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写信的年代,邮票依旧在传递情感的温度。

内容简介

邮票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内容载体,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每套邮票的背后,从选题、设计、印刷,再到发行的过程,背后是一个个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发掘并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大众生活史。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选取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和老行当六个主题,通过翔实的史料细节、大量邮票珍品图片资料,把邮票当做一种索引、一条路径、一把钥匙,带领读者在方寸之间、在细节中,一窥逝去的——我们的生活,以及留下来,沉淀至今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美学。

目录

  • 版权信息
  • 漫邮记·卷一:名著戏曲
  • 推荐序
  • 前言
  • 名著
  • 大话西游
  • 梦回红楼
  • “异曲”同工
  • 水浒的坚持
  • 三国之变奏
  • 聊斋夜话
  • 戏曲
  • 脸谱
  • 行当
  • 剧种与剧目
  • 名伶
  • 剧作家
  • 漫邮记·卷二:园林金花
  • 园林
  • 苏州园林
  • 北方园林
  • 南方园林
  • 金花
  • 游动的花朵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鳞翅博物馆
  • 黄山归来不看岳
  • 国色动京城
  • 漫邮记·卷三:年画老行当
  • 年画
  • 杨柳青木版年画
  • 桃花坞木版年画
  • 杨家埠木版年画
  • 武强木版年画
  • 绵竹木版年画
  • 朱仙镇木版年画
  • 漳州木版年画
  • 梁平木版年画
  • 凤翔木版年画
  • 港澳台年画邮票
  • 老行当
  • 澳门老行当
  • 特种行业的生活方式
  • 澳门老店铺
  • 传统手工艺与传统工具
  • 昔日的生活风情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方寸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谭夏阳用不少篇幅介绍了孙传哲、刘硕仁、邵柏林、刘旦宅…… 等这些孜孜不倦的邮票设计者。孙传哲作为新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家,设计及参与设计的邮票有 150 多套,一个人撑起半部新中国邮票设计史。书中提到有人赞誉:“新中国以来,我们的邮票是多么端庄、大气、好看!” 而王叔晖在设计《西厢记》邮票时曾说:“这个题材我熟悉,但绘画起来,极其费时。我不会马虎应付…… 需要一年时间,你们也不要催,我也不会拖。”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了邮票设计者的职业精神。这本《漫邮记》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深挖邮票背后鲜为人知的趣味故事。全书以彩色套印刊载了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从多种渠道搜寻到的珍贵手稿和原始图片。作者将邮票视为载体,通过它向读者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书中还特地加入港澳台地区的同题邮票,与内地邮票相互映衬,展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文化的同根同源。作者还提到,当今社会太缺乏行之有效的美学教育,“我们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邮票的设计五花八门,但分门别类后,同一题材的邮票可以互动唱和,形成令人爱不释手的美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真故图书

    “真故”图书是非虚构文学创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旗下出版品牌,Slogan为:真实打动世界,全网粉丝超800万。 《真故·女性叙事》《真故·90后叙事》等mook系列主题书,专注于收录非虚构作品,定期出版。 真实故事计划是国内头部非虚构文学平台,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