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集中呈现近代中国的乡村经济话语。

内容简介

乡村经济作为中国数千年发展之底色,是关系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清末民国时期,对中国乡村经济的传统机制有何延续和变化,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如何解决,存在很多论争。

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梳理和分析,既有对清末民国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学者对中国乡村经济的综合认识,也包括对其中某一方面的专门讨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为深入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脉络与轨迹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篇
  • 题同释异:中国近代农民何以贫困
  • 一、单因论
  • 二、多因论
  • 三、双因论
  • 余论
  • 近代中国耕地“红线”之争
  • 一、对耕地“红线”的不同估计
  • 二、人口压力说居于主流
  • 三、解决人口压力办法的纷争
  • 四、反对人满为患和减少人口
  • 机械与机械化: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及忧虑
  • 一、倡导农业机械
  • 二、采行农业机械之具体设想
  • 三、农业机械推行不足之解释与质疑
  • 结语
  • 大农与小农: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论争
  • 一、何谓大农经营和小农经营?
  • 二、大农经营与小农经营优劣之争
  • 三、实现大农经营的设想
  • 四、大农经营未见成效与小农经营的持续
  • 结语
  • 毁灭与重生的纠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手工业前途之争
  • 一、手工业必然解体与必须发展机器工业
  • 二、手工业陷于崩溃之途与眼下仍有提倡之必要
  • 三、机器工业化不易完全实现与仍要发展农村手工业
  • 四、机器工业与农村手工业的多重纠葛与发展农村工业
  • 释“高利贷”:基于中国近代乡村之考察
  • 一、众说纷纭的高利贷标准
  • 二、超过民间社会认可的高利率借贷才是高利贷
  • 三、扩大和泛化高利贷政策及其反应
  • 结语
  • 下篇
  • 求利抑或谋生:国际视域下中国近代农民经济行为的论争
  • 一、中国农民是理性小农,追求利益最大化
  • 二、中国农民主要是追求谋生和效用最大化,但也属合理的经济行为
  • 三、农民谋生、谋利的双重或多重逻辑
  • 洋学者与中国的相遇:卜凯农村调研的西学意识与比较意识
  • 一、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和研究的西学观
  • 二、中西农业经济之比较
  • 三、中西比较下中国农村传统的改进与继承
  • 结语
  • “研究清楚才动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的农村经济思想
  • 一、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 二、土地分配关系的分散与不均
  • 三、租佃关系的紧张与缓和
  • 四、小农经营方式的落后与无奈
  • 五、农村手工业的危机与发展的必要性
  • 六、商品市场与资金市场的动力及其影响
  • 结论
  • “相成相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的城乡关系论
  • 一、城乡关系“相成相克”概念的提出
  • 二、传统城乡关系的“平衡”与相成
  • 三、近代城乡关系的相克与分裂
  • 四、重建城乡之间的有机循环
  • 结语
  • “土货化”经济学:方显廷及其中国经济研究
  • 一、一个经济学家的成长
  • 二、“中古式与半殖民地式”经济形态
  • 三、机器工业化与现代化
  • 四、传统乡村手工业的瓦解和改进
  • 五、农村经济的衰落与复兴
  • 六、货币金融与经济之关系
  • 七、自由主义计划经济
  • 结语
  •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农村经济的主张
  •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经济
  • 二、中国农民的贫困化
  • 三、土地集中与重新分配
  • 四、地主与农民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 五、农家经济由传统向集体化的变革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