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侦探小说一样好看的中华历史,学者易中天潜心撰写,从动笔到完成,历时九年,共24卷。本册为大结局卷。

内容简介

第24卷《命运和选择》是中华史系列的总结之卷,易中天带你快速闪回,从3700年以前洛阳盆地上“中国崛起”开始,鸟瞰西周如何以政治智慧构建起华夏文明圈,又怎么把“产权不清”的锅甩给了子孙,再经战国两百年试错、变法与争鸣,中华终于步入帝国时代。此后,中华帝国史鲜明地分作四段:秦汉至三国410年,创建期;三国魏晋南北朝400年,试错、探索、整合期;隋唐两宋683年,高峰期;一气呵成的元明清647年,定型期。

一路走来,我们选择了变邦国为帝国;选择了独尊儒术,融合佛道;选择了打通南北,融合胡汉;遗憾的是,也曾选择了闭关自守,并以幻想自欺。为什么是这些选择,而不是其他?请看《命运和选择》的回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邦国时代
  • 中国崛起
  • 统一战线
  • 华夏文明圈
  • 智者千虑
  • 变法与争鸣
  • 第二章 帝国之初
  • 帝国的前夜
  • 秦之误
  • 汉之兴
  • 三国与魏晋
  • 南朝与北朝
  • 第三章 巅峰与定型
  • 兴衰隋唐
  • 成败两宋
  • 集权再集权
  • 另一条线索
  • 当惊世界殊
  • 第四章 问苍茫大地
  • 宇宙与天下
  • 天的多重身份
  • 尊儒得失
  • 德治与官治
  • 半步之遥
  • 附录
  • 文明的起始与国家的形态
  • 本卷大事年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看历史,决定了如何看未来。

    看完了易中天老师的二十四卷 “中华史”,真的是感慨颇多,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我们从哪里来?易老师通过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明确了中华文明是如何从部落一步步演变成为国家的。我们是谁?易老师认为,西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他们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方面为中华文明建立了基本秩序,这些制度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关键。我们如何一路走来?易老师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从邦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过度阶段,也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帝国时代又可以划分为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元明清第三帝国,这就为我们掌握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路径。我们将往何处去?历史学就是未来学,我们学习历史其实就是希望能够看清未来。易老师在 “中华史” 中不光写了中华史,也对比了其它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希腊 - 罗马 - 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也是在探寻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充满启发的一套书

      我用一个月时间读完了这一套中华史系列,感觉到历史很有趣,活灵活现,更是充满诗情画意。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波澜壮阔,祖先留下了这么丰富的政治遗产和精神文明财富,每个人都要有文化自信。但也存在一些糟粕,需要我们舍弃,才能更好吸收精华。这套中华史系列,每一本体量很小,但没想到写了好几年,一定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易中天老师学文学出身,他的切入点很奇妙,处理手法也很好,能够帮助我横向、纵向联系历史人物和事件。每一本都有精彩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还原历史,也能很好地概括一段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历史远远不止这些,但抓住了主线,理解了主要事件和人物,可以延伸出很多研究方向。对于历史基础差的读者,可以普及历史知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细细读来也能产生许多新的感悟。把中国历史前后联系起来看,结合近现代史去看,结合世界史横向对比,都会有许多神奇的发现。这一套书帮助我把从小到大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串联起来,摸清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脉络,文化的传承,社会风气的变化,也从多个角度观察民族性格。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当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听到的话,从史书里都能发现原型,每一段历史都是今天的一个侧面。虽然写的很有文采,也有深度,但易老师不是说得都对,对于一部分历史人物存在偏见。但历史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如果读历史只是争个是非对错,在放大原有的情绪,学习的价值就没有那么大了。独立思考很重要,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视角,思路,否则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路。而且,要真正深刻理解把握一段历史,还要配以一些更专业的历史书籍,或是学术论文,或是纪录片。所以,学历史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学了这么多,我更发现自己历史知识的不足,思维也有提升空间,这套书启发了我找到很多研究方向。下一步,我打算读更多相关的历史类书籍,来完善我的历史观,深入了解历史人物,更深刻理解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统文化研究

        因为是易中天先生的书,所以推荐一个吧。
        人进化成为主体,超越自然状态,基本上沿着两个轨道,一是文明,二是文化。
        文明是价值或效用方面,以有效性的质和量来论成败,文化是价值观方面,显示出来的是超越的逼格。虽然在真实的社会历史情景中,这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可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区分两者是必要的。
        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文学或文学性的,这个是根植于人性本身的悠远传统,而且永远不会消失,会寄生于一切媒介寿与天齐。口头流传,文字,说书,戏剧,戏曲,电影,电视,游戏,元宇宙……
        不仅文学 (狭义上) 本身是文学的,历史学,哲学,宗教,乃至于后来的社会学等等 “文科”,本质上都是文学性的。
        有人质疑中国有没有宗教和哲学。中国确实没有和西方一样的宗教和哲学。然而宗教和哲学实质上也是文学,文学叙事,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学性,而很多自以为 “科学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批判,其实不过是用西方的文学性经由一遍中国的,自觉的用西方的文学叙事讲一遍中国的故事。从城里打工回乡的人,用城里学到看到的标准,重新 “客观的” 审视自己的家人。
        文化的底气是文明,你主张什么,并不直接取决于你的主张本身好不好,而取决于你的拳头👊🏻硬不硬。
        近代以来,我们在打不过的情况下,不得不七退八让,但是退出了文化自卑,退出了文化斯德哥尔摩,却无论如何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现在,当我们的文明程度达到了能够支持自己的文化叙事,文学性的时候,当我们越来越自觉的开始新的文化建构的时候,对于文学性的选择和批判,具有首当其冲的重要性。
        但是文化和文明不是可以拆分的两个物件,而是人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文学性的选择会受制于文明的质和量。
        文明方面,西方的底气是自然科学以及相应的技术进步,这朵奇葩生长壮大,成为巨人,或许还会在可见的将来成为怪物,……
        在我们的传统中,其实有着可以和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相抗衡的却是完全异质性的思路,一个被主流冷落的思想宝库,那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包含在这个里面的种种博大精深。
        过去很长时间里,绝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还止于对于它的文学性解读,而对于研究使用者要求高门槛以及计算工具的古典性,也使得它的存在发展举步维艰。
        但是,当有一天它能够剥离了一直被缠绕拖累的文学性,和最先进的计算方法相结合,把自然科学研究的种种成果汇总进来,就会对于解决最究竟的问题,乃至于新的更好的的文学性的建立,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无知是我们人唯一共同的拥有和平等处境,所以人们常说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几年前,当曾仕强先生言之凿凿的预言瘟疫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几个人相信的,然而它就是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转发
          1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