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领悟高效工作的本质和精髓,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秘诀。

内容简介

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在全球200家超级大企业中,就有147家属于麦肯锡的客户。麦肯锡出身的商界巨擘不计其数,如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IBM的前董事长兼CEO路易斯·郭士纳、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等等。《财富》杂志将麦肯锡誉为“CEO的最佳跳板”。

为何麦肯锡能走出如此多的精英人才?为何他们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于各领域大有作为?

就在于他们得益于麦肯锡创立的“新人培训计划”,他们从中学到了独特而本质的工作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他们开始接触各种课题,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逐步熟练掌握麦肯锡工作法的精髓。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高超的工作能力,从职场精英中脱颖而出,无愧于麦肯锡人的称号。

本书根据作者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详细介绍了世界一流公司的工作方法,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条分缕析,层层讲透,让你逐步领悟麦肯锡的思维理念和工作准则。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是什么成就了麦肯锡
  • “麦肯锡人”的由来
  • 臻于完美提升价值
  • 坚持始终的“PMA”
  • 灵感与逻辑相融合
  • 藏在细节中的品位
  • 秉持“专家的态度”
  • 直面“真正的问题”
  • “单人麦肯锡”
  • 第二章 麦肯锡处理信息的方法
  • 以原始材料为基础
  • 提取附加价值
  • 信息过剩与信息选择
  • 用垃圾桶剔除资料
  • 有效的预测方式
  • 第三章 麦肯锡思考问题的方法
  • 麦肯锡的框架型思考方法
  • 带着问题去思考
  • 正确地完成正确的事
  • 捕捉并利用事实
  • MECE分析法
  • “头脑风暴”思维法
  • 关注“大画面”
  • 不必重新发明轮子
  • 第四章 麦肯锡分析问题的方法
  • 把框架储存在头脑中
  • 最佳业务组合方法
  • 投资组合分析法
  • 找到决定成功的因素
  • 五种竞争力量
  • 深入且系统的市场分析法
  • 核心竞争力分析法
  • 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 企业内部优劣势分析法
  • 外部环境分析法
  • 市场吸引力与经营实力
  • 准确定位行动战略
  • 制定备选战略
  • 客观选择最佳战略
  • 与竞争者进行战略对比
  • 判断当下与未来
  • “逻辑树”框架
  • 七步成诗法
  • 了解全局,保持客观
  • 市场发生变化时的思路
  • 第五章 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步骤
  • 确定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 寻找关键驱动点
  • 解决问题的流程
  • 解决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 商业问题没有万金油
  • 根据事实制定解决方案,而不是反过来
  • 考虑顾主情况,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 不妨等待方案自己出现
  • 如果真的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 第六章 麦肯锡团队工作法则
  • 如何组建理想团队
  • 培养必要的团队精神
  • 通过游戏增进团队联结
  • 恰到好处地激发团队士气
  • 强调平等的层级管理
  • 保持畅通无阻的内部交流
  • 不可懈怠的保密意识
  • 在合作中抛开个人情绪
  • 主动汇报工作成果
  • 成为不可缺少的存在
  • 一个人不可能煮沸整个海洋
  • 有意识地参与会议
  • 第七章 麦肯锡的合作方法
  • “顾主第一主义”
  • 与顾主结为同盟
  • 让顾主参与到工作中
  • 争取得到全面支持
  • 严谨实施问题方案
  • 如何应对找麻烦的顾主
  • “电梯测验”法则
  • 麦肯锡的“推销”
  • 不要贸然做出承诺
  • 第八章 麦肯锡工作效率法则
  • 高效率的“二八法则”
  • 按照次序排列待办事项
  • 分析事情主次的诀窍
  •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 把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
  • 从容易的对象开始
  • 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待办项目
  • 用简单的表格管理工作项目
  • 兼顾效率与效能
  • 第九章 麦肯锡工作演示方法
  • 建立清晰的逻辑系统
  • 避免无限制地修改报告
  • 演示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
  • 事先进行私下交流
  • 保证内容结构一目了然
  • “空·雨·伞”逻辑链条
  • 一图一事的简单原则
  • 在演示过程中突出亮点
  • 第十章 麦肯锡人才管理法则
  • “压力面试”筛选人才
  • 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
  • “UP or OUT”晋升法则
  • 培养个人发展观
  • 方法重于知识
  • 第十一章 麦肯锡个人提升方法
  • 认识自己
  • 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价值
  • 注意内外兼修
  • “1:3”读书法则
  • 营造自我提升环境
  • 跟随导师的引领
  • 以中立的态度看待一切
  • 养成每天做总结的好习惯
  • 第十二章 麦肯锡客户走访方法
  • 走访前的热身
  • 在倾听中进行引导
  • 帮助被访者消除焦虑感
  • 处理可能遇到的困境
  • 应对谈判心理战
  • 走访成功的秘诀
  • 感谢信的奇妙效果
  • 第十三章 麦肯锡工作与生活调节法
