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忽视的1/2群体

    中考分流,一半去了高中,一半去了职校。我国的教育资源习惯性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城市居民的教育认识比较高,教育内卷的现象严重;上世纪城市居民因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人家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也比较重。县乡镇的孩子们往往成了被忽视的群体,县乡镇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乡村农民们受自身教育水平偏低而对教育认识的不足,更由于乡村原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严,大部分农民的子女都是二胎以上,导致农民家庭多子女的教育投资更加困难。总之,县乡镇的孩子们一样是社会的未来,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更加关注。认同作者取消中考,延迟分流的方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让教育从阶梯回归服务

      本书是篇很认真的社会调查,详实认真,关于基础教育的各种讨论已经很多了,「对中国大多数家长而言,教育都是功能导向的,指向的是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家庭阶层跃升,至少不必再重复父代的辛苦劳作经历。可以说,大多数农村家长希望和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都源于对自身生活的不满或者说不满足,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构成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随著中国社会进入发达国家,教育也应该从发展中国家的科举和特权(见印度教育)回归服务和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全民素质,如同健康是国家竞争力,过去的公平问题,减负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本书也记录浙江上虞农村的教育问题就没有那么尖锐,这些在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也是如此,孩子喜欢读书,成绩好自然高兴,但如果不爱学习家长也并不焦虑,这些地区传统上就是 “山高皇帝远”,就是能读书也不愿意孩子出省上京,不读书的孩子家族企业和周围的商业氛围也让孩子不愁出路,所以教育越卷的地区都是商业不发达地区,这样才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记录件小事,最近新学期开学,路经一所高校附近的轻便骑行车修车铺,老板和雇佣的 3 个伙计从早忙到晚为新同学调试安装新车,到晚上 9 点还是灯火通明干不完,有 2 位大男生新购买辆车老板忙不过来,说少收钱让他们自己装,可 2 位折腾半天装不上前轮,现在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已经不如修车铺的熟练工,在 AI 已经来临的社会,花 16 年(9 年义务教育 + 3 年高中 + 4 年大本)应该是学一种技艺,而不只是一种资格,现在学校还是全面根据成绩考核,个人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观念,如同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如果为了拿奥运金牌那需要天才和运气太难了,但如果为了锻炼好身体,培养好习惯就会轻松很多,对教育的态度也需要改变观念想清楚目的。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系统性的县乡教育报告

        一年前,我原本打算从事职业教育,但开始后才发现这个领域非常陌生,甚至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个别学校为了招生夸大宣传,有些学校为了学生就业各种套路。地区资源也不均衡,有些地方招生难,有些地方入学难。通过这本书发现,这不仅仅是个案,是教育供应与需求的冲突,是家长们对教育认识的分歧等等因素。如果想要了解县乡教育,这本书值得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作为一个局中人,觉得本书写的特别接地气,调研非常深入。      我之前乡村村小教了 6 年书,当时所在的学校不足 200 名学生业已成为乡镇的教师骨干。2020 年我是建设教育新城,我在 2020 通过层层遴选,参加全市统一调考,考入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在这群学校已有近 5000 名学生。      在进城后的几年中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家长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渴求。建校之前,学校周边房子不温不火,建校之后,一房难求,很多家庭花光了积蓄就是为了在学校附近买套房为孩子谋得一个学位。      随着自己孩子的长大,对本地县中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强烈体会到县中比我们当年衰落了不少,但这也不是县中老师们的错,超级中学及地级中学掐尖招生,以及县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无法和地市级甚至省级政府相提并论,各地县中衰落和空心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     祝愿县中越办越好,非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读高中时要舍近求远去地级中学求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管理部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秉持 “有教无类” 原则,对学龄学生 “应收尽收”,不能将学生排除在义务教育大门之外。在精准扶贫阶段,“控辍保学” 政策执行最为严格,给县域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带来了较高的管理压力和成本。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该政策有所松动,学校对少数难管、管不好的学生有了一些自主管理空间。从调查来看,“有教无类” 在乡镇初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童楠楠博士在江西省某县城一个新建初中以实习名义开展了三个月的调查,深度介入了一个初三班级的教学管理。下面是她遇到的一个被隐性开除的学生的案例,颇具典型性。初三某男生,15 岁,是家里的独子,县城某初中的寄宿生。家在距县城 14 公里的乡镇上,父母经营小超市,年收入 10 万元左右。该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初二转入学校体育特长班(学费一年 1 万余元),但体育天赋一般,被劝回普通班。自觉 “不是读书的料”,其理想是毕业后当游戏主播赚钱。他感觉上课听不懂,是煎熬,一天到晚只能发呆。由于学校管理严格,他很难在课堂上开小差、玩手机,于是经常以打扫卫生、上厕所为由偷偷跑去体育场打球,是年级有名的 “问题学生”。班主任多次就他的逃课问题联系家长,他也有过几次短期休学在家的经历,但屡教不改。在一次被班主任发现他带香烟来学校后,家长也被折腾得不胜其烦,干脆和学校签订保留学籍、不来上课、混个毕业证的协议。休学在家后,他一天到晚玩游戏,在家长削减零花钱作为惩罚的情况下,他开始利用游戏技术赚钱,招募了几个技术不错的游戏圈好友,当代练,在游戏群、闲鱼平台招揽生意,当代练一周多赚了 300 元。现在他正在苦练游戏技术,准备接更多单、赚更多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教育的经验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提倡者众、实践者寡,尚属教育研究的细枝末流,一时半会儿难以形成气候;触及经验表层的多、深入经验内核的少,调查研究的层次还比较浅,少有深刻的调查研究成果;把经验当理论佐证的多、当研究本体的少,田野调查变成纯粹搜集资料,缺乏对经验的质的把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经验路径的研究无法与规范路径的研究竞争,因而难以对教育政策或制度产生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帮助理解县乡基础教育现状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调研深入,问题分析,解决方法思路清晰,可以作为政府教育工作政策参考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注县乡的孩子们

