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秘“泰坦尼克号”上不为人知的中国人的故事,揭穿海难背后持续百年的种族主义谎言。

内容简介

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后一次航行。这艘永沉海底的巨轮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直至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使得这场20世纪著名的海难重回大众视野,一时间,有关灾难、人心、挣扎与救赎的话题再次席卷全球。但鲜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还有8名中国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

有关“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早能够追溯的资料只有海难发生后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泰坦尼克号”个别幸存者的回忆和证词: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说他们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这明显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为人知也无人关心的历史真相。这6人就这样无端背负百年骂名,然后被遗忘。

一个多世纪之后,海事历史学家施万克首次为我们揭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他从海量档案资料中去伪存真,拼凑起有关中国乘客的身份信息。他亲身实施浸水实验,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为还原海难发生时中国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实指控。他还多次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国乘客的故乡台山进行实地调查,追寻这些人为何漂洋过海而来,又在船难后去向了何方。

就这样,施万克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这些中国幸存者绝非“懦夫”“偷渡者”,也不可能“假扮女人”混入救生艇。他们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不起眼的注脚,却是那个人口变迁、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中国劳工群体的缩影,面对时代的不公、命运的倾轧,他们毫无还击之力,唯有“抹干眼泪笑呵呵”。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 第一章 一块木板
  • 第二章 1912年的世界
  • 第三章 从“四邑”走向世界
  • 第四章 白星航运公司
  • 第五章 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电影和现实
  • 第六章 逃离
  • 第七章 懦夫、偷渡者、假扮女人
  • 第八章 C号折叠式救生艇
  • 第九章 被排除在外
  • 第十章 随风散落
  • 第十一章 严喜、亚林和张富
  • 第十二章 李炳
  • 第十三章 方荣山
  • 第十四章 第七人
  • 第十五章 六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8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谢谢外国作家对中国同胞还有这段历史中中国人表现的客观评价

    在过去的近 110 年里,由于人们痴迷于 “泰坦尼克号” 的各种技术细节,以及船上乘客富有与贫穷、英雄与耻辱并存的故事,这艘船始终没有脱离大众的视野。“泰坦尼克号” 的确让我们着迷,因为我们总能从船上的某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象着如果在船上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们,我们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泰坦尼克号” 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错误的信息和未解的谜团,使我们继续对它着迷。当船沉没时,如果乐队仍在演奏的话,他们演奏了哪首歌曲?那天晚上,许多 “泰坦尼克号” 的高级船员和乘客都看到的远处的光亮是什么,那个光亮原本是否可能拯救更多的生命?当然还有一个人人都感兴趣的问题:谁应该为这近 1 500 人的遇难负责呢?我们正处在 “泰坦尼克号” 研究的新时代。所有的幸存者,还有很多他们的孩子,现在都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很多第一手的记忆资料都没有留下来。而另一方面,研究技术越来越先进,使我们能够建造新的 “泰坦尼克号” 模型,包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当时的场景,以及拼接出大西洋底部沉船残骸的完整图片。多亏了互联网,我们可以在数小时内搜索各种数据库,这在以前是需要研究人员前往许多不同的档案馆,花费很多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在成都东部的一个游乐场,一艘 1∶1 尺寸的 “泰坦尼克号” 模型正在被建造,人们将在一个多世纪之后第一次亲身体验到这艘船的优雅和宏伟。不过,时间也是无情的。沉入海底 100 多年的 “泰坦尼克号” 在巨大的水压冲刷下正在逐渐消失。每一艘沉船都注定会变成沙滩上一块锈迹斑斑的铁块,这艘美丽的船也不例外。同样,现有的纸质记录、旧照片和传家之物也在不断损耗,除非我们现在想办法努力保护它们。在 20 世纪上半叶,任意 8 名中国劳工都可以讲出类似的经历和境遇:寻找就业机会、饱受歧视、在陌生的西方定居。但是,针对一战前夕最著名的、文献记载最详细的事件 ——“泰坦尼克号” 沉船事件,身在其中的 8 名中国人,尤其是 6 名幸存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我们因此有机会追踪他们的足迹,去了解在诸如战争、劳动力需求和歧视性移民政策等巨大的社会潮流推动下,他们生存和抗争的故事。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掌控自己的命运。其中的故事有些令人悲伤,比如李玲和林伦在 “泰坦尼克号” 事件中的遇难,钟捷的英年早逝,以及亚林那种似乎听天由命、永无止境的船上生活。李炳和方荣山看似都获得了相对的成功,但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他们眼中的自己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如果他们选择离家乡近一点儿的地方谋生,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出海,他们的收入是否会更多,是否会生活得更好?这一切都很难说。当然,1850—1950 年,有大量的中国男性(后来还有女性)出国谋生。这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对那些中国移民定居人数最多的国家,如加拿大、英国和美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六人》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是,无论是华人在海外取得的个人层面的成功,还是他们所遭遇的社会层面的失败,其根源都可追溯至一个世纪之前,其中的根本问题无法迅速得到解决。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更客观、更详细地审视过去的机会。探寻《六人》的故事就是要做这样的事。100 多年前,针对这些人的不实指控导致他们甚至全体中国人的名声至今深受其害。他们也许不是英雄,但他们肯定不是恶棍。他们直面随时可能出现的挑战。他们一直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面对就业机会的缺乏、沉船事件、各种排华法案,以及其他我们看不见的不幸,这 6 名中国人始终努力向前,从未放弃。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尊重的,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也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泰坦尼克号” 的故事已经逐渐成为传奇和神话。“泰坦尼克号” 上的中国乘客的故事也将随之经久不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字一句看完了