  • 享受出差的乐趣
  • 让助手帮你减轻工作负担
  • 记得每个星期都要与工作之外的人见面
  • 不要忽略个人生活
  • 别让自己太疲惫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麦肯锡又来了,研究一下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70 本(343)#《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方法》🚢一般来说,咨询公司会将顾主咨询项目提出的方案做成建议书。麦肯锡的内部要求是:不论是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还是结果,都要尽善尽美。假如一个项目定于一周后召开相关会议,经理要求在此之前整理出针对这个项目行业的分析资料,由于你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资料只准备了一半。通常情况下,员工会向经理解释,说明情况,而经理也会允许员工将自己已经准备好的部分资料呈现给对方,而没准备的部分先口头陈述,之后再补充资料。但是在麦肯锡,通常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麦肯锡在一开始培训新人时便会灌输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放弃” 的思想。新人培训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面对问题,绝不逃避。培训最后的案例分析阶段,新人需要自己独立制作演示文件,对于这一点,麦肯锡的要求是做出来的文件能够达到可以给顾主看的水平。他们本身并没有任何此类经验,所以直到截止日期前一个星期,他们还在办公室中孜孜不倦地工作🚢哪些人可以称之为专家呢?这类人的特点是,当你和他交谈时,他能以一种区别于自己的角度,提出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某位专家的摄影技术和专业人士同样一流,所以整理出的作品会让人感觉舒适并引人注目。他对作品加以说明时,能够让人产生一种阅读漫画般有趣的感觉。总而言之,在麦肯锡,有这样一些独一无二的专家。🚢要想获得一手原始材料,就必须前往目的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调查,或是直接采访官方材料的编写者或负责人,针对与项目相关的部分进行具体询问和核实。既然是社会实践调查,重点就在于实践。负责调查的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像个记者一样,要求调查对象接受采访问话。因为调查对象很有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接受调查,或者给出不符合真实情况的信息。🚢调查人员在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记录时,容易出现几种误差:1. 由于时间或场地所限,无法记录全部的谈话内容,或是只能记录关键词,造成诸多重要信息或是看似不重要实则有参考价值的信息遗漏。2. 调查人员有可能在做记录时无意识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3. 纯粹的笔误。4. 事后整理材料时,由于时间间隔,记忆模糊,而造成误差。🚢资料还不是知识,知识必须从资料中做筛选,是资料的提纯和提升,是资料的精华所在。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料,不使它们干扰正常的工作,就要准备一个垃圾桶,将那些无关紧要的资料当作废物丢进去。不要小看这只垃圾桶,它可是你工作的好帮手,它默默地帮你清理着垃圾,实际上也是在帮助你理清思路,避免那些无用之物干扰你的思想;它让你的头脑保持清醒的状态,从而减轻心理和工作的压力。🚢每个人,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都有一套独特的框架,我们要时刻认清自己和对方的框架所在。只有对自己的框架有清晰的认识,才可能对框架有所突破,从而找到新的可能性。那么该怎样实现框架的突破呢?我建议的方法很简单:有意地对日常习惯做出改变。🚢“正确地做事” 与 “做正确的事” 是什么关系呢?做好一件事,自然要以 “正确” 为前提,也就是说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同时要注意的是,即使产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但如果没有买主、没有用户,也是徒劳的。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涉及工作方法问题,还体现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路。企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就开始进入 “正确地做事” 的执行阶段。方向一经确定,执行就有了保证,而方向出现偏差,执行得越坚决,损失就越大。这也从反面验证了两者的关系。🚢“头脑风暴” 分两种,即非结构化的和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形式比较自由开放,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鼓励发表尽可能多的意见,而结构化则是由针对团队负责人或会议主持人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一次提问的机会,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所有问题和意见都记录在白板上。对于敏感问题可以变通处理,比如一改口头发表为书面提交,由主持人粘贴或写在白板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磨铁图书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之一。磨铁图书是业内知名作者公认的最佳出版合作平台,目前公司已经签约王蒙、周国平、余秋雨、于丹、蒙曼、冯唐、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张德芬、今何在、阿桂、刘同、马东团队、白茶、郭斯特、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张悦然天下霸唱、雷米、Priest等众多业内知名作家。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畅销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