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析了当以色列由集体主义社会演变为以个人主义和本土身份认同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时,电影如何代表并塑造了人们对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以色列数十年来的电影发展及其中反映的历史与思想,展示电影对社会的投射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型塑,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以电影为窗口了解以色列文化,另一方面也以此为案例探讨了电影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

本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兼顾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对于电影文化及以色列研究等跨领域学术发展具有助推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引言
  • 第一章 先驱者,战士与移民
  • 《阿沃达》与前国家电影
  • 《24号高地》
  • 《萨拉赫·沙巴蒂》
  • 第二章 向内审视
  • 《月亮上的洞》
  • 《芳心封锁》
  • 《无处之光》
  • 《木枪》
  • 第三章 在场的缺席者
  • 《东风》
  • 《假婚》
  • 《前进,人民》
  • 《詹姆斯的耶路撒冷之旅》
  • 《渴》
  • 第四章 后犹太复国主义状态
  • 《舒鲁》
  • 《魔咒》
  • 《迟婚有罪》
  • 第五章 “黎巴嫩三部曲”与以色列电影中的后政治转向
  • 《波弗特》
  •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 《黎巴嫩》
  • 第六章 以色列银幕上的厄洛斯
  • 《爱斯基摩人利蒙》
  • 《窥视者》与《大眼睛》
  • 《女性案件》
  • 禁忌之爱
  • 伊坦·福克斯
  • 新暴力电影
  • 《母子情深》
  • 第七章 在神的影像中
  • 《游荡者》
  • 《禁城之恋》《秘密》和《布鲁里亚》
  • 《填补空白》与《客人》
  • 《我父我主》
  • 《虔诚巡护》
  • 尾声 大银幕,小屏幕
  • 注释
  • 索引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