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海外汉学经典,“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近代城市史、公共空间研究的经典之作,对纷乱的1920年代北京社会和政治清晰而有趣的分析。

内容简介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

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

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鸣谢
  • 拉丁化拼音及货币注解
  • 第一章 一座20世纪的城郭
  • 摇摇欲坠的国家政权
  • 北京与北平:鸟瞰衰落的京城
  • 无中央政府下的地方政治
  • 第二章 人力车:老少咸宜的谋生方式
  • 人力车——一种现代发明
  • 乘客
  • 车夫
  • 第三章 人力车夫:劳苦大众的职业生涯
  • 当街谋生
  • 大杂院中的贫民窟
  • 车厂主与出租人
  • 从市井角度观察权力和地位
  • 车夫与警察
  • 无权势者
  • 集体行动:前兆与先例
  • 第四章 身为和事佬与街头官僚的警察
  • 晚清警察改革
  • 招募和部署
  • 警察言行
  • 暴力执法与道德剧场
  • 家长作风、父权制以及警务权限
  • 北京警察说辞与理念之比较
  • 镇压与调停
  • 官僚扩张的代价
  • 第五章 珠宝商、银行家和饭馆掌柜:京师商会的权力斗争
  • 京师商会的由来
  • 安迪生的大起大落
  • 银行家的商会
  • 孙学仕与社交领域
  • 无人问鼎的一年
  • 第六章 利益与民生:有轨电车发展的政治
  • 各地对技术变革的反应
  • 北京电车公司的创办
  • 关乎民生的政治
  • 北京进入电车时代
  • 第七章 工头、行会和工帮:劳资纠纷和工会主义的兴起
  • 未工业化城市中的无产阶级政治
  • 行会和劳工利益
  • 不和、斗争与派系
  • 工会主义的兴起
  • 第八章 新公共领域下的市民: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
  • 公民集会
  • 自治
  • 五卅运动
  • 职业政客和政治暴力
  • 第九章 兵临城下:军阀的冲击
  • 兵临城下
  • 控制保护成本
  • 第十章 工会与派别:北伐战争后有组织的劳工阶层
  • 干部
  • 工会主义
  • 群众反抗
  • 党派斗争
  • 第十一章 机器捣毁者:1929年10月22日电车风潮
  • 工会与群众
  • 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
  • 风潮序曲
  • 风潮来临
  • 结论
  • 第十二章 城市政治中的秩序与趋势
  • 错位的发展
  • 守势政治
  • 冲突与聚合:一种连贯过程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天安门北面的明清时期宫殿群以及南面的庞大建筑里,人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帝制的北京(终于 1911 年清王朝被推翻)与社会主义的北京(始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虽然遗迹林立,但是民国北京 —— 作为本书主题的这座过渡性城市,却越来越难以寻迹。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面,一块汉白玉浮雕上刻着 1919 年在天安门外爆发的五四运动学生抗议的场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讲述了 1920 年代北京商会领袖的斗争,还提到了 1929 年电车风潮前,北京的老百姓怎么组织工会,发起集会活动。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你了解电车风潮发生的历史背景。在书的结尾,作者史谦德还套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对中国的城市政治进行了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学术化,作者的分析是否得当,这也见仁见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首都不再是首都后,首都百姓的生活会变的如何?

        我今天才想到,原来北京曾经有那么几十年并不是中国的首都,那么首都百姓的生活变成啥样了呢?由于明清两朝,北京城一直是我国的都城。而 49 年新中国建立后,北平又恢复成了北京城,又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所以,总是给我们这些中国人一个错觉,似乎北京一直是首都呢。可是从 1924 年,张作霖被蒋介石北伐驱赶出北京,随后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再到 49 年解放,虽然一直还是世界瞩目的大城市,可却已经不再是首都了。这段时间也长达 25 年啊。这 25 年,再加上 1911 年宣统退位,北洋军阀走马灯似的占领北京城,四十多年的非首都地位,对于生活在老北京的老百姓究竟是怎样的感受呢?北洋军阀通知时期的北平城,人口 100 万。其中黄包车夫 6 万,再加上他们的家属,占到了北京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多。这是多大的一股力量啊。难怪,老舍先生居然以一个黄包车夫作为主角写了一部小说。实在是不容小觑啊。但是这本书写的可不仅仅是北京的黄包车夫。还有北京城的巡警制度,电车工人,以及当时此起彼伏的罢工运动。我们都知道,当时以为有轨电车抢了黄包车夫的生意,最终导致黄包车夫把有轨电车推翻了,堵在了路上,形成了拥堵,也被记录下来黄包车夫破坏有轨电车的实例,为后各种新技术普及收到老的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当做反面教材。然后声称科技的发展是不能阻挡的。可事情的真像真是这样吗?除了一些主路外,北京城大量的胡同和小路还都是黄包车的天下啊。北京那时候的地面可都是水和泥组成的路啊,看看龙须沟里的那条臭狗和两侧的路,稍微体面一点的中产阶级,为了避免大褂弄脏,一定是要叫黄包车的。其实并不存在竞争啊。其次,我刚才说了那叫六万人啊。没有滴滴时,北京的出租车也只有六万辆。可现在的北京城可是两千多万人口。要按同比增长,翻了 20 倍啊。在民智未开,文盲遍地的旧中国,还是 1924 年左右的时候,我党刚刚三岁,是谁有力量,有能力把这么多人组织起来,有预谋的罢工呢?这么一想,事情是不是没有想得那么简单了?读读这本书吧。随着阅读的增加,我现在看历史已经不再拘泥于王侯将相了,我更喜欢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视角来看历史。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