。跟你不同的是,我并没有纠结很久,我只是问了自己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我还有什么?我能放弃什么?当我冷静地作出回答时,积压于心的迷茫和痛苦的雾霾,瞬间就烟消云散,一切都豁然开朗。11. 曾经有朋友问我:浩子,你觉得你的劣势是什么?我告诉他: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仅仅只有三年的写作经验。如今如果有人问我:浩子,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那我会用相同的答案回答他。假如一个人能勇于面对他自己的劣势,那么这个劣势将会成为他最大的优势。【关于爱情】12. 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你喜欢过的东西,即使不要了,也不允许别人糟践;你喜欢过的人,即使分开了,也不允许别人对他不好。13. 有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你付出的爱,究竟想要收获怎样的效果?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还是让你感受到自己在爱对方?是付出爱的行为重要,还是付出爱的方式重要?也许在你眼里,香蕉比苹果更美味。但是你的想法无关紧要。因为无论是香蕉还是苹果,最后吃的人都不是你。14. 爱情就是相距一百步的两个人,彼此慢慢靠近。因为爱,我可以向你狂奔九十九步。然而,无论我付出多少努力,却永远无法真正靠近你。因为爱,不光是我迈出的九十九步,还有你尚未迈出的那一步。少一米、一寸、一分、一厘,都不是爱情。一步之遥,天涯海角。【关于读书】15. 书的品质或许有高有低,但必须在你亲自读过之后,才能作出判断。这虽然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可是我周围的许多人其实都不明白。或者说他们也许明白,但是没有人能在盲目作出判断之前,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判断一本书(不限于书)的依据往往是自己的潜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受外界舆论所导向的。可以说,他们对一本书的价值判断,基本取决于这本书在文化界以及社会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如果这本书是一部常人公认的经典著作且与流行文化有一定距离,那么当他们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拉着圣人先哲的手,一步步地踏入了 "文明的殿堂"。而那些流于世俗的凡人,则与他们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每每想到此处,他们的内心就会升起一丝优越的 "孤独感"。他们活在自我建构的 "文明殿堂" 里,时常自诩自己为 "孤独的人"。而我恰恰认为,这些 "文明殿堂中的孤独者" 比那些热衷于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的俗人更加无知。这类人往往自以为到达了无人知晓的广阔世界,其实不过是将自己关进了臆想出的精神牢笼,变成了一名 "文化的囚徒" 而已。16. 一本书的价值如何体现?不是看什么人写它,而是看什么人在读它。如果一部旷世经典落到一位徒有其表的人手中,那即便是《圣经》、《史记》、《广义相对论》,也不过是变成了装点自己的胭脂水粉,未见得有什么价值。而真正能够将一本书的价值体现出来的,永远是那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者,永远是那些对知识有着虔诚信仰的读者,永远是那些专注于书籍内容本身的读者,永远是那些热衷于总结、分享与传播的读者。他们对未知事物有着足够的热爱,以至于忘了注意自己拿起这本书时的姿态是不是足够优雅,足够独特?可以说,一个 "重其神而舍其形" 的读者,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17. 我有一个读书的自我规定:但凡遇到不懂的知识,想尽办法也要弄懂,哪怕它毫无用处;但凡遇到内容艰深的书籍,一定要找到关于此书的入门书籍,为他日之阅读作一番铺垫。18. 书也好,做事也罢,都不应该有畏难情绪,而是应该迎难而上。越是读不懂,越是有读懂的必要;越是有必要读懂的书籍,读过以后的收获就越大。知识的价值与其掌握者的人数是成反比的。含金量越高的知识,掌握者必然越少。掌握者越多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低。19. 作为一个自幼卧病在床的 "职业病人" 而言,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世界就是家到医院的距离;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生活不过吃喝二字;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一生都无法经历那么多人物带来的感情。但是,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恰恰是它带给我的最大 "危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对人生产生期待,那样就更容易获得满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了解世界是多么精彩,那样就不会向往独自远行;如果没有读书,我的心中就不会孕育出那些蓬勃跳动的梦想,那样就不会轻易感到失望;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永远都不明白两个人的甜蜜,那样就不会尝出一个人的苦涩。假使我是一个智力归于零的智障者,那我就不会因为梦想的遥远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因为爱情的渺茫而伤心欲绝,更不会因为一腔豪情的无处宣泄而郁郁寡欢。