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一部有机的、系统的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选读》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全书以史学元典为丰体,从大量文献中精选关键部分,整合为一部有机的、系统的中国通史。“讲述史前至最近民族政治社会经济变迁之人势,兼及宗教与思想之发展。”作者在每章每节之前,撰有简明提纲,论断清晰,描述了中国历史变迁的关节之处,以作为读者阅读文献的提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回忆与评论
  • 第一章 地理与史前时代
  • 一 地 理
  • 第一节 《周礼·夏官司马》
  • 二 史前时代——石器时代
  • 第二节 《诗·大雅·生民》
  • 三 史前时代——金石并用期
  • 第三节 《诗·商颂·长发》
  • 四 史前时代——宗教
  • 第四节 《国语·楚语下》
  • 第五节 《山海经·大荒北经》
  • 第六节 《山海经·海内经》
  • 五 史前时代——文化程度之不齐
  • 第七节 《左传》襄公十四年戎子驹支语
  • 第二章 殷商政治与文化(公元前1300—前1027年)
  • 第八节 《史记》卷三《殷本纪》
  • 第九节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叙
  • 第一〇节 徐协贞《殷契通释》序
  • 第三章 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公元前1027—前771年)
  • 一 封建政治
  • 第一一节 《周礼·春官宗伯》
  • 第一二节 《荀子·王制篇》
  • 第一三节 《国语·周语中》
  • 第一四节 《周礼·地官司徒》
  • 第一五节 《逸周书·作雒解》
  • 第一六节 《尚书·康王之诰》
  • 第一七节 《诗·大雅·板》
  • 第一八节 《国语·鲁语上》
  • 第一九节 《诗·鲁颂·宫》
  • 第二〇节 《周礼·秋官司寇》
  • 二 贵族生活
  • 第二一节 《礼记·明堂位》
  • 第二二节 《礼记·燕义》
  • 第二三节 《诗·秦风·无衣》
  • 第二四节 《诗·小雅·吉日》
  • 第二五节 《诗·秦风·驷》
  • 第二六节 《礼记·射义》
  • 第二七节 《礼记·燕义》
  • 第二八节 《诗·小雅·宾之初筵》
  • 第二九节 《诗·周南·关雎》
  • 第三〇节 《诗·召南·野有死麕》
  • 第三一节 《诗·鄘风·桑中》
  • 第三二节 《诗·郑风·溱洧》
  • 第三三节 《诗·王风·黍离》
  • 第三四节 《诗·小雅·正月》
  • 第三五节 《诗·小雅·十月之交》
  • 第三六节 《诗·小雅·雨无正》
  • 三 封建社会——庶民
  • 第三七节 《国语·周语上》虢文公语
  • 第三八节 《周礼·地官司徒》
  • 第三九节 《诗·小雅·信南山》
  • 第四〇节 《诗·小雅·甫田》
  • 第四一节 《诗·小雅·大田》
  • 第四二节 《周礼·地官司徒》
  • 第四三节 《考工记》序
  • 第四四节 《诗·豳风·七月》
  • 第四五节 《周礼·地官司徒》
  • 四 封建社会——士族
  • 第四六节 《国语·晋语四》
  • 第四七节 《左传》隐公八年
  • 第四八节 《礼记·昏义》
  • 第四九节 《礼记·内则》
  • 第五〇节 《礼记·内则》
  • 第五一节 《诗·小雅·斯干》
  • 第五二节 《礼记·内则》
  • 第五三节 《礼记·内则》
  • 第五四节 《仪礼·士冠礼》
  • 第五五节 《礼记·内则》
  • 第五六节 《礼记·内则》
  • 第五七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狐突语
  • 第五八节 《礼记·丧大记》
  • 第四章 成周封建帝国之极盛(公元前1027—前900年)
  • 第五九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第六〇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第六一节 《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
  • 第六二节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语
  • 第六三节 《荀子·儒效篇》
  • 第六四节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 第六五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第六六节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书
  • 第六七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第五章 成周宗教
  • 一 宇宙观与神祇神话
  • 第六八节 《楚辞·天问篇》
  • 第六九节 《周礼·春官宗伯》
  • 第七〇节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 第七一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语
  • 第七二节 《礼记·祭法》
  • 第七三节 王充《论衡·祭意篇》
  • 第七四节 《礼记·祭法》
  • 第七五节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语
  • 第七六节 《礼记·祭义》
  • 第七七节 《诗·秦风·黄鸟》
  • 二 教 士
  • 第七八节 《周礼·春官宗伯》
  • 第七九节 《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 第八〇节 《左传》僖公四年
  • 第八一节 《周礼·春官宗伯》
  • 第八二节 《左传》僖公十年
  • 三 坛庙与祭祀
  • 第八三节 《礼记·祭法》
  • 第八四节 《礼记·王制》
  • 第八五节 《国语·楚语下》
  • 第八六节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
  • 第八七节 《诗经·小雅·楚茨》
  • 四 大武舞
  • 第八八节 《礼记·乐记》
  • 第八九节 《尚书·泰誓》
  • 第九〇节 《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武夙夜》)
  • 第九一节 《尚书·牧誓》
  • 第九二节 《诗·周颂·武》
  • 第九三节 《尚书·武成》
  • 第九四节 《诗·周颂·酌》
  • 第九五节 《诗·周颂·桓》
  • 第九六节 《尚书·分器》
  • 第九七节 《诗·周颂·赉》
  • 第九八节 《诗·周颂·般》
  • 第六章 封建帝国之崩溃(公元前900—前771年)
  • 第九九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第一〇〇节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语
  • 第一〇一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
  • 第一〇二节 《国语·周语上》
  • 第一〇三节 《诗·小雅·六月》
  • 第一〇四节 《诗·小雅·采芑》
  • 第一〇五节 《诗·大雅·崧高》
  • 第一〇六节 《诗·大雅·江汉》
  • 第一〇七节 《竹书纪年》
  • 第一〇八节 《诗·大雅·瞻卬》
  • 第一〇九节 《诗·大雅·召旻》
  • 第一一〇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 第一一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一一二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 第一一三节 《尚书·文侯之命》
  • 第一一四节 《国语·郑语》
  • 第七章 春秋列国之形成(公元前770—前670年)
  • 一 郑之盛强
  • 第一一五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 第一一六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 第一一七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 二 四强之兴起
  • 第一一八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 第一一九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 第一二〇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一二一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三 社会变化
  • 第一二二节 《诗·小雅·大东》
  • 第一二三节 《诗·魏风·硕鼠》
  • 第一二四节 《诗·鄘风·相鼠》
  • 第一二五节 《礼记·曲礼上》
  • 第一二六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 第一二七节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 第一二八节 《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 第八章 霸政时期(公元前685—前612年)
  • 一 齐桓公与管仲
  • 第一二九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 第一三〇节 《国语·齐语》
  • 第一三一节 《国语·齐语》
  • 第一三二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 二 宋襄公图霸
  • 第一三三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 第一三四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 第一三五节 《左传》僖公十九年
