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知识转变:德性(古典)→力量(近代)→功利(现代),反思现代功利原则,倡导德性和多元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列入2018年度浙江省后期资助项目。本书以“德性”、“力量”、“功利”三个核心词语切入西方哲学史,研究“知识”的转变历程:知识即德性(古典)—知识即力量(近代)—知识即功利(现代)。本研究在古今之争的视野之下对追求强力有效的现代功利原则做出反思,试图以古典德性原则来节制“力量即正义”的现代色拉叙马霍斯原则;用建基于德性之上的“哲学家-公民”这一古典公民身份为现代的个人主义、利己公民树立典范;进而,为以力量横行于世的“霸权文化”去除伪装真正实现多元文化,为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提供可能。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知识即德性”
  • 第一节 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智慧
  • 第二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开端
  • 第三节 古希腊悲剧中对人之力量的反讽
  • 一 《俄狄浦斯王》:脚最少时最强大?
  • 二 技艺的神圣罪业——伯纳德特对《安提戈涅》的解读
  • 三 强力无法弥合裂隙——海德格尔对《安提戈涅》的解读
  • 第四节 苏格拉底的政治技艺
  • 第五节 求德性的知识
  • 第二章 知识即力量
  • 第一节 培根的“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力量)归于一”
  • 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 第三节 福柯的“权力/知识”
  • 第四节 求力量的知识
  • 第三章 知识即功利
  • 第一节 现代性的隐忧
  • 第二节 施米特对政治现代性的揭示
  • 一 政治的概念
  • 二 罗马人施米特
  • 第三节 施特劳斯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与回归
  • 一 “神学—政治危机”
  • 二 回归犹太教传统:作为立法者的先知
  • 第四节 罗蒂的反讽:无根基的个体与共同体
  • 一 偶然:从真理到罗曼司
  • 二 反讽:种族中心主义与多元文化
  • 三 用协同性(solidarity)②替代客观性
  • 第五节 丹纳·维拉的回归:苏格拉底式公民
  • 一 什么是苏格拉底式公民?
  • 二 对苏格拉底遗产的继承与背叛
  • 三 为什么现在更加需要苏格拉底式公民?
  • 第六节 弥罗斯岛对话与“力量”的循环
  • 结语 界限的智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