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试图透过一系列抽象的法哲学话语,探究其背后的个体生活以及其间的共同生活世界,揭示共同体生活之中那些影响法律制度建构的重要因素,以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法哲学思维方式。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法哲学研究多是以法律规范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分析对象,而遗忘了对共同体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思考。

本书一部分集中分析了马基雅维利、康德等人的政治法律思想,揭示了一系列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论题,如公民宗教、自由政体、自然状态、权利演绎等,从中获取思想资源,展示了一种与共同生活相关的法哲学,并将这一法哲学学说运用到对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中国法学理论发展的解释中。

第二部分集中体现了共同体生活在法哲学中的种种面向,以及由此反思的以规则及其运用的思考为中心的法哲学进路之不足。第二部分的四篇文章深入分析康德的《永久和平论》等古今中西的三篇文献,探究制度背后所蕴含的各种共同体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共同体生活可能对制度建构与维护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三部分则聚焦于当代,从苏力等法学家的理论出发,从各种理论间的“冲突”出发,分析当今社会下共同体的权力观等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需要怎样的法哲学?
  • 自序
  • 经典阅读与开放的理论生活——“古典法学”研究之倡导
  • 引言
  • 一、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中的怪现象
  • 二、阅读经典与开放的生活方式
  • 三、当代中国理论法学中的爱欲缺失
  • 四、走向古典法学
  • 结语
  • 上编
  • 马基雅维里论公民宗教——《李维史论》第一卷第11—15章释义
  • 一、基于文本结构的观察
  • 二、马基雅维里有关政体的一般看法
  • 三、马基雅维里的公民宗教
  • 结语
  • 通往自由国家——《论法的精神》第一编中的一对不为人知的政体
  • 引言
  • 一、专制政体的性质与根源
  • 二、对专制政体的批判
  • 三、孟德斯鸠的专制政体论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 四、孟德斯鸠专制政体论的意图
  • 五、从宽和政体到自由国家
  • 结语
  • 论宽和的刑罚——《论法的精神》第六章疏证
  • 引言
  • 一、孟德斯鸠论犯罪与刑罚的结构
  • 二、刑法与政体
  • 三、反对酷刑的理由
  • 四、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宽和
  • 结语
  • 康德的永久和平和世界公民法权——《永久和平论》的正文讲疏
  • 引言
  • 一、《永久和平论》的时代背景、标题和结构
  • 二、离开战争状态:永久和平的先决条款
  • 三、共和制:走向永久和平的第一项正式条款
  • 四、共和国的联盟——走向永久和平的第二项正式条款
  • 五、世界公民权利——走向永久和平的第三项正式条款
  • 六、战争与商业:永久和平的保证
  • 结语:永久和平的秘密条款
  • 中编
  • 论养士(上)——读《史记·孟尝君列传》札记
  • 一、受命于天?
  • 二、鸡鸣狗盗
  • 三、绝嗣无后
  • 四、冯驩其人
  • 五、何谓士?
  • 论养士(下)——读《史记·魏公子列传》札记
  • 一、仁而下士
  • 二、隐士侯嬴
  • 三、窃符救赵
  • 四、薛毛二公
  • 五、病酒而卒
  • 《韩非子》的问题意识——读《初见秦》与《存韩》札记
  • 一、读《初见秦》
  • 二、读《存韩》
  • 结语
  • 战争与国家——评《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及其他
  • 引言
  • 一、关于社会变迁的战争解释
  • 二、战争的结构与竞争的人性
  • 三、战争概念与历史哲学
  • 结语
  • 下编
  • 地方性知识观的法哲学批判——评苏力《送法下乡》
  • 一、本土资源与法律的理想图景
  • 二、基层司法与现代法治
  • 三、地方性知识与权力支配
  • 四、地方性知识与历史浪漫主义
  • 结语
  • 爱欲与法治——读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
  • 引言
  • 一、李雪莲离婚
  • 二、前两次告状
  • 三、后两次告状
  • 四、欲望与法治
  • 结语
  • 走向共同体的权利观——近代以来法理学发展的一种考察
  • 一、近代权利观的兴起
  • 二、近代权利观的法理学表达
  • 三、自然权利与政治国家
  • 四、权利观念的再度勃兴
  • 五、走向共同体的权利观
  • 结语
  • 走向古典世界——重读《刺猬的温顺》
  • 引言
  • 一、自由主义者的逃避与隐瞒
  • 二、美好生活与选择的必然性
  • 三、灵魂的内在城堡与自然权利的转化
  • 四、价值冲突与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 五、“温顺的刺猬”与哲人德性的转变
  • 六、伯林与施特劳斯之争
  • 结语
  • 尾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晚近学人间的作序,多是想找一名大家,以便为自己的作品 “添砖加瓦”。因此,作序也成了一种或明或暗的 “广告”。这与古代文人出于志气相投而作序,有着鲜明的差别。这是我第一次为他人作品作序,就我个人来讲,这绝不是出于任何其他缘由,而只是希望延续古代文人的这一挚友间相互砥砺的传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