                    县乡的孩子们,是当下中国正在孕育成长中的基础要素,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务请重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书

                      特别值得一读的书,里面所说非常符合我作为教师所看到的事实,而书本的更大作用是建立了一个全面的框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前社会下有意义的报告

                        整本书通过对中部地区县域学校的调查,当下的,陪读,超级中学,私立公立学校的差异等社会现象做了一个梳理。资本介入的过多,城市化进程导致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也谈到了解决办法。但是个人感觉说对了 80%,还有一些问题,也许是不好公开谈。也不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也许需要全社会都能重视起来才能慢慢解决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写的很有水平。本人就是从乡镇县城读的书,以我的水平和实际生活感知或者经验出发,作者基本上把乡镇教育,县城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讲到而且以一种较为朴素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读者阅读。    读完本书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觉得想要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教育上的差距是不可能的。想让农村,乡镇的教育做到和县城甚至说省城的教育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那会造成天量的成本,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实现了,那也是及其不划算的一件事,不如把资金放在经济建设,国防,高新技术等高价值的项目上。那会大大的改善民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那么与其在乡村花大量的钱改善教育,不如想法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或者大力推行城市化等,使农民可以进城,让其小孩直接接受城市的教育不是成本更低吗。    总之,我认为改善经济的重要性是高于改善教育的重要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中国大多数家长而言,教育都是功能导向的,指向的是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家庭阶层跃升,至少不必再重复父代的辛苦劳作经历。可以说,大多数农村家长希望和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都源于对自身生活的不满或者说不满足,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构成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一我自己作为农村受过教育出来的人,因为当时主要是留守儿童的背景,所以倒不是特别直接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督促或者引导,更多的是家里老人的教育以及自我认识的提高,现在我认为自己拥有完整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可以从我受了多年的教育中受益,慢慢引导自我可以走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幼儿园小学年轻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对个体学生的关注程度更高,而且年轻教师也更有向上的奔头。这方面能够让我有感而发主要还是因为通过身边人了解到带小孩真的是一个特别费心费力的事情,所以感觉幼儿园的年轻教师才真的是能跟得上小孩子的节奏去照顾引导他们的;而关于农村的业务教育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源不断流失,但偏远地区的教育却为成年人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岗位,这其中有一些人是我所认识的,他们也反馈说本身教学事情不多,但杂事较多,而且乡镇普遍太过偏远,以后还是要回县城或者市区的。非公办学校的人事管理权、生源选择权、班级分配权等权利更有助于激发学校本身的活力。如本人所在的地区几年前的一个私立学校的办学现在已吸引当地中产阶级、部分有资金但认为自身缺乏有效家庭教育以及对子女期待度过高的人群的眼光。但其主要目前的宣传导向还是教学成绩,而这种和同地域的公办学校的对比凸显短期来看具有优势,当然长期的眼光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大部分人不会特立独行,而教育本身的长线投资的属性也附属着本身的风险投资属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对故事中的样本〈也就是我们〉来说,其实大家都知道。对我们来说,虚拟世界比现实简单多了,温暖多了。但是,迟早都要面对现实。所以迟早要面对自己,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并使用这些虚拟产品。至于教育问题,原生家庭问题,这些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除了面对,剩下的那就是逃避问题。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面对不能解决的客观问题,只能逃避问题,然后转去其他地方寻找出路。既然教育不行,环境不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那克制住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来自教育 + 个人成长投资,有没有搞头?私以为,一个人的过去无论怎样,总是可以靠学习,靠积累,来塑造自己想要的未来的。而前提是,不抱怨。最关键的是:觉醒 + 学习 + 行动!学习真是太重要了,自教育真的太重要了,还好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有可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