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6千字
字数
2018-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汉学家英译《论语》研究:文本分析与翻译演变
内容简介
《汉学家〈论语〉英译研究》从史学的角度出发,观照译者个人背景、特定历时文化语境等因素,运用融微观的文本分析和宏观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方法,围绕19世纪60年代以来汉学家英译《论语》的四个阶段,通过聚焦于汉学家《论语》英译本典型个案,利用跨学科理论多维度探研汉学家《论语》英译现象,揭示汉学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取向、汉学家翻译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以及汉学家译者主体性的演变特点,并对中国典籍外译加以思考与展望。本书既适合翻译研究者参考,又可供儒学、汉学爱好者阅读与品鉴。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述评
- 一 国内《论语》英译研究
- 二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
- 三 《论语》英译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第三节 研究的范围、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 第二章 起始期:附注存真
- 第一节 早期《论语》英译概观
- 一 高大卫的《论语》英译
- 二 理雅各的《论语》英译
- 三 詹宁斯的《论语》英译
- 第二节 威妥玛与《论语》英译
- 一 个人背景:从外交官到语言学者型译者
- 二 历史文化语境
- 三 翻译动机与翻译目的
- 第三节 威译本的注释翻译
- 一 夹注
- 二 脚注
- 三 注译之外
- 四 余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延伸期:质直求真
- 第一节 本期汉学家《论语》英译概观
- 一 韦利与《论语》英译
- 二 韦译之外
- 第二节 赖发洛与《论语》英译
- 一 个人背景:从海关洋员到文化敬畏型译者
- 二 历史文化语境
- 三 翻译动机与翻译目的
- 第三节 赖译本的质直翻译
- 一 赖译的“真实翻译”
- 二 三类译误评析
- 三 余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展期:释译达意
- 第一节 本期汉学家《论语》英译概观
- 一 庞德与《论语》英译
- 二 庞译之外
- 第二节 魏鲁男与《论语》英译
- 一 个人背景:从留学生到文化使者型译者
- 二 历史文化语境
- 三 翻译动机与翻译目的
- 第三节 魏译本的阐释翻译
- 一 语义对等
- 二 词汇充分
- 三 语法正确
- 四 文体对应
- 五 读者因素
- 六 时空因素
- 七 文化概念
- 八 余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繁荣期:多元迻新
- 第一节 本期汉学家《论语》英译概观
- 一 道森与《论语》英译
- 二 利斯与《论语》英译
- 三 安乐哲、罗思文与《论语》英译
- 四 白牧之、白妙子与《论语》英译
- 五 华兹生与《论语》英译
- 六 希勒与《论语》英译
- 七 其他《论语》英译
- 第二节 亨顿与《论语》英译
- 一 个人背景:从诗人到作家型译者
- 二 历史文化语境
- 三 翻译动机与翻译目的
- 第三节 亨译本的语义、交际翻译
- 一 语义转换
- 二 交际效果
- 三 语义和交际兼顾
- 四 副文本的应用
- 五 余论
- 第四节 森舸澜与《论语》英译
- 一 个人背景:从专家到研究型译者
- 二 历史文化语境
- 三 翻译动机与翻译目的
- 第五节 森译本的丰厚翻译
- 一 丰厚翻译与《论语》文本
- 二 森译的“丰厚”特点
- 三 余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第一节 译者的显身
- 一 汉学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取向
- 二 汉学家翻译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 三 汉学家译者主体性的演变特点
- 第二节 汉学家《论语》英译研究的启示
- 一 汉学家及其典籍翻译的重要性
- 二 汉学家《论语》英译的衍变性
- 三 汉学家翻译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 典籍复译及典籍翻译批评的必要性
- 第三节 中国典籍的跨文化传播
- 一 《论语》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
- 二 汉学家《论语》英译影响与传播
- 三 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构想
- 第四节 中国典籍外译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书《论语》英语全译本列表
- 本书《论语》英译者人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