  • 三 晋文襄霸业
  • 第一三六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一三七节 《国语·晋语四》
  • 第一三八节 《国语·晋语八》
  • 第一三九节 《国语·晋语四》
  • 第一四〇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 第一四一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 第九章 晋楚争盟(公元前620—前505年)
  • 一 晋楚消长
  • 第一四二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 第一四三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一四四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 二 向戌弭兵(公元前546—前538年)
  • 第一四五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 三 晋楚并衰与吴之兴起
  • 第一四六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一四七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 第一四八节 《左传》成公七年
  • 第一四九节 《史记》卷三一《吴太公世家》
  • 第十章 春秋时代思想
  • 第一五〇节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
  • 第十一章 吴越之争(公元前505—前473年)
  • 第一五一节 《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
  • 第一五二节 《国语·越语上》
  • 第一五三节 《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
  • 第十二章 七雄局面之成立(公元前473—前362年)
  • 一 三晋田齐
  • 第一五四节 《史记》卷三九《晋世家》
  • 第一五五节 《战国策》卷一八《赵策一》
  • 第一五六节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
  • 第一五七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 二 秦楚内乱与复兴
  • 第一五八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一五九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一六〇节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 三 越之乱亡与燕之渐兴
  • 第一六一节 《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
  • 第一六二节 《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
  • 四 诸小国之渐趋灭亡
  • 第一六三节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
  • 第一六四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 第一六五节 《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
  • 第一六六节 《史记》卷三六《陈杞世家》
  • 第一六七节 《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
  • 第一六八节 《史记》卷三六《陈杞世家》
  • 第一六九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 第一七〇节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 五 周之丧土与分裂
  • 第一七一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第一七二节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
  • 第一七三节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
  • 第一七四节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
  • 六 新军器与新战术
  • 第一七五节 《越绝书》卷一一《记宝剑》
  • 第一七六节 《墨子》卷一三《公输》第五〇
  • 第一七七节 《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
  • 第一七八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长城》
  • 七 魏之图强与失败
  • 第一七九节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 第一八〇节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 八 列强之拓土
  • 第一八一节 《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
  • 第一八二节 《史记》卷一一五《朝鲜列传》
  • 第一八三节 《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
  • 第一八四节 《战国策》卷三三《中山策》
  • 九 社会革命
  • 第一八五节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 第一八六节 《国语》卷五《鲁语下》
  • 第一八七节 《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
  • 第一八八节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 第一八九节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
  • 第一九〇节 《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
  • 第一九一节 《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
  • 第一九二节 《战国策》卷二七《韩策二》
  • 第十三章 合从与连横(公元前361—前311年)
  • 一 商鞅变法
  • 第一九三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一九四节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
  • 二 变法后之发展
  • 第一九五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一九六节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
  • 第一九七节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
  • 三 秦霸天下
  • 第一九八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一九九节 《战国策》卷二九《燕策一》
  • 第二〇〇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十四章 秦之独强(公元前310—前272年)
  • 一 东帝与西帝
  • 第二〇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二〇二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二〇三节 《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
  • 第二〇四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二〇五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 第二〇六节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
  • 第二〇七节 《战国策》卷三二《宋卫策》
  • 二 齐之一败涂地
  • 第二〇八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 第二〇九节 《史记》卷八〇《乐毅列传》
  • 第二一〇节 《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
  • 三 楚之削弱
  • 第二一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二一二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二一三节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
  • 第十五章 战国诸子
  • 第二一四节 《庄子》卷一〇《天下篇》第三三
  • 第二一五节 《荀子》卷三《非十二子》第六
  • 第二一六节 《韩非子》卷一九《显学篇》第五〇
  • 第十六章 秦并六国(公元前271—前211年)
  • 一 大败三晋
  • 第二一七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二一八节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
  • 第二一九节 《战国策》卷二〇《赵策三》
  • 第二二〇节 《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列传》
  • 二 秦灭周