如果我失去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自己会比现在过得更幸福。但是,这样的人生还值得活着吗?如果连痛的滋味都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绝望。说到底,甜和苦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读书的好处是启迪人类的思想,危害是思想带来的痛苦。无论是好处还是危害,它们就像甜与苦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20. 这个社会不会将书分为三六九等,但是一定会将读书的人分为三六九等。凡事要 "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为地将一本书看作所谓的 "高档",其实是自己将自己贬做了低档。是的,不用加引号,低档就是低档。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观缩影。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本书的内容已经不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而是关心当我们拿起这本书时,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姿态是否优雅?21. 读书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当你抱着 "改变自己" 的心态去读书时,过一段日子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改变很小。而当你真正全情投入到知识的海洋时,你才会不知不觉被书里的思想塑造得更加完善。所以,看书能不能丰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这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用在此处,必然没错。22. 古人谈读书有三上:"厕上、马上、枕上。" 现代人读书也应该有三上:"车(公交车)上、队(排队等候)上、网上。" 这些都是时间,为什么不读?这个世界上除了学生,没有人是拿专门的时间来读书的,家庭与工作才是一个人生活的主旋律。专门拿时间来读书,未免太过奢侈。不会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人,即使有大把的时间也不会读书。23. 我发现那些自认为自己读不下去书的人,多得超乎想象。理由也是花样百出,但中心思想都是一个:客观环境影响主观意志,所以自己读不下去书。想读书,就要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不要把读书当作生活的点缀,而是当作生活的习惯。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你先问问自己,有这种习惯吗?如果没有,那么问题就简单了。首先,我们要培养一个读书的习惯。从现在(别跟我说明天)开始,每天拿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读书。别人是一天 24 小时,你是 23 小时,始终有一个小时要留给读书,这是雷打不动的。不管多么不想看,也要拿本书坐那坐一个小时,要培养读书的定性。其次,不要以为看几本书就能让一个人起到脱胎换骨的功效,更不要以为读几本书就能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有内涵,思想是顿悟,内涵是熏陶,这两样都不是从书上能学来的。要做好读一辈子书也只能当个愚人莽汉的心理准备。阅读永远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考验的是你有没有决心和耐心走到生命的尽头。24. 读书是一个发现与探索的过程,而别人替你推荐书相当于替你省掉了过程。探索源自好奇,一个没有好奇心的读书历程,是枯燥而乏味的。25. 平常日积月累,可能对一个人关键时刻的讲话发言更重要,而且什么准备都不如内心强烈的表达欲望。26. 知识爆炸社会,要像老鹰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马上飞走,不要贪多贪杂。27. 知识不经过系统整理,就像没有编制过的稻草,一冲就散了,白读。【关于写作】28. 说到底,你读书,不管是一千本还是一万本,那只是消费。而写作,哪怕只有一个字和一句话,那也是生产。生命是短暂的,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书写关于自己的历史。29.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理与归纳的过程,不在于你写了什么,而在于你写了多久,写了多少。30. 写长篇,是因为你有一段故事要说,而不是为了写长篇,凭空捏造一段故事或者灵感。多想点儿写作内容,少想点儿写作形式。最重要的是 —— 不要老问怎么写,先写下来。31. 我一向珍惜那些写在纸上的文字,我曾经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人的一生,最难以保存的,是时间;最终能留下的,是记忆。而能够同时承载两者的,唯有文字。"【关于知乎问答】32. 知友:看书要不要带目的性?程浩:要带问题,不要带目的。要有诉求,不要有功利。33. 知友:你认为怎样的人生很酷(有趣)?程浩:当你来到这个世界时,人们笑着,你哭着;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人们哭着,你笑着。34. 知友:你会怎么写三行遗书?请写遗书,不是墓志铭。程浩:留下我的眼睛照亮世界用我的灵魂为你们开拓另一个人间(我死前会签订遗体捐赠协议,其中包括眼角膜)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幸福与烦恼、挥霍与珍惜的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