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40建议助力课题研究

内容简介

《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以问题为主线来构思整本书的内容,选取了40个问题,例如:将“问题”提炼成“课题”,我们该怎样思考?如何写好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何做好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等等。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感到困惑的热点问题,作者结合自身的课题研究经验,从教育科研选题、研究思路设计、研究过程实施、研究方法运用、研究成果总结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和解答,希望给一线老师们做课题研究带来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走上自觉发展的研究之路
  • 第一章教育科研选题
  • 问题1:选题在教育科研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 一、分析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冲突
  • 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联
  • 问题2:将“问题”提炼成“课题”,我们该怎样思考?
  • 一、思考问题的专业内涵
  • 二、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
  • 三、找到问题的探究要点
  • 四、细化问题的逻辑结构
  • 问题3:如何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 一、宏观层面: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确立
  • 二、中观层面:基于条线或学科实践的教育科研课题的挖掘
  • 三、微观层面:基于微型节点问题解决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 问题4:如何从教育改革热点中选取合适的研究课题?
  • 一、“直接探索”式
  • 二、“理念融入”式
  • 三、“技术应用”式
  • 问题5:如何从经典理论的学习中生成可操作的研究课题?
  • 一、基于本领域经典理论的学习,生成探索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路径的研究课题
  • 二、基于跨领域经典理论的学习,生成创新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路径的研究课题
  • 问题6:如何在他人经验的启发下寻求适宜的研究课题?
  • 一、直接引入
  • 二、联想迁移
  • 三、延展深入
  • 四、深度改造
  • 问题7:如何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确立深入研究的课题?
  • 一、“形而上”的深度思辨,以理论建构为着力点
  • 二、“形而下”的深入探索,以实践路径为生长点
  • 问题8:怎样表述研究课题的名称?
  • 一、常规模式
  • 二、创新模式
  • 附:2018年浙江省教研系统“选题指南”
  • 第二章研究思路设计
  • 问题9: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 问题10:课题的提出一般怎么写?
  • 一、时代背景阐述须适切
  • 二、实践问题呈现要真实
  • 三、研究价值判断有说明
  • 问题11:如何写好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搜集资料
  • 二、归类整理
  • 三、分析述评
  • 问题12:课题界定可以从哪几个维度写?
  • 一、从概念的本义和特指义两个层面依次下定义
  • 二、从概念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分别阐述
  • 三、从概念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作课题的界定
  • 问题13:如何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 一、确定本体目标
  • 二、确定对象目标
  • 三、确定主体目标
  • 问题14:怎样呈现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 一、文字表述法
  • 二、表格呈现法
  • 三、图文并茂法
  • 问题15:如何思考与确定课题的研究路径?
  • 一、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路径设计
  • 二、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研究路径设计
  • 三、“问题归因—实践解决”的研究路径设计
  • 问题16:如何具化课题研究活动的操作策略?
  • 一、借助图表呈现内容流程
  • 二、运用“动词”细化活动要点
  • “研究方案”示例 区块链+:整本书阅读“双区块”架构与研究课题方案
  • 一、选题缘由
  • 二、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的理性思考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内容与操作实施
  • 五、预期成果
  • 六、课题准备(略)
  • 第三章研究过程实施
  • 问题17:怎样理解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关系?
  • 一、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
  • 二、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区别
  • 问题18:如何做好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
  • 一、开题论证的准备
  • 二、开题论证的过程
  • 三、开题论证后的跟进
  • 问题19:如何有效实施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 一、“学习—领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二、“实践—反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问题20:如何引导课题组成员深度参与研究?
  • 一、用工具引导
  • 二、有计划地参与
  • 三、子课题认领
  • 四、阶段性分享