  • 第二二一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二二二节 《史记》卷四《周本纪》
  • 第二二三节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 三 燕与三晋
  • 第二二四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第二二五节 《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
  • 四 末次合从与最后努力
  • 第二二六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二二七节 《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
  • 五 六国之单独困斗与继灭
  • 第二二八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 第二二九节 《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
  • 第二三〇节 《史记》卷四五《韩世家》
  • 第二三一节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 第二三二节 《战国策》卷二一《赵策四》
  • 第二三三节 《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
  • 第二三四节 《战国策》卷三一《燕策三》
  • 第二三五节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 第二三六节 《战国策》卷二五《魏策四》
  • 第二三七节 《史记》卷四〇《楚世家》
  • 第二三八节 《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 第二三九节 《战国策》卷一三《齐策六》
  • 第二四〇节 《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
  • 第十七章 专制一统之初试及其失败(公元前221—前202年)
  • 一 秦始皇之一统政策与旧势力之反动
  • 第二四一节 《荀子》卷一一《强国篇》第一六
  • 第二四二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 第二四三节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 第二四四节 《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
  • 第二四五节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
  • 二 秦 亡
  • 第二四六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 第二四七节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 第二四八节 《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
  • 三 楚汉之争
  • 第二四九节 《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序
  • 第二五〇节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
  • 第二五一节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 第二五二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 第十八章 汉代政治(公元前202—公元88年)
  • 一 官 制
  • 第二五三节 《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 第二五四节 《后汉书》志第二四《百官志一》
  • 第二五五节 《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
  • 第二五六节 《汉书》卷十《成帝纪》建始四年本文及注
  • 第二五七节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二年注引如淳说
  • 二 兵 制
  • 第二五八节 《汉书》卷七《昭帝纪》元凤四年注引如淳说
  • 第二五九节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建武七年注引《汉官仪》
  • 第二六〇节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建武七年
  • 第二六一节 《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
  • 三 汉初所谓“封建”问题与外戚之患
  • 第二六二节 《汉书》卷三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传赞》
  • 第二六三节 《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
  • 第二六四节 《汉书》卷三《高后纪》
  • 第二六五节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
  • 第十九章 汉代社会与经济(公元前202—公元88年)
  • 一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氏与姓之混淆
  • 第二六六节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 第二六七节 《史记》卷二《夏本纪》
  • 第二六八节 《史记》卷三《殷本纪》
  • 第二六九节 《史记》卷五《秦本纪》
  • 二 旧社会阶级之破裂——迁徙赐姓与变姓
  • 第二七〇节 《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
  • 第二七一节 《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
  • 第二七二节 王符《潜夫论》卷九《志氏姓》第三五
  • 三 新阶级制度——大地主与农民奴婢
  • 第二七三节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 四 新阶级制度——商贾
  • 第二七四节 《汉书》卷九一《货殖列传》
  • 五 新阶级制度——贵贱贫富与社会改革
  • 第二七五节 《汉书》卷六《武帝纪》
  • 第二七六节 《汉书》卷六《武帝纪》元朔五年
  • 第二七七节 王符《潜夫论》卷三《浮侈》第十二
  • 第二七八节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
  • 六 新阶级制度——四民之并为臣妾
  • 第二七九节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
  • 第二十章 汉代武功(公元前202—公元88年)
  • 一 武功伟人
  • 第二八〇节 《汉书》卷七三《韦玄成传》王舜刘歆语
  • 第二八一节 《汉书》卷六一《张骞传》
  • 二 匈 奴
  • 第二八二节 《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
  • 第二八三节 《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赞
  • 第二八四节 《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论
  • 三 西 域
  • 第二八五节 《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序
  • 第二八六节 《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赞
  • 第二八七节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序
  • 第二八八节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
  • 第二八九节 《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
  • 四 朝鲜百粤与西南夷
  • 第二九〇节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
  • 第二九一节 《汉书》卷九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赞
  • 五 文化势力之播及日本
  • 第二九二节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
  • 第二十一章 汉代内政(公元前202—公元88年)
  • 一 帝制名实与皇帝崇拜
  • 第二九三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六年
  • 第二九四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九年
  • 第二九五节 《汉书》卷九二《游侠列传》序及《郭解传》
  • 第二九六节 《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序及《严光传》
  • 第二九七节 蔡邕《独断》
  • 第二九八节 蔡邕《独断》
  • 第二九九节 《后汉书》卷四五《韩棱传》
  • 第三〇〇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 第三〇一节 《汉书》卷六《武帝纪》元封元年
  • 第三〇二节 《史记》卷二六《历书》
  • 第三〇三节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十二年四月
  • 第三〇四节 《汉书》卷七三《韦玄成传》
  • 第三〇五节 《汉书》卷四《文帝纪》四年本文及如淳注
  • 二 皇权与宦官幸臣
  • 第三〇六节 《后汉书》卷一〇《宦者列传》序
  • 第三〇七节 《汉书》卷九三《佞幸列传》序
