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关系向度解读中国人的社会信任问题。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如何理解“信任”、设定信任,国学与不同学科均有过各式各样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讨论。

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积累的“关系”研究所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发生与运行轨迹进行了理论性的、历史性的和现实性的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引言 从宏大理论返回信任现场
  • 第一章 “信”字的中国含义及其解读
  • 第一节 信的本土解释
  • 第二节 概念归属与学术立场
  • 第三节 从“信”聚焦于信任
  • 第二章 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视角与框架
  • 第一节 关系性的视角
  • 第二节 关系向度理论的建构
  • 第三节 固定关系的表现形态与走向
  • 第三章 从关系向度理论看信任类型
  • 第一节 信任类型与数据描述
  • 第二节 信任类型的变动方位
  • 第三节 信任的实践及其困境
  • 第四章 信任的文化比较
  • 第一节 约束机制与信任运行
  • 第二节 儒家文化中的信任
  • 第三节 信任文化的比较
  • 第五章 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
  • 第一节 人类社会关于“信”的基本假定
  • 第二节 中国人的“善”与“恶”
  • 第三节 人性假设下的制度偏向
  • 第六章 传统商业信用
  • 第一节 基本特点与原则
  • 第二节 历史传承:以四大商人群体为例
  • 第三节 传统信用的运行逻辑
  • 第七章 信任与社会流动
  • 第一节 社会流动与网络
  • 第二节 访谈:离乡者的行走路线
  • 第三节 信任强度的分析
  • 第八章 信任危机的根源
  • 第一节 社会进化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 当今中国文化-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点
  • 第三节 同质性和异质性:两种社会的运行机制
  • 第九章 互联网时代对社会信任的重构
  • 第一节 信任研究的再出发
  •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信任框架的重构
  • 第三节 表现性信任与实情性信任的比较
  • 第十章 研究立场辨析与变迁中的中国
  • 第一节 儒家传统的解释限度
  • 第二节 为什么是关系视角
  • 第三节 中国信任的变迁轨迹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