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凝固时光中的学人精神

    这部书以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住宅区 —— 燕东园的 22 栋小楼为载体,通过近百年间 192 个住户的家族记忆,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命运。作者以历史亲历者和职业记者的双重身份,用细腻的笔触与严谨的考据,在砖瓦楼台间重构了一座近代学术界的兴衰史。书中对燕东园建筑空间的描摹极具画面感。从美国乡间别墅式的棕红窗框灰砖小楼,到被政治运动肢解的居住格局,建筑不仅是历史见证者,更是命运容器。作者以 “抢救记忆” 的使命感,通过手绘地图、老照片和住户名单,复原了被岁月湮没的空间肌理。北京从解放时的 60 万居民到现在的 3 千万以上,这片旧时的荒郊野外,成为 “中国最贵学区房”。书中记录的学人群像堪称一部微缩版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从朱光潜深夜翻译黑格尔的孤灯,到游国恩弥留之际仍牵挂《楚辞注疏长编》的遗憾,徐泓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书斋内外的生命细节。尤为珍贵的是对 “沉默者” 的书写:如洪谦拒绝思想改造的傲骨、李汝祺以沉默对抗学术垄断的坚守,这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棱角,在书中得以重新闪光。作者并未回避历史阴霾,翦伯赞夫妇的悲剧、赵萝蕤的精神失常,曾昭抡和俞大洇夫妻的遭遇、陈梦家和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美术馆后街 22 号这座 360 年历史的四合院被拆迁,都在克制叙述中透出历史的荒诞与沉重。作为燕东园最后的 “活化石”,徐泓的写作超越了家族记忆的范畴。她通过 “燕二代” 的集体口述,构建起私人记忆与公共历史的对话场域。本书要结合作者的《韩家往事》一起看,那本主要写作者母亲家(阴盛阳衰女儿多)的家族史,本书写的是燕园,徐家多的是男生,更多的是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群像,作者父亲百岁长寿,北大数学计算机学科的奠基人,参与了新中国所有重要计算,本书用特稿笔法完成了对学术传统的深情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消逝的风雅,更是一个民族在动荡年代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图谱。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絮絮叨叨中的回忆

      燕东园,这个承载着几代学人记忆的园子,在徐泓笔下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知识分子群像,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的身影重新拉回我们的视野。这些身影中,有在书斋中孜孜以求的学者,有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教授,更有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微观的知识分子精神史。徐泓的写作具有一种独特的 "考古学" 意味。她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工作者,在记忆的废墟中小心翼翼地发掘,将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重新拼接。在她的笔下,燕东园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场域。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一草一木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摹,作者为我们重建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 “历史建筑” 标志牌的燕东园 22 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 1926—1966 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 —— 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 59 号,从 1946 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 40 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燕东园左邻右舍,国之栋梁,国之娇子,学富五车,融贯古今中外,德艺双馨,爱国爱家,人之楷模,令人敬仰,流芳千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燕东园左邻右舍》读起来太亲切了,带我回到了 50 年前的童年岁月。当年我住在清华大学 8 公寓,与北京大学的燕东园一墙之隔。那堵墙,现在还在,高大坚固,和颐和园的围墙一样,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的。但仍挡不住我们翻墙去燕东园的小卖部买好吃的脚步,据说当年马季就在那个小卖部当售货员。还有燕东园西边儿的成府村,确实是北大清华两校的菜市场,小时候爸妈隔三差五就去那儿买带鱼。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永远的燕园

              燕南园与燕东园是燕京大学、后来是北京大学的教工住宅区,这里曾住过那么多知名的学者 教授,他们的名字至今仍如雷贯耳,他们的逝去并不会带走这里的故事,这些建筑仍在诉说。。。作为后人,我们更要了解纪念他们的事迹。这书值得过把读的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痛惜那个吃人的年代

                有多少名师大家在民族危亡的战火中弦歌不辍,孜孜向学,却在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中被羞辱被杀害。知识分子有什么错,却挡不住别有用心之人的设计,也在一群乌合之众的无端怒火之中手无缚鸡之力。感慨先生之风,铭记那个年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建筑、学术与家风

                  建筑是历史记忆的一种符号。当故人逝去,历史缄默,还有建筑在说话。本书做了一种非虚构写作的尝试,让挂上 “历史建筑” 标志牌的燕东园 22 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近一百年间在这个园子里,在这些小楼中住过的人,发生的故事。这是一本关于建筑、故人与往事的回忆录。出自燕东园二代独特的视角,私人的记忆。以此缅怀长辈们波澜壮阔的学术人生,悲欣交集的精神求索。还有这些二代也曾经受益的,那一代读书人的家风、教养与品格的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山仰止

