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英雄时代的光芒褪去后,季汉政权将露出怎样的底色?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的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呈现出特别的意义。

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新人”与“旧人”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

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诸葛瞻、罗宪、陈寿……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登场,蜀汉政权在跌宕起伏之中仍然不乏耐人寻味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五丈原与浊鹿城的遥望
  • 第一章 世间已无诸葛亮
  • 武侯的遗言
  • 朝中之朝
  • 魏延的绝路
  •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 长史的屠刀
  • 李平不平
  • 五大不在边
  • 挝妻者
  • 第二章 蒋费之治
  • 酒徒蒋琬
  • 脆弱的联盟
  • 参分天下
  • 后诸葛亮时代
  • 走向延熙
  • 东下之计
  • 无当飞军
  • 兴势反击战
  • 魏廷里的季汉故人
  • 第三章 战和之辩
  • 凉州上士
  • 姜维的偏军
  • 费祎的身份
  • 向西,再向西
  • 汉寿血光
  • 都邑无宰相位
  • 东吴诸葛丞相
  • 汉吴联合北伐
  • 第四章 一个人的北伐
  • 预言家张嶷
  • 激战襄武
  • 洮西大捷
  • 口吃儿邓艾
  • 段谷之败
  • 大魏诸葛公
  • 仇国论
  • 荆楚新贵
  • 傀儡的觉醒
  • 最后的北伐
  • 第五章 孤臣难当
  • 俊士钟会
  • 五道伐蜀
  • 听敌入平
  • 穿越阴平道
  • 武侯的子孙
  • 后主出降
  • 八日太尉
  • 一计害三贤
  • 汉军的最后一战
  • 安乐公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误读的“平庸时代”

    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病逝于军中。公元 234 年的这场死亡,在《三国演义》后六十回与大众记忆中留下大片空白。然而历史并未落幕 —— 从诸葛亮殒命到蜀汉灭亡(234—263 年),整整三十年暗流汹涌的 “后诸葛亮时代”,在这本《汉之季》中首次被全方位系统性解读。作者在这部著作中以扎实的史料钩沉与极具颠覆性的人物重评,为三国史补上了一块长期缺失的拼图。书名 “汉之季” 暗藏双重深意:“季” 既指向汉朝的末世黄昏,又隐喻蜀汉在三国时序中的末位处境。作者成长以 “季汉” 代称蜀汉,直指历史书写的本源 —— 刘备政权自视为汉室正统继承者,而 “蜀” 实为晋朝对割据政权的贬称。这一正名,为全书奠定去演义化、回归历史本真的基调。在传统叙事中,诸葛亮身后的蜀汉常被简化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的衰落史。本书却揭示出一幅复杂的图景:四大支柱共同支撑起蜀汉三十年的顽强存续。其一,人才梯队并未断层。蒋琬的 “方整威重”、费祎的 “宽济博爱”、董允的 “秉心公亮”,这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举荐的 “90 分人才”,虽不及初代英杰耀眼,却以务实协作维持了政权稳定。其二,军事进取超乎想象。姜维二十三年间发起十一次北伐,用兵频率、战线广度与对魏杀伤力均超越诸葛亮时期,以攻代守的战略有效牵制了强敌。其三,刘禅的隐忍权术。书中彻底颠覆 “扶不起的阿斗” 的刻板印象:他逐步削减蒋琬、费祎相权,与姜维形成内外默契,甚至重用陈祗、黄皓制衡朝臣,展现出被史册掩藏的政治智慧。其四,吴蜀联盟的理性妥协。当孙权称帝时,以汉室正统自居的季汉最终承认东吴政权,以务实外交换取生存空间。但若说四大支柱是蜀汉的筋骨,功臣子弟的集体性退化,则是腐蚀蜀汉骨骼的暗疾。书中以触目惊心的对比揭示制度性失误:翻开季汉官员名录,关羽之子关兴任侍中,张飞之孙张遵为尚书,赵云之子赵统任虎贲中郎将 —— 几乎全在成都中枢机构担任 “清贵闲职”,远离沙场。反观曹魏与东吴:陆抗守柴桑、陈泰镇陇西,功臣子弟在前线淬炼成将才。姜维北伐期间,有记载在前线的季汉功臣子弟仅三人。这一保护性政策在 263 年的绵竹决战中显露致命后果。当邓艾奇袭阴平,仓促迎战的诸葛瞻、张遵、黄崇等功臣后裔皆无实战经验。黄崇力谏抢占险要,诸葛瞻却犹豫不决;邓艾一封劝降信便激得他放弃守城贸然决战。书中冷峻点破:“赴死博取忠烈之名容易,忍辱负重挽救国家更难”。诸葛瞻临终痛悔 “吾有三罪”,实则是季汉三十年来人才培育失策的悲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突然觉得这首歌很适合怀念诸葛丞相,正是在大概一千八百年前的那个秋天,丞相走完了他的一生,也是从那天起,关于丞相的传说一直流传在成都大地上。丞相后半生致力于北伐,固然是他的理想和责任,但我更愿意用痛来形容他对这件事的执着,这种痛刺激他一次又一次重复。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和痛,姜维也同样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可支撑他这么做的原因和丞相又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心中的痛不同。我们总是会因为某种行为带来的快乐而行动,但其实能给人更强大动力的是心中的痛,是那种如果不做就极其难受的痛。这书中形形色色的人大多都因为快乐去行动,唯独丞相和姜维身上的某种坚持让我感觉到了痛。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