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数字视频测量技术》是数字化电视发展的关键参考书。

内容简介

数字化使电视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相对封闭的视频开始融入到数字信息技术领域,视频系统开始借鉴并遵循数字信息系统的结构、层次、流程、规律以及其他特性。《数字视频测量技术》从视频信号的运行质量监测、模拟视频技术指标测量、模拟分量视频信号测量、标准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数字分量视频信号监测测量、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数字分量视频信号监测测量等方面对数字测量技术进行了分析讲解,配有大量的图片解析,适合作为广播电视工程的本科教材。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彩插
  • 第1章视频测量概述
  • 1.1 数字视频测量功能层次
  • 1.1.1 视频测量功能分层
  • 1.1.2 数字视频测量功能层次
  • 1.1.3 视频内容层
  • 1.2 视频质量测量基本概念
  • 第2章视频信号的运行质量监测
  • 2.1 彩条信号
  • 2.1.1 彩条信号形成原理
  • 2.1.2 彩条信号的参数
  • 2.2 视频信号的波形、矢量和图像监测
  • 2.2.1 视频信号环通接口
  • 2.2.2 视频信号波形监测
  • 2.2.3 视频信号矢量监测
  • 2.2.4 视频信号图像监测
  • 第3章复合模拟视频技术指标测量
  • 3.1 反射损耗
  • 3.1.1 反射损耗的定义
  • 3.1.2 反射损耗的测量
  • 3.1.3 反射波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图像的影响
  • 3.2 介入增益及其稳定度
  • 3.2.1 介入增益的定义
  • 3.2.2 介入增益的测量
  • 3.2.3 动态介入增益变动
  • 3.2.4 介入增益稳定度
  • 3.2.5 介入增益对图像的影响
  • 3.3 视频杂波及信杂比
  • 3.3.1 连续随机杂波信杂比的定义
  • 3.3.2 随机杂波的滤波
  • 3.3.3 连续随机杂波信杂比的测量
  • 3.3.4 单频干扰
  • 3.3.5 脉冲干扰
  • 3.4 视频线性失真
  • 3.4.1 频域测量
  • 3.4.2 时域测量
  • 3.5 视频非线性失真
  • 3.5.1 亮度非线性失真
  • 3.5.2 微分增益和微分相位(DG/DP)
  • 3.5.3 色度非线性失真
  • 第4章模拟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 4.1 模拟分量视频信号
  • 4.1.1 分量视频信号的形成
  • 4.1.2 分量视频测试信号
  • 4.2 分量视频通道联合测量
  • 4.2.1 “闪电”测量法
  • 4.2.2 “蝴蝶结”测量法
  • 4.3 色域误差测量
  • 4.3.1 色域误差的基本概念
  • 4.3.2 “五条”显示法
  • 4.3.3 “钻石”显示法
  • 4.3.4 “箭头”显示法
  • 第5章标准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 5.1 串行数字分量视频信号的物理层技术指标测量
  • 5.1.1 标清串行数字信号接口
  • 5.1.2 串行数字分量信号的眼图特性
  • 5.1.3 串行数字接口物理层技术指标测量
  • 5.1.4 反射损耗测量
  • 5.2 抖动及其测量
  • 5.2.1 抖动
  • 5.3 标准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分析与监测
  • 5.3.1 525/60、625/50扫描标准的4:4:4编码参数
  • 5.3.2 数字视频分量格式检验
  • 5.4 嵌入辅助数据和AES/EBU数字音频的监测
  • 5.4.1辅助数据
  • 5.4.2 数字音频嵌入标清数字视频
  • 5.4.3 SDI嵌入AES/EBU数字音频格式分析
  • 5.5 音视频相对延时测量
  • 5.6 误码秒及增强测试
  • 5.6.1 误码
  • 5.6.2增强测试
  • 5.7 SDI检测场
  • 第6章高清晰度电视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与监测
  • 6.1 高清晰度电视数字分量视频信号串行接口物理层特性参数测量
  • 6.1.1 高清比特并行接口
  • 6.1.2 高清比特串行接口
  • 6.1.3 物理层特性参数测量
  • 6.2 高清晰度电视数字分量视频格式分析与监测