      看了两天,很感动,将我重新拉回到那个 1912 年的 4 月,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个悲剧,八个中国人,两个死亡,五个坐上了救生艇,另一个死里逃生被救下。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在三等船舱,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在前行,默默无闻。活着,本是奇迹,珍惜。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人物也需要历史,而且是公正的历史

        曾经听到过一个词,叫 “太史公式的自觉”。太史公,就是司马迁,说学历史的人一定要有 “太史公式的自觉”,就是要有司马迁写《史记》那样的觉悟,去挖掘,去记录,去凝视那些被淹没,被牺牲,被边缘,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的少数人,以及被历史淹没的不为人知的部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点,就在这里。这本书,其实就是对 100 年前一场莫须有的指控的一个平反。100 多年前,8 个在中国南方沿海长大的年轻人,横渡印度洋、地中海,去到欧洲北部,之后,他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买了票,登上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准备到目的地纽约。这艘邮轮,就是我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我们对泰坦尼克号的认知,几乎都是从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而来。其实导演卡梅隆拍电影的时候,也安排了中国人的镜头。甚至,电影里 rose 因为浮在一块飘浮的残骸上被救的情节,灵感就是来源于一个中国幸存者的真实经历。好像一瞬间,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被打破了,我们与那场 100 多年前的海难,与那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建立起了联系。就像这本书的同名纪录片导演罗飞说的那样:“几乎每个听说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的人,都想知道更多,特别是中国人会激动起来。” 比如:那 8 个人叫什么?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会在泰坦尼克号上?在发生灾难的时候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活下来的?之后他们的人生又是怎样的?这本书里,就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灾难来临时,他们竭尽全力,其中 6 人活了下来,而就在踏上纽约的那一刻,等待他们的却是声名狼藉。被猜疑、被指控、被抹黑、被嘲笑,然后被遗忘。在泰坦尼克号上,包括乘客和船员,一共有 2226 人,其中只有 703 人幸存。而三等舱的男性乘客中,只有 75 人获救。而在三等舱的 8 个中国人,有 6 个活下来了。这个数字确实让人难以置信。不管是当时的新闻、报纸,还是幸存下来的其他目击者的证词,都给这 6 名幸存下来的中国人安上了三重 “罪名”:懦夫、偷渡者和假扮女人。 他们被指控在海难发生之后,不顾妇女和儿童,强行进入救生艇;有的说他们是偷渡者,偷偷上了泰坦尼克号,之后又偷偷藏在救生艇上;还有的说他们伪装成妇女的样子,浑水摸鱼登上了救生船。这些听起来 “可耻又卑劣的逃生手段”,全落在了 6 个中国人头上。为什么唯有中国人会被抹黑? 原因很简单。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所经历的许多大事件,比如,劳工移民、辛亥革命,还有各个国家针对中国人的《排华法案》。泰坦尼克号上的那 6 个幸存者,不过是大事件大潮流大时代 中的牺牲者,是那个人口变迁、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中国劳工群体的缩影。就像书里说的那样,“他们也许不是英雄,但他们肯定不是恶棍。” 我开始以为作者是个中国人,结果发现不是。作者施万克是一个美国作家,也是一个公正客观的海事历史学家。他为了这个课题,像大海捞针一样,到处去实地调查,寻找证据,通过零零星星的材料,一点点拼凑起了那 8 位中国人的身份信息。他还亲自做实验,打造泰坦尼克原比例的救生艇,还原海难发生时候的情景。得出的结论就是,那几名中国人是无辜的。他说:那些幸存者不应该仅仅因为选择了生存而声名狼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讲述 “泰坦尼克号” 上的中国人的故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点,也是来自于这里。少数人、小人物也需要历史,而且是公正的历史。

          1
          评论
        • 查看全部3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