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6千字
字数
2020-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评述纳德法律人类学思想,展现西方法律人类学理论前沿。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美国著名的黎巴嫩裔学者劳拉·纳德(Laura Nader)的法律人类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评介纳德的法律人类学思想,展示西方法律人类学的理论前沿,丰富对法律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作者认为,纳德法律人类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多点、持续的田野调查实践创新了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法;提出了“向上看”的研究视角和“垂直切片”的分析方法,开拓了法律人类学研究西方社会的法律问题的视野:在纠纷研究中引入了过程论的分析工具,进而提出“过程控制”的理论,推动法律人类学研究从案例中心向过程中心的转变;发现了和谐社会中的强制和谐现象,并通过分析社会中权力、意识形态与公民个体的关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以及从社会控制向文化控制的转向,从而构建了“和谐理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
- 前言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择美国人类学家劳拉·纳德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 三 研究综述
- (一)西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
- (二)美国的“法(律)与社会运动”
- (三)我国法律人类学的研究
- (四)对纳德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与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径
- 第一章 始于墨西哥的法律文化研究
- 一 纳德的人类学“成年礼”
- (一)与人类学结缘
- (二)第一次田野调查
- (三)法律人类学初探
- 二 纳德的博士学位论文及其研究的法律人类学问题
- (一)田野点基本情况介绍
- (二)比较研究的展开
- 三 纳德对田野工作的感悟
- (一)行进艰难的田野调查
- (二)法律民族志及其整体观
- (三)社会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
- 四 讨论与小结
- (一)致敬马林诺夫斯基
- (二)女性与法律人类学
- (三)多元的表达
- 第二章 在美国本土拓展法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 一 伯克利研究项目:两项大型的合作研究
- (一)走出传统的伯克利乡村法律研究
- (二)继续向前的伯克利投诉研究项目
- 二 “向上看”的研究视角与“垂直切片”的方法
- (一)“向上看”的研究视角
- (二)“垂直切片”的方法
- 三 “过程控制”的研究
- (一)“过程控制”(Controlling Processes)源自何处
- (二)“过程控制”究竟为何
- 四 为比较研究正名
- (一)比较研究的讨论
- (二)再次强调比较研究的原因
- 五 讨论与小结
- (一)不断超越
- (二)法律人类学研究的反身性问题
- 第三章 从案例中心到过程中心的纠纷研究
- 一 纠纷研究的基本论题
- (一)不同视角的纠纷研究
- (二)中心议题:过程与处理
- (三)美国的纠纷理论
- 二 纠纷及其解决过程研究
- (一)纠纷过程的研究
- (二)纠纷过程的维度
- (三)纠纷的解决研究
- (四)过程主义
- 三 “替代性纠纷解决”
- (一)“替代性纠纷解决”缘何
- (二)“替代性纠纷解决”的研究
- (三)“替代性纠纷解决”去往何处
- 四 讨论与小结
- (一)纠纷探讨
- (二)现实关怀
- 第四章 和谐的理论
- 一 和谐理论的提出
- (一)法律人类学领域对和谐理论的研究
- (二)纳德和谐理论的提出
- (三)纠纷、意识形态与自治
- 二 萨巴特克的和谐
- (一)国家性与地方性法律
- (二)萨巴特克的和谐案例
- (三)纠纷与和谐
- 三 从和谐到强制和谐
- (一)和谐与控制
- (二)和谐的全球图景:法律的使用者
- (三)人类学、民族学与和谐
- 四 讨论与小结
- (一)褒贬不一
- (二)法律民族志:书写与对话
- 结论
- 一 纳德的影响与贡献
- (一)纳德的人格魅力
- (二)纳德的贡献
- 二 纳德法律人类学研究的理性
- (一)学科定位
- (二)法律之论
- (三)研究策略
- 三 纳德法律人类学研究的诗性
- (一)研究的热情
- (二)想象力
- (三)研究情怀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纳德履历
- 附录二:纳德作品录
- 附录三: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一)
- 附录四: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二)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