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走进四十位南大学人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读书之乐、藏书之趣与治学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脱胎于2020年4月23日南京大学图书馆公众号首次推出的“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原创专栏。该专栏约请南大文、理、工等十余个院系的四十位教师、学生、校友,介绍各自买书、藏书、读书、写书的人生经历,分享自己学习、研究、教书、育人的心得体验。栏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至今共四十期,累计阅读量超过三十四万人次。

每间书房都是南大人独属的一个精神世界,这么多人共同写书房的故事,却是千姿百态,绝无雷同。这里有关于书的一切,买书、淘书、寻书、赠书、搬书、教书、写书、研究书,书房、图书馆、各色书店、资料室,还有由书房串联起来的童年、青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的读书、求学、研究的经历。而从岁月的变迁中,也可看到一代代知识分子处境的变化,以及共同的精神传承。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序 品读南大书房,赓续南大精神
  • “雁斋”有书:一个“万卷户”主的自述
  • 远去的书香——话说读书与淘书
  • 奔走聚书倦坐读
  • 我的三个书房
  • 相看两不厌,唯有书书书
  • 寻径思辨斋
  • 阅读森林与海洋
  • 精读原来是秘方
  • 我的读书生活
  • 书架一角的故事
  • 广阔天地,地层为书
  • 我在“下书房行走”
  • 随情所适,谨始慎终——我的读书小感
  • 我的四个书房
  • 书房与人生
  • 思书斋——我与书的成长故事
  • 变动中的书房
  • 无事花草,闲来翻书
  • 书房的乡愁
  • 目及之处,尽书也
  • 书的故事,人的故事
  • 帮老爸(叶兆言)整理书房
  • 家即书房,书房即家
  • 读书·买书·搬书的故事
  • 自家书房自家书
  • 西山脚下有书香
  • 读书杂忆
  • 书房琐语
  • 有书在,灯亮着
  • 三栖四喜斋之书事
  •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人生得一“上书房”足矣
  • 悠游书海
  • 书缘
  • 作为精神掩体的书房
  • 身无彩凤双飞翼,我与狸奴不出门
  • 藏书在于积累
  • 律己正心,如川之流
  • 从陇原到金陵——我的各种“书房”
  • “味斋”杂谈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有戚戚然,春节带娃去南京逛书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谓 “江淮雁斋”,特指我于 2000 年秋冬间迁住的南京河西地区。在老南京人的心目中,这 “河西” 特指秦淮河之西,而 “河东” 就是六朝金粉之地了。殊不知,这 “河西” 同时也就是扬子江东岸与秦淮河西岸的狭长湿地,原非宜人之居。但如今,普及了钢筋混凝土造就的高层建筑技术,听说也就不以为意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房记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79 本(352)#《书房记》🚢大学是读书的殿堂,是学问的圣地。宋朝大儒朱熹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当代作家冯骥才说 “书房一世界”,一个书房也是一个世界。南大人的书房可能不是那么敞亮奢华,但一定是透射着光、散发着热、闪烁着智、洋溢着乐、饱含着情的精神世界,它承载着南大人的精神风骨、学术文脉、治学道统和价值追求。我们要发挥好 “书房” 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和培育更多的 “南大书房”,讲好书房故事,讲好南大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建设书香社会、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南大方案。🚢先后开设 “图书评论与写作”“阅读文化学” 等课程,指导、培养 “阅读文化学与全民阅读” 及 “中国书籍文化史研究” 方向的硕、博士生六十余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高等院校校园阅读氛围危机干预研究” 及江苏省社科基金委托课题《江苏藏书史》等。出版专著有《中国旧书业百年》《藏书与读书》《沧桑书城》《转益集》《越踪集》及《芳华集:昨日校花故事》等。🚢“雁斋” 的命名,缘起于我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偶然在家乡太仓置得的一枚藏书印章。我最初的一批藏书,如在北大将毕业时终于得到的《晦庵书话》等,都曾用此图章一一钤印 —— 它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年轮。尽管那时的所谓 “雁斋”,仅仅是若干个胡乱堆叠的纸书箱而已。🚢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有一间书房自然是人生的一大梦想,幸运的是,我经过努力做到了,而且不是一间书房,是一套书房,一套带有小院子的书房。尽管院子很小,房间也只有两间,不过六十平米左右,面积还抵不上人家的一间大书房。说到书这个字,脑海里想的不是别的,而是层层叠叠堆在地上的半屋子书,这些都是近期新买的和朋友惠赠的书,还没来得及上架,也没想好怎么上架,书房实在放不下了,这样凌乱地堆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一种逃避。🚢说到藏书,自然会想到读书。来我书房的人几乎每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些书你都看过吗?连我的父母也都这样问。我的回答是:这些书我没有都看过,事实上也不可能都看过,但是我都翻过,需要的时候我可以随时知道需要去找哪本书。🚢一般书籍,翻翻就可以了,等到使用的时候再去详细阅读其中的某个章节或段落。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即便是专业书,也无法做到每本书都读,只能采取精读和泛读结合的方式。精读的好处不用说,我特别愿意说一说泛读。我喜欢把泛读说成翻书。拿到书之后,看看前言、后记,看看目录、作者简介之类,这样比从别的地方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要好很多。书翻过之后,会留下较深的印象,等到将来需要的时候,一下就可以想起来。🚢多年前,有一阵子,我不愿待在书房里,因为看见四壁和满地的书,心里着实有些惴惴不安,因为理性告诉我,即便是再有两三辈子,这些书也是读不完的。百年之后,该如何安顿它们。我并没有天真到寄望儿孙会去读它们。终究这些书是要散去的,每念及此,不禁颓然。🚢我自己买书的原则是有用、有趣。有用,自然是与自己的研究相关。我这些年做出版史、出版学学科史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的书自然要买的。有些书,买回也不见得读,就是放在那,需要时再拿出来。跟大家一样,总是痛恨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些年课多,杂事又多,一本书,拿到手如果不读完,大概率是不会再读,只能等到下次要用时才会拿出来看。🚢有趣,是指这本书背后有故事。如果可以做文章的素材或上课用的道具,那就更妙。每本书的背后藏着作者、编者与读者。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出版社为什么出这本书,读者为什么看这本书、藏这本书,都各有道理。有些理是相似的,有些理却很有趣。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些书,出版后导致该社被撤销、当事人受处分,将来更是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