  • 第三〇八节 《汉书》卷九三《李延年传》
  • 第三〇九节 《汉书》卷九三《董贤传》
  • 三 皇权与外戚
  • 第三一〇节 《汉书》卷九七上《外戚列传》序
  • 第三一一节 《汉书》卷九七下《外戚列传》赞
  • 第三一二节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 第三一三节 《汉书》卷九八《元后传》赞
  • 第三一四节 《汉书》卷九七下《外戚列传下》
  • 第三一五节 《汉书》卷九七下《外戚列传下》
  • 第三一六节 《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赞
  • 四 皇权与地方官
  • 第三一七节 《汉书》卷八九《循吏列传》序
  • 第三一八节 《汉书》卷八九《循吏黄霸传》
  • 第三一九节 《后汉书》卷一〇七《酷吏列传》序
  • 第三二〇节 《汉书》卷九〇《酷吏严延年传》
  • 五 中兴之治
  • 第三二一节 《后汉书》卷七六《循吏列传》序
  • 第三二二节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建武中元二年
  • 第三二三节 《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
  • 第三二四节 《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
  • 第三二五节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永平十八年
  • 第三二六节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元和二年
  • 第三二七节 《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
  • 六 听天由命之消极人民
  • 第三二八节 王充《论衡》卷二《幸偶篇》
  • 第二十二章 秦汉宗教
  • 一 神仙家与黄老学
  • 第三二九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 第三三〇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 二 儒教之成立——素王
  • 第三三一节 辑《纬书》及其他传说
  • 三 儒教之成立——经典
  • 第三三二节 《汉书》卷八八《儒林列传》序
  • 第三三三节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 第三三四节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赞
  • 第三三五节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
  • 第三三六节 《后汉书》卷一〇九《儒林列传》序
  • 四 阴阳谶纬学
  • 第三三七节 《汉书》卷二七上《五行志》序
  • 第三三八节 《后汉书》卷一四《五行志二》
  • 第三三九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 第三四〇节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 第三四一节 《汉书》卷二五下《郊祀志》赞
  • 第三四二节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建武二年
  • 第三四三节 《汉书》卷九九上《王莽传上》居摄三年初始元年
  • 第三四四节 《汉书》卷九九中《王莽传中》始建国元年
  • 第三四五节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建武元年
  • 第三四六节 《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
  • 五 儒道阴阳糅合之国教
  • 第三四七节 应劭《风俗通义》卷八《祀典》
  • 第三四八节 《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上》
  • 第三四九节 《后汉书》志第七《祭祀志上》
  • 第二十三章 秦汉思想
  • 一 思想之学术化
  • 第三五〇节 《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
  • 第三五一节 《淮南子》卷二一《要略》
  • 第三五二节 《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引司马谈《六家要旨》
  • 二 儒道思想之结束
  • 第三五三节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 第三五四节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三《人副天数》第五六
  • 第三五五节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
  • 三 古代思想之总结束——王充
  • 第三五六节 《论衡》卷三〇《自纪篇》第八五
  • 第三五七节 《论衡》卷二〇《论死篇》第六二
  • 四 古代文化之总清算
  • 第三五八节 《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
  • 第三五九节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
  • 第二十四章 大汉帝国之末运(公元89—316年)
  • 一 政治制度之破裂——外戚与宦官
  • 第三六〇节 《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
  • 第三六一节 《后汉书》卷四《殇帝纪》
  • 第三六二节 《后汉书》卷一〇上《皇后本纪》序
  • 第三六三节 《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序及《郑众传》
  • 二 政治制度之破裂——国军消灭与地方割据
  • 第三六四节 《后汉书》卷四八《应劭传》
  • 第三六五节 《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
  • 三 政治制度之破裂——财政与一般政治之紊乱
  • 第三六六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 第三六七节 《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引《昌言损益篇》
  • 第三六八节 《后汉书》卷七九《王符传》
  • 第三六九节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光和四年
  • 四 天灾人祸与人口之减少
  • 第三七〇节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延熹九年
  • 第三七一节 《后汉书》卷一七一《朱儁传》
  • 第三七二节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兴平元年七月
  • 第三七三节 《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篇”
  • 五 乱亡经过——羌乱
  • 第三七四节 《后汉书》卷七七《西羌传》论
  • 第三七五节 王符《潜夫论》卷五《救边篇》第二二
  • 六 乱亡经过——党锢黄巾与十常侍
  • 第三七六节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序
  • 第三七七节 《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
  • 第三七八节 《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张让传》
  • 第三七九节 《后汉书》卷九九《何进传》
  • 七 乱亡经过——董卓与李郭之乱
  • 第三八〇节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
  • 第三八一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 八 乱亡经过——曹操与三国
  • 第三八二节 《后汉书》卷一〇二《董卓传》
  • 第三八三节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
  • 第三八四节 《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
  • 第三八五节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建安二十五年
  • 第三八六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 第三八七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 第三八八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 九 乱亡经过——西晋与中原之沦丧
  • 第三八九节 《晋书》卷五《怀愍帝纪论》
  • 第三九〇节 《晋书》卷四七《傅咸传》
  • 第三九一节 《晋书》卷九四《鲁褒传》
  • 第三九二节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 第三九三节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
  • 第三九四节 《晋书》卷五九《八王列传》序
  • 第三九五节 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下之下《汰侈》第三十
  • 第三九六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 第三九七节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 第三九八节 《晋书》卷四六《刘颂传》
  • 第二十五章 末世之宗教与人生观
  • 一 儒教之凝结与衰颓
  • 第三九九节 《后汉书》卷六〇下《蔡邕传》
  • 第四〇〇节 《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
