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畅销书《县乡中国》姊妹篇,从田野调查中理解县乡教育现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揭示县域教育运行状况、聚焦县乡学子困境与前途的调查研究著作。

作者们通过对县乡学校、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及基层社会的全方位调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学校的运转、教师的想法、家长的诉求、学生的心态、政策的执行等教育一线状况,探寻县域教育的现状、问题、前途。

书中重点探讨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比如超级中学、县中衰落、分班管理、校长治校、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非教学任务大增、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双减”政策及其执行、普职分流、寄宿制、“教育新城”等。

书中提出了县中、乡校、村小的教育发展模式,认为三者构成当下的县域教育体系,既公平又有效率,明确反对对小规模学校过度投入。

书中对超级中学跨区域招生进行了批评,认为超级中学制造了教育竞争压力和全民教育焦虑。书中对“县中塌陷”做了深刻解剖,认为县中承载着县乡大多数孩子的希望。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从时代变迁中阐明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需求、教育运行等方面的变化,涉及县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生活经验中关注县乡的孩子们,是中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前言
  • 一 如何办好县中与乡校
  • 县域教育:民生性是最本质的属性
  • 江苏县中高考何以胜过南京市高中:县中模式解析
  • 县中何以衰落
  • 为什么要差异化分班:一所县城中学的分班管理
  • 从倒数第二到全市前十:一所乡镇学校的“逆风翻盘”
  • “乡校模式”: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 “没有未来”的教学点撤并难在哪儿
  • 撤点并校:保持乡村学校的适度规模
  • 二 网络社会中的孩子们
  • 乡镇初中里的那些“不可教者”
  • “读书改变命运”:乡镇初中学生可不这么认为
  • 陷进手机里的留守儿童
  • 与网络小说有关的少年时代
  • 无声的暴力:一起高中校园欺凌事件剖析
  • 避免校园欺凌:分配好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 青少年抑郁:痛苦没有被及时分享
  • 孩子为谁而学
  • 三 陪读妈妈与家校关系
  • 高精神压力下的陪读生活
  • 县城陪读妈妈:形成原因与社会风险
  • 城乡家庭对学校惩戒权的不同接受度
  • 作为家校之间桥梁的家委会
  • 校园正义维护:家校深层次互动是关键
  • 家校关系的公共基础:校社关系
  • 四 “双减”之后
  • “双减”之后:城乡学校表现大不同
  • “双减”之后农村家庭的得与失
  • “双减”背景下不同阶层家庭课外管理再分化
  • “我们都是兼职做老师的”:防止非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学
  • 学校的非教学任务为何会大量增加
  • 五 县域职教的困境与希望
  • 普职分流:家长难以接受的是孩子失去发展机会
  • 随人口流动而来的县域职教新任务:“养成教育”
  • 县域中职如何发展:从人才教育到人本教育
  • 中西部地区职校发展困境: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 生源输送与人力派遣:中西部地区县域中职的生存之道
  • 产教融合: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验
  • 避免县域中职教师职业倦怠:职教发展的重要一环
  • 管理中职班级的实践艺术
  • 六 为了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
  • 供需错位: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要准确把握乡村家庭需求
  • 乡村教育生态变迁:家庭、学校、社区等主体的运作逻辑变化
  • 镇域中心校: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
  • 寄宿制: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优势举措
  • 县级政府为何热衷搞“教育新城”
  • “县管校聘”政策的实践悖论
  • 民办学校的优势与限制
  • 民办学校的“狂飙突进”与策略主义
  • 为何有些农村地区不重视教育: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不同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忽视的1/2群体

    中考分流,一半去了高中,一半去了职校。我国的教育资源习惯性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城市居民的教育认识比较高,教育内卷的现象严重;上世纪城市居民因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人家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也比较重。县乡镇的孩子们往往成了被忽视的群体,县乡镇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乡村农民们受自身教育水平偏低而对教育认识的不足,更由于乡村原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严,大部分农民的子女都是二胎以上,导致农民家庭多子女的教育投资更加困难。总之,县乡镇的孩子们一样是社会的未来,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更加关注。认同作者取消中考,延迟分流的方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让教育从阶梯回归服务

      本书是篇很认真的社会调查,详实认真,关于基础教育的各种讨论已经很多了,「对中国大多数家长而言,教育都是功能导向的,指向的是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家庭阶层跃升,至少不必再重复父代的辛苦劳作经历。可以说,大多数农村家长希望和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都源于对自身生活的不满或者说不满足,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构成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随著中国社会进入发达国家,教育也应该从发展中国家的科举和特权(见印度教育)回归服务和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全民素质,如同健康是国家竞争力,过去的公平问题,减负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本书也记录浙江上虞农村的教育问题就没有那么尖锐,这些在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也是如此,孩子喜欢读书,成绩好自然高兴,但如果不爱学习家长也并不焦虑,这些地区传统上就是 “山高皇帝远”,就是能读书也不愿意孩子出省上京,不读书的孩子家族企业和周围的商业氛围也让孩子不愁出路,所以教育越卷的地区都是商业不发达地区,这样才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记录件小事,最近新学期开学,路经一所高校附近的轻便骑行车修车铺,老板和雇佣的 3 个伙计从早忙到晚为新同学调试安装新车,到晚上 9 点还是灯火通明干不完,有 2 位大男生新购买辆车老板忙不过来,说少收钱让他们自己装,可 2 位折腾半天装不上前轮,现在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已经不如修车铺的熟练工,在 AI 已经来临的社会,花 16 年(9 年义务教育 + 3 年高中 + 4 年大本)应该是学一种技艺,而不只是一种资格,现在学校还是全面根据成绩考核,个人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观念,如同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如果为了拿奥运金牌那需要天才和运气太难了,但如果为了锻炼好身体,培养好习惯就会轻松很多,对教育的态度也需要改变观念想清楚目的。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系统性的县乡教育报告

        一年前,我原本打算从事职业教育,但开始后才发现这个领域非常陌生,甚至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个别学校为了招生夸大宣传,有些学校为了学生就业各种套路。地区资源也不均衡,有些地方招生难,有些地方入学难。通过这本书发现,这不仅仅是个案,是教育供应与需求的冲突,是家长们对教育认识的分歧等等因素。如果想要了解县乡教育,这本书值得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