                    和曾经的精英相比,现在的我们只活了个皮毛。在没有外力的加持下,一个人对自己的开发可以达到的高度、广度、深度,以精英为最。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开发惠及社会,就是英雄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勤动脑,人不老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又读完一本电子书了。电子书 158. 书名《燕东园左邻右舍》作者:徐泓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出版时间:2024 年 1 月标注了坐落在各街道、各胡同的店铺名称,从功能看有:鞋铺、棚铺、剃头铺、烟铺、桶铺、砖瓦铺、药铺、饼铺、烧饼铺、煤铺、杂粮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豆腐坊、粉坊等,可谓应有尽有。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光荣前途而鼓舞,我们为中国人民的新生曙光而欢腾…… 我们愿意和全国文教界人士共同为人民的教育而努力,为中国的全面解放而奋斗。她们的温情与爱心、专业与敬业,已经深深化入我们心里,是心中永远的光亮。是爱动的猴子活得长,还是不动的乌龟活得久?” 勤动脑,人不老。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品格与热爱

                        虽然是断断续续看完整本书,还是深受震撼。晚清到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改革开放,一大批饱含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通过奋力求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来救国爱国,他们身上顽强的品格,知识的传承,终生学习的精神,都值得我们这些生活在美好新时代的人好好学习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变迁,建筑依在,燕东园背后的文人学者们的人生故事,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照片给我们的记忆

                            老照片给我们的记忆深刻,老教授们的回忆是我们记住了历史,谢谢徐老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燕东园左邻右舍》不仅仅是对邻里生活的简单描绘,更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的一次生动记录。通过书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在过去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丰富的时代,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人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时代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现代社会中的邻里关系。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虽然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纯真的情感交流。《燕东园左邻右舍》令人感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年那个年代出国留学的是优秀且艰难的,这样一批学者不该被历史所忘记。这本书从邻居的角度旁观了他们学术之外的生活印象,生动且珍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来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越读越觉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一副历史的长卷铺开在眼前。那么多了不起的人,那么多了不起的事。中国的文化,到最后真的只能靠这些出国的人才能坚持住了。那些留下的。要么变了,要么自罚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不是他们想走,实在是这片土地留不下他们。我们记录悲剧不是为了报复,而是希望悲剧不要再发生。能感觉到作者已经很克制了。有一些桥段真是看到泪流满面。尤其是推土机把老师的房子推倒的那一天。描写是那么的淡然。但是能感觉到字里行间的痛苦。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面对那一段历史?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反思自己的错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站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故园沧桑

                                    冲着 "燕东园" 三个字来的,打开之后却发现这不是我所知道的燕东园。这个燕东园,和北大校园里的燕南园一样,大有来头。是燕京大学时期,校长司徒雷登为了改善教授们的居住条件而修建的一幢幢西式小洋楼。由此可知,住在这里的,多半就是燕大和后来北大的教授们。教授们全都大名鼎鼎,很多人的名字我们没听过,自是我们认知有限,更多的也是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好多人已经故去,隐入尘烟。他们的故事,也都随风飘散了。本书作者从小在这个园子里长大,自是认识了不少 "左邻右舍",她的讲述由房子及人,有自己认识的人,也有儿时园中伙伴们的转述,点点滴滴,窸窸窣窣,温情而不煽情,从容而不夸大,那一辈知识分子的形象真切又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5限时免费电子书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如苏轼《赤壁赋》里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一样,我们很渺小,而且会被世人忘记,当然不乏有人流传千古,但不管是流传千古的人,还是静悄悄消失在世间的人,都值得被记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谢谢带我们见到那个年代

                                        我们无法经历却带有某种传序的那个时代,璀璨繁星的生活、环境;沉浮、变迁。难的从中窥见了一代知识分子大家的志趣、修为;理想、风范。无论沧海桑田,值得晚辈推崇和学习。感谢作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悲剧不能再发生了

                                          细细的读这本书,一开始肯定会有一些好奇,读到中间的时候发现,怎么变成这样了,不就想一些房子和每家每户的故事吗?于是乎,读下去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比较厌烦,这也是很多人会给这本书打二星或者一星的这么一个结果。但是作为一个有着相似高等教育经历的人来说,每读一次故事。除了讲述这个房子的来源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学者背后的处世,以及其在历史长河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所造成的结果。原本以为只有人文历史学科的人才可能在多场的运动中遭受打击,但并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有很多研究自然科学的人照样会遭受所谓的功勋队之类的打击,那看完这些东西之后,给我深深的震撼,也突然理解到了为什么很多人在有所成就之后,都往往要去国外这种原因,其实并不是说他们不爱国,而是因为他们太爱国了,所以他们需要把这些知识的火种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暂时保存下来,于是乎才有了很多人在运动过后陆续回来,产生了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新的知识发展和跨越的进程,从某种方面角度来说,我觉得他们做的并没有错,这也给我间接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一定要将他们所做的事情和所处的历史条件紧密结合起来,脱开历史环境,来去讲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对与错是完全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得失,那么这一步看似是小说或者看似是一个记叙文的话,实际上它也是一部关于中国科学家历史的这么一个册记。从这点来说,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都要耐下心思重新把这本书好好的认认真真的读一点,再读一点……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