  • 第四〇一节 《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列传》序
  • 第四〇二节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一》建安十九年令
  • 第四〇三节 《晋书》卷九一《儒林列传》序
  • 第四〇四节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 第四〇五节 刘勰《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篇》第三五
  • 二 清谈与隐逸
  • 第四〇六节 《晋书》卷四三《王衍传》
  • 第四〇七节 《晋书》卷四九《向秀传》
  • 第四〇八节 《晋书》卷五〇《郭象传》
  • 第四〇九节 《晋书》卷四九《阮籍传》
  • 第四一〇节 《晋书》卷四九《刘伶传》
  • 第四一一节 《晋书》卷九四《陶潜传》
  • 第四一二节 陶潜《桃花源记》
  • 三 道 教
  • 第四一三节 《后汉书》卷八《祭祀志中》
  • 第四一四节 《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
  • 第四一五节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九《遐览篇》
  • 四 佛教之输入
  • 第四一六节 《后汉书》卷四二《楚王英传》
  • 第四一七节 《后汉书》卷三〇下《襄楷传》
  • 第四一八节 《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
  • 第四一九节 慧皎《高僧传》卷一《魏雒阳昙柯迦罗》
  • 第四二〇节 慧皎《高僧传》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
  • 第四二一节 慧皎《高僧传》卷四《晋东莞竺僧度》
  • 第四二二节 慧皎《高僧传》卷一一《晋长安释慧嵬》
  • 第四二三节 慧皎《高僧传》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
  • 第四二四节 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
  • 第四二五节 慧皎《高僧传》卷四《晋洛阳朱士行》
  • 第四二六节 慧皎《高僧传》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
  • 第四二七节 《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六章 五胡乱华(公元317—383年)
  • 一 背 景
  • 第四二八节 《晋书》卷九七《匈奴列传》
  • 第四二九节 《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 第四三〇节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
  • 第四三一节 《晋书》卷一〇四《石勒传上》
  • 第四三二节 《后汉书》卷八〇《杜笃传》
  • 二 中原沦丧
  • 第四三三节 《晋书》卷一〇一《载记》序
  • 第四三四节 《晋书》卷一〇一《载记》第一《刘元海传》
  • 第四三五节 《晋书》卷五《怀帝纪》
  • 第四三六节 《晋书》卷五《愍帝纪》
  • 第四三七节 《晋书》卷一〇五《石勒传下》
  • 第四三八节 《晋书》卷一〇六《石季龙传上》
  • 第四三九节 《晋书》卷一〇七《载记》第七《石季龙传下》
  • 三 汉族南迁
  • 第四四〇节 《晋书》卷六二《刘琨传》
  • 第四四一节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 第四四二节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
  • 第四四三节 《晋书》卷二〇《礼志中》
  • 第四四四节 《晋书》卷七五《范宁传》
  • 第四四五节 《晋书》卷六九《刘波传》
  • 第四四六节 《晋书》卷七五《范宁传》
  • 四 南北分局
  • 第四四七节 《晋书》卷九八《桓温传》
  • 第四四八节 《晋书》卷五六《孙绰传》
  • 第四四九节 《晋书》卷一一四《载记》第一四《苻坚传下》
  • 第二十七章 南北朝(公元383—589年)
  • 一 南北互诋
  • 第四五〇节 《魏书》卷九六《僭晋司马叡传》
  • 第四五一节 《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
  • 二 南 朝
  • 第四五二节 《宋书》卷三《武帝纪》论
  • 第四五三节 《宋书》卷八二《周朗传》
  • 第四五四节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 第四五五节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 第四五六节 《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
  • 第四五七节 《南史》卷七九《诸蛮列传》
  • 第四五八节 《宋书》卷九七《夷蛮列传》论
  • 三 北 朝
  • 第四五九节 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一《教子篇》第二
  • 第四六〇节 《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
  • 第四六一节 《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论
  • 第四六二节 《魏书》范祖禹序
  • 第四六三节 《北史》卷七五《杨尚希传》
  • 第四六四节 《北史》卷四六《孙绍传》
  • 第四六五节 《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 第四六六节 《魏书》卷五三《李安世传》
  • 第四六七节 《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
  • 第四六八节 《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纪》延兴二年
  • 第四六九节 《北史》卷一八《任城王澄传》
  • 第四七〇节 《北史》卷一五《武卫将军谓传》
  • 第四七一节 《北史》卷一五《常山王遵传》
  • 第四七二节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 第四七三节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 第四七四节 《魏书》卷一〇八《礼志一》
  • 第四七五节 《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纪》太和七年
  • 第四七六节 《北史》卷一九《咸阳王禧传》
  • 第四七七节 《魏书》卷七下《高祖孝文帝纪下》
  • 第四七八节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
  • 四 门 阀
  • 第四七九节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高宗文成帝纪》和平四年
  • 第四八〇节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
  • 第四八一节 《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
  • 第四八二节 《晋书》卷五八《周光传》
  • 第四八三节 《宋书》卷一五《礼志二》
  • 第四八四节 《宋书》卷六四《裴松之传》
  • 五 南北消长与混一
  • 第四八五节 《宋书》卷八六《刘勔传》
  • 第四八六节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
  • 第四八七节 《北史》卷三四《索虏传》
  • 第四八八节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 第四八九节 《隋书》卷二《高祖纪》论
  • 第二十八章 新宗教之酝酿与成熟
  • 一 新宗教之酝酿
  • 第四九〇节 《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
  • 第四九一节 慧皎《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
  • 第四九二节 慧皎《高僧传》卷三《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 第四九三节 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彭城郡释道融》
  • 第四九四节 道宣《续高僧传》卷一〇《慧远传》
  • 二 辩 教
  • 第四九五节 《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
  • 第四九六节 《南齐书》卷五四《顾欢传》
  • 第四九七节 《梁书》卷四八《范缜传》
  • 第四九八节 《北史》卷五五《杜弼传》
  • 第四九九节 僧祐《弘明集》卷一四《后序》
  • 三 佛教之成熟
  • 第五〇〇节 慧皎《高僧传》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
  • 第五〇一节 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一《慧思传》
  • 第五〇二节 《大乘起信论》
  • 第二十九章 隋唐政治与社会(公元589—755年)
  • 一 官 制
  • 第五〇三节 《隋书》卷二六《百官志》序
  • 第五〇四节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序
  • 第五〇五节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
  • 第五〇六节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
  • 第五〇七节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
