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来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

内容简介

“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故此,基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自有其必要性。

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说明
  • 自序
  • 引论 近代中国学科知识的成长:历史的维度
  • 一 “西学东渐”历史图景的塑造
  • 二 并非“已知”的西方学科知识形成的背景
  • 三 “日本因素”的呈现及其意义
  • 四 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本土的作用
  • 五 塑造近代历史的物质因素、技术背景
  • 第一章 “西学门径”的探讨:学科次第之论辩及其意义
  • 一 “穷理学为百学之门”
  • 二 学科论述的转向:格致之学的内涵
  • 三 “采西学”:学科次第问题的浮现
  • 四 学科次第与“西学门径”
  • 第二章 “中西学门径”:“体用”之辨的学科史意义
  • 一 中西初识时围绕知识“本原”的辨析
  • 二 新教传教士“援西入中”之策略
  • 三 “中学”与“西学”:“中体西用”论浮现的背景
  • 四 近代学科知识的“普世性”与“现代性”
  • 五 学科规划与体用论
  • 第三章 学、政、教:中学、西学之分与合
  • 一 “西政”“西学”无关“西教”
  • 二 “政”与“艺”:接引西学的变奏
  • 三 “学”与“术”:由分到合
  • 四 无法替代“政”与“教”的“学”
  • 第四章 西学、东学书籍的“汇编”及“知识再生产”
  • 一 西学“汇编”:知识的编辑与复制
  • 二 西学“汇编”资料的多种形态
  • 三 “经世文编”中的西学
  • 四 报章媒介作为西学的载体
  • 五 西学知识编纂:形式与内容
  • 第五章 科举改制与“策问”:接引西学的特殊机制
  • 一 科举改革与“策问”
  • 二 “策论”:对新式知识之接引
  • 三 “策问”资料的编辑与出版
  • 四 “策问”资料所呈现的西学
  • 第六章 质疑“现代性”:晚清中国士人“阅读世界”之一瞥
  • 一 “睁眼看世界”:阅读西书之肇端
  • 二 接受西学:“纵向”与“横向”的限制
  • 三 引导下的“阅读”:课艺提供的例证
  • 四 日记:私人的阅读
  • 五 理解“现代性”的屏障
  • 结语
  • 征引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西学东渐

    1 - 本书不过匆匆读过,略作了解,评分仅仅表示这本书用于 “浏览速读” 时的感觉,不涉及学术性评价(当然我也没有评价此种学术著作的能力)。以下所谈,也是随想。2 - 信息无国界,但知识却来源于特定的国度,指向特定的问题;至于做学问的,更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想法的人;是人就必然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出发点,所谓 “中体西用”,既有维护自尊的主观需要,也有客观的本土化改造和运用需求。3 - 学术,尤其是社会科学,难有绝对的 “中立”。纵使内容中立,对知识内容运用和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绝难中立的。4 - 不能以我为主,不能站稳自身立场的学术,可以很美丽,很崇高,但恐怕只是少数幸运者才有可能争取到这样的结局。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