  • 6.2.1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参数标准
  • 6.2.2 高清晰度电视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
  • 6.3 3Gb/s串行数字视频接口
  • 6.3.1 高清数字视频双端(Dual Link)接口
  • 6.3.2 高清视频3G接口的数据映射
  • 6.3.3 3Gb/s串行数字接口
  • 6.3.4 3Gb/s串行数字同轴电缆接口特性参数
  • 6.4 HD-SDI嵌入的AES/EBU数字音频格式分析及监测
  • 6.4.1 HD-SDI嵌入的AES/EBU数字音频
  • 6.4.2 HD-SDI嵌入的AES/EBU数字音频格式分析与监测
  • 6.5 有效幅型描述AFD的格式分析及监测
  • 6.5.1 概述
  • 6.5.2 有效图像格式描述AFD
  • 6.5.3 AFD检验
  • 第7章电视测试卡与测试图
  • 7.1 电视测试卡
  • 7.1.1 灰度卡
  • 7.1.2 多波群卡(兆周卡)
  • 7.1.3 彩条卡
  • 7.1.4 肤色卡
  • 7.1.5 圆环波带卡
  • 7.2 插入测试行信号
  • 7.2.1 国际17行插入测试信号
  • 7.2.2 国际18行插入测试信号
  • 7.2.3 国际330行插入测试信号
  • 7.2.4 国际331行插入测试信号
  • 7.2.5 国内19、332行插入测试信号
  • 7.2.6 国内20、333行插入测试信号
  • 7.3 电视综合测试图
  • 7.3.1 标准彩色测试图
  • 7.3.2 史诺威斯测试图SW2
  • 7.4 SDTV综合测试图
  • 7.4.1 标准依据
  • 7.4.2 SDTV综合测试图信号布局、技术要求及主要功能
  • 7.5 HDTV综合测试图
  • 7.5.1 标准依据
  • 7.5.2 HDTV综合测试图的组成内容
  • 7.5.3 HDTV综合测试图中各种信号的布局、技术要求及主要功能
  • 7.5.4 数字电视综合测试图主要应用范围
  • 7.6 摄像机电性能技术指标测量
  • 7.6.1 测量环境与条件
  • 7.6.2 摄像机电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 第8章MPEG-2压缩视频码流分析
  • 8.1 MPEG-2视频压缩
  • 8.2 MPEG-2系统层
  • 8.2.1 数字复用/解复用
  • 8.2.2 传输系统结构
  • 8.2.3 MPEG-2的TS传输码流的包格式和功能
  • 8.3 MPEG-2码流协议分析
  • 8.3.1 TS流分析
  • 8.3.2 PCR测量
  • 8.3.3 PES分析
  • 8.3.4 传输目标解码器(T-STD)缓冲器分析
  • 8.3.5 ES码流分析
  • 8.3.6 数字电视信号质量的监测
  • 第9章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9.1 主观评价的一般要求
  • 9.1.1 观看条件
  • 9.1.2 信号源及设备
  • 9.1.3 测试素材选择
  • 9.1.4 观看员
  • 9.1.5 评价方法的确定
  • 9.1.6 评分制和评分等级
  • 9.1.7 评价测试流程
  • 9.1.8 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和表达
  • 9.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 9.2.1 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度法
  • 9.2.2 双刺激损伤标度法
  • 9.2.3 其他主观评价方法
  • 第10章压缩数字电视图像主观评价质量的客观化测试
  • 10.1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 1.全参考(FR)视频质量客观评价
  • 2.部分参考(RR)视频质量客观评价
  • 3.无参考(NR)视频质量客观评价
  • 10.2 数字电视图像主观评价质量的客观测量方法
  • 10.2.1 峰值信噪比(PSNR)测量方法
  • 10.2.2 基于人类视觉系统模型的客观图像质量测量方法
  • 10.2.3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图像质量客观测量方法
  • 10.2.4 ITU-R BT.1683模型2——基于边缘退化的视频质量客观评价算法
  • 10.2.5 ITU-R BT.1683模型4——VQM模型
  • 10.2.6 基于MPEG比特流参数的图像质量测量方法
  • 10.3 数字电视图像主观质量客观评价化测量系统及应用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