  • 第五〇八节 《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
  • 第五〇九节 《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
  • 第五一〇节 《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
  • 第五一一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八《掾属》
  • 二 兵 制
  • 第五一二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 第五一三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 三 均田与赋役
  • 第五一四节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序
  • 第五一五节 《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 第五一六节 《新唐书》卷五二《食货志二》
  • 第五一七节 《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
  • 四 学校与选举
  • 第五一八节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 第五一九节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 第五二〇节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 第五二一节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 第五二二节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 第三十章 大唐二元帝国(公元618—755年)
  • 一 疆 土
  • 第五二三节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序
  • 第五二四节 王溥《唐会要》卷一〇〇《杂录》
  • 第五二五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四《北突厥》
  • 第五二六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四《西突厥》
  • 第五二七节 王溥《唐会要》卷一〇〇《天竺国》
  • 第五二八节 王溥《唐会要》卷一〇〇《杂录》
  • 二 外蕃之威抚与恩抚
  • 第五二九节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 第五三〇节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
  • 第五三一节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 第五三二节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新罗传》
  • 第五三三节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日本传》
  • 第五三四节 《旧唐书》卷一〇九《蕃将列传》论
  • 第五三五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九《大秦寺》
  • 第五三六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七《吐蕃》
  • 三 内 政
  • 第五三七节 《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上》武德四年至九年
  • 第五三八节 《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
  • 第五三九节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论
  • 第五四〇节 《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论
  • 第五四一节 《旧唐书》卷五一《后妃列传》序
  • 第三十一章 隋唐宗教
  • 一 教 会
  • 第五四二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七《议释教上》
  • 第五四三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九《僧籍》
  • 第五四四节 《旧唐书》卷一九一《僧玄奘传》
  • 第五四五节 王溥《唐会要》卷五〇《尊崇道教》
  • 第五四六节 《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
  • 二 宗 教
  • 第五四七节 《阿弥陀经》
  • 第五四八节 《无量寿经》
  • 第五四九节 《观无量寿经》
  • 第五五〇节 《地藏菩萨本愿经》
  • 第五五一节 《盂兰盆经》
  • 三 佛 学
  • 第五五二节 《坛经》
  • 第五五三节 宗密《原人论》
  • 四 唐诗中之哲学
  • 第五五四节 李白七首
  • 第五五五节 杜甫五首
  • 第五五六节 王维五言古风一首
  • 第五五七节 常建五言律诗一首
  • 第三十二章 二元帝国之灭亡(公元756—960年)
  • 一 外患频仍
  • 第五五八节 《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
  • 第五五九节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论
  • 第五六〇节 《新唐书》卷二一七下《回鹘传》赞
  • 第五六一节 王溥《唐会要》卷九九《南诏蛮》
  • 第五六二节 《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蛮传中》
  • 二 藩 镇
  • 第五六三节 《新唐书》卷二一〇《藩镇列传》序
  • 第五六四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 三 宦官与禁军
  • 第五六五节 《旧唐书》卷一三四《宦者列传》序
  • 第五六六节 《新唐书》卷五〇《兵志》
  • 四 财政紊乱流寇兴起与唐之灭亡
  • 第五六七节 《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 第五六八节 《新唐书》卷五二《食货志二》
  • 第五六九节 《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黄巢传》赞
  • 第五七〇节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编
  • 第五七一节 《新唐书》卷一〇《昭宗哀帝》赞
  • 第五七二节 《新唐书》卷二一八《沙陀传》赞
  • 五 五代十国
  • 第五七三节 《新五代史》卷六〇《职方考》序
  • 第五七四节 《新五代史》卷七三《四夷附录第二》赞
  • 第五七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〇《长安地气》
  • 第五七六节 《旧五代史》卷一二六《冯道传》
  • 第三十三章 新儒学与复古运动
  • 一 背 景
  • 第五七七节 《南史》卷七一《儒林列传》序
  • 第五七八节 《北史》卷八一《儒林列传》序
  • 第五七九节 《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列传》序
  • 第五八〇节 《旧唐书》卷一九〇上《王勃传》
  • 二 武宗废浮屠与韩愈辟佛老
  • 第五八一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七《议释教上》
  • 第五八二节 王溥《唐会要》卷四七《议释教上》
  • 第五八三节 韩愈《原道》
  • 第五八四节 《旧唐书》卷一一〇《韩愈传》
  • 三 李 翱
  • 第五八五节 《答泗州开元寺僧澄观书》
  • 第五八六节 《复性书中》
  • 第三十四章 宋之积弱与变法失败(公元960—1085年)
  • 一 兵 制
  • 第五八七节 《宋史》卷一四〇《兵志一》
  • 第五八八节 《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
  • 第五八九节 《宋史》卷一九三《兵志七》
  • 第五九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军律之弛》
  • 二 财政与民生
  • 第五九一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 第五九二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 第五九三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 第五九四节 《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
  • 三 科 举
  • 第五九五节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 第五九六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 四 缠 足
  • 第五九七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三《书旧唐书舆服志后》
  • 第五九八节 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一《弓足》
  • 五 国防生命线之始终缺乏
  • 第五九九节 《辽史》卷四〇《地理志四》
  • 第六〇〇节 《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
  • 第六〇一节 《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
  • 六 王安石
