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突然觉得这首歌很适合怀念诸葛丞相,正是在大概一千八百年前的那个秋天,丞相走完了他的一生,也是从那天起,关于丞相的传说一直流传在成都大地上。丞相后半生致力于北伐,固然是他的理想和责任,但我更愿意用痛来形容他对这件事的执着,这种痛刺激他一次又一次重复。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和痛,姜维也同样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可支撑他这么做的原因和丞相又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心中的痛不同。我们总是会因为某种行为带来的快乐而行动,但其实能给人更强大动力的是心中的痛,是那种如果不做就极其难受的痛。这书中形形色色的人大多都因为快乐去行动,唯独丞相和姜维身上的某种坚持让我感觉到了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被误读的“平庸时代”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病逝于军中。公元 234 年的这场死亡,在《三国演义》后六十回与大众记忆中留下大片空白。然而历史并未落幕 —— 从诸葛亮殒命到蜀汉灭亡(234—263 年),整整三十年暗流汹涌的 “后诸葛亮时代”,在这本《汉之季》中首次被全方位系统性解读。作者在这部著作中以扎实的史料钩沉与极具颠覆性的人物重评,为三国史补上了一块长期缺失的拼图。书名 “汉之季” 暗藏双重深意:“季” 既指向汉朝的末世黄昏,又隐喻蜀汉在三国时序中的末位处境。作者成长以 “季汉” 代称蜀汉,直指历史书写的本源 —— 刘备政权自视为汉室正统继承者,而 “蜀” 实为晋朝对割据政权的贬称。这一正名,为全书奠定去演义化、回归历史本真的基调。在传统叙事中,诸葛亮身后的蜀汉常被简化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的衰落史。本书却揭示出一幅复杂的图景:四大支柱共同支撑起蜀汉三十年的顽强存续。其一,人才梯队并未断层。蒋琬的 “方整威重”、费祎的 “宽济博爱”、董允的 “秉心公亮”,这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举荐的 “90 分人才”,虽不及初代英杰耀眼,却以务实协作维持了政权稳定。其二,军事进取超乎想象。姜维二十三年间发起十一次北伐,用兵频率、战线广度与对魏杀伤力均超越诸葛亮时期,以攻代守的战略有效牵制了强敌。其三,刘禅的隐忍权术。书中彻底颠覆 “扶不起的阿斗” 的刻板印象:他逐步削减蒋琬、费祎相权,与姜维形成内外默契,甚至重用陈祗、黄皓制衡朝臣,展现出被史册掩藏的政治智慧。其四,吴蜀联盟的理性妥协。当孙权称帝时,以汉室正统自居的季汉最终承认东吴政权,以务实外交换取生存空间。但若说四大支柱是蜀汉的筋骨,功臣子弟的集体性退化,则是腐蚀蜀汉骨骼的暗疾。书中以触目惊心的对比揭示制度性失误:翻开季汉官员名录,关羽之子关兴任侍中,张飞之孙张遵为尚书,赵云之子赵统任虎贲中郎将 —— 几乎全在成都中枢机构担任 “清贵闲职”,远离沙场。反观曹魏与东吴:陆抗守柴桑、陈泰镇陇西,功臣子弟在前线淬炼成将才。姜维北伐期间,有记载在前线的季汉功臣子弟仅三人。这一保护性政策在 263 年的绵竹决战中显露致命后果。当邓艾奇袭阴平,仓促迎战的诸葛瞻、张遵、黄崇等功臣后裔皆无实战经验。黄崇力谏抢占险要,诸葛瞻却犹豫不决;邓艾一封劝降信便激得他放弃守城贸然决战。书中冷峻点破:“赴死博取忠烈之名容易,忍辱负重挽救国家更难”。诸葛瞻临终痛悔 “吾有三罪”,实则是季汉三十年来人才培育失策的悲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汉之季 —— 诸葛亮身后的三国》。自诸葛亮逝后,偏居一隅的季汉政权又延续了整整三十年,蒋琬、费祎、王平、马忠、姜维、张嶷、诸葛瞻、罗宪、陈寿…… 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季汉政权在跌宕起伏之中仍然不乏耐人寻味的故事。诸葛亮死于公元 234 年,而蜀汉灭亡于公元 263 年,等于诸葛亮死后,蜀汉还存在了 29 年,可是这一段时间,通常是三国历史著作的 “盲区”,同时代曹魏有 “司马代曹” 的血腥政变,孙吴有 “两宫之变” 的残酷内斗,感觉蜀汉没有任何大事件,就是在平静中慢慢走向死亡。再加上蜀汉史料不足,所以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蜀汉这段时间的历史,作者算是补上了这个漏洞。先说优点,作者能客观看待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这基本上已经超越 95% 的三国爱好者了。在《三国演义》等书籍的影响下,蜀汉阵营的人物被不断拔高,特别是关羽和诸葛亮,更是成为代表民族精神的 “完人”(关羽一个水平 70 分的统帅,被说成了 “威震华夏的三国第一统帅”。诸葛亮政治 98 分,军事撑死 80 分,被吹成了文武全才的神人)。特别是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扬优藏缺,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比如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精心治理南中 “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但是我当时看史料,就能看到有刘胄等人的多次反叛。诸葛亮的南中治理,实际上是一面扶持南中大姓(所以孟获等大姓不再造反),一面强化对南中少数民族的统治和剥削。诸葛亮的北伐确实加大了对蜀汉底层人民的剥削,成果不大(得了武都,阴平两个空郡),损失却不小(马谡那次就有重大伤亡),所以诸葛亮并不像后世吹捧的,用天才的经济手段出售蜀锦,让蜀汉天天打仗而民不加赋。用脑子想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吧,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有一个用经济手段创富,而完全对老百姓没有任何影响的例子吗?诸葛亮其实厉害在依法治国和思想宣传上面。就好比我们建国初年的抗美援朝,大家自己吃不饱饭也愿意把物资捐给国家,支持解放军抗美援朝,不是大家不苦,而是在伟大的理想面前,每个人都愿意做牺牲。这才是诸葛亮治蜀的伟大之处。但是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汉官场的堕落,人民理想的丧失,明明北伐事情没变,但是人民却不再支持了。好比现在如果再打抗美援朝,再让大家捐款捐物,肯定有很多人说,那帮戴 230 万耳环的人捐不捐,凭什么我累死累活,国家发展我没享受到,国家有不足,第一个找我们老百姓要呢。蜀汉后期其实也是如此,不是事情变了,而是人心思变,除了蜀汉最上层的一小波人,蜀汉从上到下都对这个政权失去信心了。文中对蒋琬,费祎,姜维,刘禅等人的评价都算是比较客观。总体上都是贬大于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汉之季》蜀汉能否成为大汉呢?这个要打上一个问号。地盘不是最大,正统也有问题,文治武功也是一般般吧(与魏吴相比的话)。难道就是这个所谓的刘氏后代就可以代表正统所以才有了汉之季。以此来区分西汉和东汉。故事从诸葛亮薨于五丈原开始,我记忆的是分为魏延、蒋琬、费祎、姜维等等。单拿出来蒋琬和姜维讲一讲吧,蒋琬最大的问题是能力不行,又优柔寡断,还是因为自己的威名不足以支撑他的 “野心”。然后说一说姜维,一个叛逃了自己故乡的人,一个一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也算是时运不济吧,也可能是命运如此,最终还是不能掀起多大水花。最是惋惜的是策反钟会,可是形势都不清楚,怎么可能成功。然后多说一句魏延,如果真的有子午道之谋,如果是刘备是不是可以一拼呢?还是说季汉都是偏安一隅的王,根本没有吞并天下的帝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