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故人逝去,历史缄默,还有建筑在说话。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

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从1946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40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壹 百年沧桑
  • 贰 造型相似的五座小楼
  • 叁 一个甲子的友谊
  • 肆 “鸟居高林”
  • 伍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陆 毕竟是书生
  • 柒 庭院深深深几许
  • 捌 “划规”与“故居式”保护
  • 玖 最后的挽歌
  • 拾 渐行渐远的背影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凝固时光中的学人精神

    这部书以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住宅区 —— 燕东园的 22 栋小楼为载体,通过近百年间 192 个住户的家族记忆,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命运。作者以历史亲历者和职业记者的双重身份,用细腻的笔触与严谨的考据,在砖瓦楼台间重构了一座近代学术界的兴衰史。书中对燕东园建筑空间的描摹极具画面感。从美国乡间别墅式的棕红窗框灰砖小楼,到被政治运动肢解的居住格局,建筑不仅是历史见证者,更是命运容器。作者以 “抢救记忆” 的使命感,通过手绘地图、老照片和住户名单,复原了被岁月湮没的空间肌理。北京从解放时的 60 万居民到现在的 3 千万以上,这片旧时的荒郊野外,成为 “中国最贵学区房”。书中记录的学人群像堪称一部微缩版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从朱光潜深夜翻译黑格尔的孤灯,到游国恩弥留之际仍牵挂《楚辞注疏长编》的遗憾,徐泓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书斋内外的生命细节。尤为珍贵的是对 “沉默者” 的书写:如洪谦拒绝思想改造的傲骨、李汝祺以沉默对抗学术垄断的坚守,这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棱角,在书中得以重新闪光。作者并未回避历史阴霾,翦伯赞夫妇的悲剧、赵萝蕤的精神失常,曾昭抡和俞大洇夫妻的遭遇、陈梦家和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美术馆后街 22 号这座 360 年历史的四合院被拆迁,都在克制叙述中透出历史的荒诞与沉重。作为燕东园最后的 “活化石”,徐泓的写作超越了家族记忆的范畴。她通过 “燕二代” 的集体口述,构建起私人记忆与公共历史的对话场域。本书要结合作者的《韩家往事》一起看,那本主要写作者母亲家(阴盛阳衰女儿多)的家族史,本书写的是燕园,徐家多的是男生,更多的是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群像,作者父亲百岁长寿,北大数学计算机学科的奠基人,参与了新中国所有重要计算,本书用特稿笔法完成了对学术传统的深情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消逝的风雅,更是一个民族在动荡年代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图谱。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絮絮叨叨中的回忆

      燕东园,这个承载着几代学人记忆的园子,在徐泓笔下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知识分子群像,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的身影重新拉回我们的视野。这些身影中,有在书斋中孜孜以求的学者,有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教授,更有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微观的知识分子精神史。徐泓的写作具有一种独特的 "考古学" 意味。她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工作者,在记忆的废墟中小心翼翼地发掘,将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重新拼接。在她的笔下,燕东园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场域。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一草一木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摹,作者为我们重建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 “历史建筑” 标志牌的燕东园 22 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 1926—1966 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 —— 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 59 号,从 1946 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 40 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2条书评

        出版方

        单读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致力于成为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 《单读》用全新的视角和文体看世界。我们如此强调文体,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花朵,语言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 我们珍视作家和读者,特别是拥有全球化视野且兼具新鲜趣味的知识分子,以及思维独立、善于表达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在精神世界,《单读》要做不跟随的引领者,思考、记录、审美,将更多年轻人重新引导进入到书籍、艺术与思想的世界中,体验“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