  • 第六〇二节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 第六〇三节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 七 王安石变法
  • 第六〇四节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 第六〇五节 《宋史》卷一八八《兵志二》
  • 第六〇六节 《宋史》卷一九二《兵志六》
  • 第六〇七节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 第六〇八节 《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 第六〇九节 《宋史》卷四九三《蛮夷传一》
  • 八 变法失败
  • 第六一〇节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 第六一一节 《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 第六一二节 《宋史》卷一八八《兵志二》
  • 第六一三节 王安石《谢手诏令视事表》
  • 第三十五章 宋亡(公元1086—1279年)
  • 一 北宋灭亡
  • 第六一四节 《宋史》卷一八《哲宗本纪》赞
  • 第六一五节 《宋史》卷四七〇《朱勔传》
  • 第六一六节 《宋史》卷四六八《童贯传》
  • 第六一七节 《金史》卷六〇《交聘表》序
  • 二 南 宋
  • 第六一八节 叶适《水心文集》卷三《法度论》
  • 第六一九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南宋取民无艺》
  • 第六二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六《和议》
  • 三 金
  • 第六二一节 《金史》卷一八《哀宗本纪》赞
  • 第六二二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八《金代文物远胜辽元》
  • 第六二三节 《金史》卷七《世宗本纪中》大定一三年
  • 第六二四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八《金用兵先后强弱不同》
  • 第六二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八《金以坏和议而亡》
  • 第三十六章 宋代理学
  • 一 朱 陆
  • 第六二六节 《宋史》四二七《道学列传》序
  • 第六二七节 周敦颐《太极图说》
  • 第六二八节 《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
  • 第六二九节 朱熹《仁说》
  • 第六三〇节 《宋史》卷四三四《陆九渊传》
  • 第六三一节 《宋史》卷四三四《陆九渊传》
  • 二 书 院
  • 第六三二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六《郡国乡党之学》
  • 第六三三节 《续文献通考》卷五〇《郡国乡党之学》
  • 第三十七章 亡国政治——元(公元1279—1368年)
  • 一 非中国重心之欧亚大帝国
  • 第六三四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序
  • 第六三五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
  • 第六三六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
  • 第六三七节 《元史》卷八一《选举志》序
  • 第六三八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元诸帝多不习汉文》
  • 第六三九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元汉人多作蒙古名》
  • 二 种族与阶级
  • 第六四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之长》
  • 第六四一节 《元史》卷一〇二至一〇五《刑法志》
  • 三 兵制与驻军
  • 第六四二节 《元史》卷九八《兵志》序
  • 第六四三节 《元史》卷九九《兵志二》
  • 四 财政与纸币
  • 第六四四节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序
  • 第六四五节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
  • 第六四六节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
  • 五 喇嘛教
  • 第六四七节 《元史》卷二〇二《释老列传》
  • 第六四八节 赵翼《陔馀丛考》卷一八《元时崇奉释教之滥》
  • 六 元 亡
  • 第六四九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九《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
  • 第六五〇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〇《金元二代立皇太子皆不吉》
  • 第六五一节 《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三》
  • 第六五二节 《明史》卷一二二《韩林儿传》
  • 第六五三节 《明史》卷一二二《郭子兴韩林儿列传》赞
  • 第三十八章 明之复国与政治文化之停顿(公元1368—1528年)
  • 一 科举与八股
  • 第六五四节 《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
  • 第六五五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四书五经大全》
  • 第六五六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十八房》
  • 第六五七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
  • 第六五八节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程文》
  • 二 政治设施——专制之深刻化
  • 第六五九节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 第六六〇节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 第六六一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明初文字之祸》
  • 第六六二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
  • 第六六三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二 《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 三 政治设施——宦官之始终当权
  • 第六六四节 《明史》卷三〇四《宦官列传》序
  • 第六六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明代宦官》
  • 第六六六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六《明代宦官先后权势》
  • 第六六七节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
  • 四 兵制与军事
  • 第六六八节 《明史》卷八九《兵志》序
  • 第六六九节 《明史》卷九〇《兵志二》
  • 第六七〇节 《明史》卷四〇《地理志》序
  • 第六七一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 第六七二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 五 海外扩张与汉族闽粤系之兴起
  • 第六七三节 《明史》卷三〇四《宦官列传·郑和传》
  • 第六七四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海外诸番多内地人为通事》
  • 第三十九章 元明理学
  • 第六七五节 《元史》卷一七一《吴澄传》
  • 第六七六节 《元史》卷一八九《儒学列传》序
  • 第六七七节 《明史》卷二八二《儒林列传》序
  • 第六七八节 《明史》卷二八三《陈献章传》
  • 第六七九节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
  • 第四十章 新势力之兴起与明之乱亡(公元1528—1644年)
  • 一 蒙 古
  • 第六八〇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 第六八一节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 二 日 本
  • 第六八二节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 第六八三节 《明史》卷二〇五《朱纨传》
  • 第六八四节 《明史》卷二〇五《张经传》
  • 第六八五节 《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
  • 三 西 洋
  • 第六八六节 《明史》卷三二六《拂菻传》
  • 第六八七节 《明史》卷三二五《佛郎机传》
  • 第六八八节 《明史》卷三二三《吕宋传》
  • 第六八九节 《明史》卷三二五《和兰传》
  • 第六九〇节 《明史》卷三二六《意大里亚传》
  • 第六九一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 四 满 洲
  • 第六九二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一》
  • 第六九三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
  • 第六九四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