  • 问题21:课题研究需要积累哪些过程性资料?
  • 一、文献政策类资料
  • 二、理性思考类资料
  • 三、实践案例类资料
  • 四、数据分析类资料
  • 问题22: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方式有哪些?
  • 一、依托“工作手册”,有计划地收集研究资料
  • 二、借助“档案工具”,及时整理研究资料
  • 三、编制“研究简报”,充分展示研究思路,及时分享成果
  • 问题23:为什么要及时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提炼?
  • 一、深度思辨研究问题的需要
  • 二、审思阶段研究效果的需要
  • 三、完成研究预期成果的需要
  • 四、研究人员动力激发的需要
  • 问题24: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与发布有哪些样式?
  • 一、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样式
  • 二、阶段性成果的发布样式
  • 第四章研究方法运用
  • 问题25:一线教师如何走出行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
  • 一、研究随情境,思路须明确
  • 二、过程重实践,方法须科学
  • 三、目标可调整,目的不改变
  • 四、研究出结论,策略有提炼
  • 问题26:一线教师可以做怎样的教育科学研究?
  • 一、调查研究
  • 二、课例研究
  • 三、个案研究
  • 四、叙事研究
  • 五、实验研究
  • 问题27:调查研究在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中有什么作用?
  • 一、发现聚焦问题
  • 二、调查印证问题
  • 三、采集研究数据
  • 四、体验科学方法
  • 问题28:有哪些适合一线教师的课例研究基本范式?
  • 一、基于前测: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融合点,实施有效教学
  • 二、指向共生:解决教学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矛盾点,提升实践智慧
  • 问题29:叙事研究与个案研究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设计与实践
  • 二、教育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践
  • 问题30:一线教师适合做怎样的实验研究?
  • 问题31:一线教师需要做文献研究吗?
  • 一、一线教师需要做文献研究吗?
  • 二、一线教师可以做怎样的文献研究?
  • 三、一线教师做文献研究的注意点
  • 问题3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教学微调查?
  • 一、分析知识要点,确定调查内容
  • 二、设计调查活动,落实调查过程
  • 三、分析调查结果,提出教学建议
  • 四、课后再次调查,反思教学成效
  • “文献研究”报告示例:真问题驱动:跨领域的PBL学习研究述评
  • 一、源于学科分而学之,学生综合能力弱
  • 二、PBL相关综述,厘清源头
  • 三、PBL研究动向探讨
  • 四、PBL的实践思考
  • 五、结语
  • 第五章研究成果总结
  • 问题33: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有哪些表达形式?
  • 一、科研论文
  • 二、研究报告
  • 三、成果报告
  • 四、专著及其他
  • 问题34:课题研究报告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 一、基本要素
  • 二、核心要素
  • 三、增色要素
  • 问题35:一份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在文字表述上应怎样着力?
  • 一、课题研究意义阐述:定位准确,有“视野”
  • 二、课题研究内容说明:表述明确,有结构
  • 三、课题研究路径描述:设计明晰,有条理
  • 四、课题研究成效分析:讲清关联,有信度
  • 问题36:如何让课题研究成效的表述更具说服力?
  • 一、策略维度的成效表达
  • 二、对象维度的成效表达
  • 三、研究者维度的成效表达
  • 问题37:撰写研究成果报告时如何用好图与表?
  • 一、描述结构的图表应用
  • 二、分析数据的图表应用
  • 问题38:如何让附件材料为研究成果增色?
  • 一、归类梳理
  • 二、选择材料
  • 三、品质呈现
  • 问题39:如何应对课题成果答辩?
  • 一、一般成果答辩的组织
  • 二、答辩前研究者的准备
  • 三、答辩时研究者的从容应对
  • 四、答辩后研究者的再思考
  • 问题40:如何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 一、扎实做研究
  • 二、经验善总结
  • 三、平时巧宣传
  • 四、活动真推广
  • 课题“研究报告”示例:幼儿体育集体教学活动“四有”设计与实施研究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历程
  • 三、成果内容
  • 四、研究成效
  • 参考文献
  • 后记:为给自己“减负”而作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像培训讲义

    ​ 《怎么做课题研究》这本书比较适合给老师们暑期培训时讲,如果给这个培训老师较充裕的时间(不要像一个老师半天时间,然后每半天换一个老师),连续讲下去,会对一线老师做课题有帮助的。​​ 总体上,这本书讲的不少内容有点儿似曾相识,不知道是别人借用作者的,还是作者借用了共识的。不过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大多是作者自己的或者是他收集的。​​ 课题研究的成果大多是以课题组成员发表的文章、出版的著作或者获奖的论文来计,几乎看不到这个成果对于学生的帮助在哪里。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帮助在他们的文章里体现了,只是在本书中没有具体提及。​​ 最遗憾的是频繁的课题研究,研究取得的成果基本就是在某个小范围内推广,有的甚至束之高阁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那些高质量的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课题成果不应该大力推广吗?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遇到过。大家基本上是 “各自为战”“各扫门前雪”,有的甚至只是为了材料而做课题。​​ ……​​ 如果有想做课题研究的,这本书可以放在身边,随时翻翻,总归是有益处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