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读解中国女性启蒙进程,返身民国历史现场。

内容简介

《妇女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的杂志,作为一本贯穿民国十七年历史的重要女性媒介,它清晰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的多重样态,提供了一个现代女性乃至两性关系重整的历史现场。

本书将《妇女杂志》作为微观考察的对象,以其不同时期的显著特征为“经”,以每个时期女性话语为“纬”,再现了民国传媒视域中的女性话语表述,意在管窥女性在日常生活启蒙、伦理道德重建以及个体生命感觉的苏醒中的一条女性启蒙之路,为纠缠在时代话语、民族叙事以及民族国家想象中女性话语提供了细节深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引言
  • 第一章 商务印书馆与《妇女杂志》
  • 一 《妇女杂志》的基本情况
  • 二 《妇女杂志》在商务印书馆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
  • 三 商务印书馆的立场——文化与商务
  • 四 关于女性话语
  • 第二章 《妇女杂志》传播的理论和现实语境
  • 一 女性——浮出地表的“现代性”的命题
  • 二 晚清到民初的女性思想图谱
  • 三 女性进入公共空间——传媒的视角
  • 第三章 启蒙与改良:“微物新知”与“新贤妻良母”
  • 第一节 改良时期《妇女杂志》的样貌
  • 一 科学、实用与新知——现代性资源之一种
  • 二 艺美和娱情
  • 三 以“西方美人”为参照系
  • 四 关注家庭生活改良
  • 第二节 “微物新知”
  • 一 “微物新知”——知识成为话语权力
  • 二 微物新知与女性日常生活启蒙
  • 第三节 “旧学女子”向“新贤妻良母”的过渡
  • 一 “新贤妻良母”的“新质”
  • 二 “新贤妻良母”旧底子
  • 第四节 “杂而不越”
  • 一 如何稳健务实
  • 二 更迭的无奈——王蕴章的离职
  • 小结 “开蒙启智”策略下的新家庭女性
  • 第四章 颠覆与重建:“新性别伦理”与“新女性”
  • 第一节 章锡琛主编时期的杂志转型
  • 一 创导性的《妇女杂志》改革
  • 二 “与时共进”的性别话语空间
  • 三 转型的“是非”
  • 第二节 “新性道德”讨论与贞操观转换中的性别结构调整
  • 一 “新性道德”引发的争论
  • 二 贞操观转换建构的两性平等与“人”的确立
  • 第三节 新婚恋的悖论
  • 一 婚恋自由的“变奏”
  • 二 婚恋中的“主义”和“问题”
  • 三 婚恋中女性的“伤”与“殇”
  • 第四节 家庭制度革新中的性别结构调整
  • 一 家庭制度革新中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叙事
  • 二 家庭制度革新中的两性关系
  • 三 新式小家庭——一块爱情试验田
  • 第五节 层叠的“新女性”符号
  • 一 成为“新女性”的条件
  • 二 “新女性”的局囿
  • 三 寄予“新女性”的不同诉求
  • 四 男性期待视域中的“新女性”
  • 小结 新锐的“蛊惑”
  • 第五章 生活与都市化:“新感觉经验”与“准摩登女性”
  • 第一节 “合时宜”的编辑特色
  • 第二节 默化与细入
  • 一 征文中的女性日常生活叙事
  • 二 “过渡时期”的情感彰显
  • 第三节 新感觉经验
  • 一 崇尚都市时尚生活的“准摩登女性”
  • 二 置于家庭中的“准摩登妻母”形象
  • 三 健美的“新女性”与暧昧的“摩登女郎”
  • 第四节 思想与器物层面的对峙
  • 小结 “情感与新经验”
  • 第六章 《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与话语空间构建
  • 第一节 编读互动
  • 第二节 杂志的议程设置
  • 第三节 异域女性的想象
  • 一 图像中的西方女性
  • 二 译作中的西方女性
  • 第四节 女性身份的模铸
  • 一 阅读书目参与女性身份的形构
  • 二 女性刻板印象的强化和性别关系的模铸
  • 三 从阅读书目和新书介绍看媒介关于女性叙述的立场转换
  • 小结 “导师”与“学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期刊、报纸
  • 二 专著
  • 三 论文
  • 四 学位论文
  • 附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