  • 第六九五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元年
  • 第六九六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三年
  • 第六九七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五年
  • 第六九八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天聪六年
  • 第六九九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三崇德元年
  • 第七〇〇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三崇德六年
  • 第七〇一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四崇德七年
  • 五 明之乱亡
  • 第七〇二节 《明史》卷九〇《兵志二》
  • 第七〇三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六《明末辽饷剿饷练饷》
  • 第七〇四节 《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
  • 第七〇五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
  • 第七〇六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张居正久病百官斋祷之多》
  • 第七〇七节 《明史》卷三〇六《阎鸣泰传》
  • 第七〇八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五《明末书生误国》
  • 第七〇九节 《明史》卷三〇九《流贼传》序
  • 第七一〇节 《明史》卷三〇九《李自成传》
  • 第七一一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元年
  • 第四十一章 清朝盛世(公元1644—1839年)
  • 一 疆 土
  • 第七一二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一》
  • 第七一三节 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
  • 二 对汉族之压迫——剃发
  • 第七一四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二年六月
  • 第七一五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二年八月
  • 三 对汉族之压迫——旗地
  • 第七一六节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旗地》
  • 第七一七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二年二月
  • 第七一八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六顺治八年二月
  • 第七一九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顺治一二年正月
  • 四 对汉族之压迫——降臣
  • 第七二〇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顺治一一年
  • 第七二一节 王先谦《东华全录》乾隆八四(四一年)
  • 五 对汉族之压迫——文人
  • 第七二二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八顺治一七年正月
  • 第七二三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七顺治九年三月
  • 第七二四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八雍正四年九月
  • 第七二五节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乾隆四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上谕
  • 六 刚柔并施
  • 第七二六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一康熙一八年三月
  • 第七二七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一三康熙二五年四月
  • 第七二八节 蒋良骐《东华录》卷二五雍正二年正月
  • 第七二九节 《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
  • 第七三〇节 《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考一》
  • 第七三一节 《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考一》
  • 第七三二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二 《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 七 改土归流与西南夷之汉化
  • 第七三三节 《明史》卷三一〇《土司列传》序
  • 第七三四节 魏源《圣武记》卷七《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下》
  • 八 衰征与内乱
  • 第七三五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一《武事余记——兵制兵饷》
  • 第七三六节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旗地》
  • 第七三七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 第七三八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〇《嘉庆畿辅靖变记》
  • 第七三九节 魏源《圣武记》卷一〇《嘉庆川湖陕乡兵记》
  • 第四十二章 明末及清朝之学术思想
  • 第七四〇节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第七四一节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蒋方震序
  • 第七四二节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〇〇 《四裔考》六《英吉利》
  • 第七四三节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天主教》
  • 第七四四节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五《天主教论》
  • 第四十三章 传统政治文化之总崩溃(公元1839—1912年)
  • 一 背 景
  • 第七四五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 二 鸦片战争前后
  • 第七四六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一《通番之始》
  • 第七四七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
  • 第七四八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四《漏卮本末》
  • 第七四九节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五九《江宁条约》
  • 第七五〇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
  • 三 传教问题与洪杨之乱
  • 第七五一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 第七五二节 江上蹇叟(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
  • 第七五三节 《清史列传》卷四五《曾国藩传》
  • 四 甲午戊戌与庚子辛丑
  • 第七五四节 梁启超《日本吞并朝鲜记》
  • 第七五五节 梁启超《康广仁传》
  • 第七五六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一六〇(二六年五月)
  • 第七五七节 吉田良太郎《西巡回銮始末记》卷二《匪党蔓延京师记》
  • 第七五八节 吉田良太郎《西巡回銮始末记》卷一《上谕》
  • 第七五九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 光绪一六八(二七年七月戊子)《辛丑和约》
  • 五 科举废除与帝制推翻
  • 第七六〇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一六八(二七年七月)
  • 第七六一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一九五(三一年八月)
  • 第七六二节 《清史列传》卷五七《李鸿章传》
  • 第七六三节 《宣统政纪》卷一三宣统元年五月
  • 第七六四节 《宣统政纪》卷一九宣统元年八月
  • 第七六五节 《宣统政纪》卷五〇宣统三年三月
  • 第七六六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二〇二(三二年七月)
  • 第七六七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二一九(三四年八月甲寅)
  • 第七六八节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二二〇《德宗赞》
  • 第七六九节 《宣统政纪》卷七〇宣统三年十二月
  • 征引文献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