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崔寔《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是中国汉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现了汉朝统治模式遭遇的精神危机和士人对时局的分析认识。

内容简介

《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

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

孙启治老先生研究《政论》《昌言》文本多年,以深厚学养积累撰成《政论校注 昌言校注》,此书即作者在校注本原文的基础上增补了部分注释和全部白话译文,并进行了整体梳理润色而成,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政论》与《昌言》的内涵与文化意蕴。

目录

  • 版权信息
  • 《政论》、《昌言》译注说明
  • 政论
  • 前言
  • 阙题一
  • 阙题二
  • 阙题三
  • 阙题四
  • 阙题五
  • 阙题六
  • 阙题七
  • 阙题八
  • 阙题九
  • 附录 崔寔传
  • 昌言
  • 前言
  • 理乱篇
  • 损益篇
  • 法诫篇
  • 阙题一
  • 阙题二
  • 阙题三
  • 阙题四
  • 阙题五
  • 阙题六
  • 阙题七
  • 阙题八
  • 阙题九
  • 附篇一
  • 附篇二
  • 附录 《仲长统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来自汉末一线公务员的工作报告

    崔寔,仲长统,在后汉三国时代,算不上很出名的人物,同时代的佼佼者太多,以至于,几乎不大能听到这二位的名号。


    同时,值得注意,崔寔仲长统,都在后汉乱世的一线工作过,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基层,最了解底层的现实,对于基层治理的弊端和难度,深有体察。
    1、威权崩散
    崔、仲二位,都提到,国家权威,以及在地方的代表地方的官吏,在百姓心中,威信全无,如果参考孔孟商韩的著述,会发现,东汉末,出现的诸多问题,正是四位先秦思想家反复申述,提醒为政者极力避免的情况。
    当一个曾经运转高效的系统,从上往下崩坏,各个层级的有权势者,竞相比赛 "食人逐利",谁更胜一筹;而艰难生存其间的民人,只如虫豸,无足轻重。曹操一句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成第几任称王",实则顾念苍生之语,被说成 "篡逆之心",着实误解了。
    2、皇帝也没有选择
    崔寔仲长统,虽然只留下来一些片言只语,在看似琐碎烦难的政事细物中,不难发现,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即便是汉帝,于自家江山、于百姓,也是无能为力。
    弊病积重难返,只是笼统的原因,历史问题的积攒,让桓灵少献,这第二拨也是最后一拨还想做点事情的君主,无处下手。
    外戚、宦官、地方豪族、士大夫官僚、清流......,对 威权陵夷的君主来讲,有把握能约束的,也只有宦官群体,汉末四帝,尤其是桓灵二帝,不是昏聩,而是没得选择,只能信任中官。汉末乱象,说到窘迫无地自处,君王和普通百姓,倒是有几分相似。
    3、盛衰自有周期
    在国家发展的治乱问题上,崔仲二人,都认可 "盛衰自有周期",据此,治民理政,就不可因循常例,拘于一法。
    因为,治乱大势不同,上自天子,下至黎庶,对前途未来的预期,也会很不一样,沿用老办法,不但会激化老问题,还会激发新问题,最终难以收拾。
    此处,崔寔的治民思路,很值得琢磨。太平时节,讲德教善政,行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样的良性循环。动乱时节,就得讲究明确而具体的法度,行的是: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样的单向手段,宽仁反而迂阔无用,不能解决问题、舒缓矛盾。
    因此,二位同样读的儒家书,但提倡的,不全是只有太平世才能有效实行的 儒家政,这一点,在汉末三国甚至到魏晋,都是当时务实儒者比较共同的特点。

    ◎结语:应当时时翻看的小册子
    崔寔,仲长统二人,与二位留下的片言只语的工作报告,对了解汉末民生现状,不局限于英雄覆盖整个时代,益处多多。
    读其文字,如听 饱经民生施政治理 的老前辈,谆谆箴言,明告什么事必须亲自去做、什么事绝不能做,字字句句,从实际中得来,可谓真挚坦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