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02千字
字数
202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研究中国古典诗学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撰写的32篇有关中国古典诗学的学术论文,立足于诗学本身的范畴来探讨它的源流演变,对诗学的内涵,诗史的演进趋势和规律,以及具体诗体与诗人创作等都作了探讨,试图探寻诗歌史中存在的发展演变的诗学系统。本书汇聚了作者二十余年来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其中蕴藏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诗学”一词的传统涵义、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中国古代诗学演进的几种趋势
- 一、人类诗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民族诗学发展的特殊性表现的共同作用
- 二、从依附于音乐的“歌学”向纯粹诗学的演变
- 三、自然艺术性质的发展阶段与高度艺术化的发展阶段
- 四、群体诗学为主的发展阶段与个体诗学为主的发展阶段
- 歌谣、乐章、徒诗
- 一
- 二
- 三
- 余论
- 表现与再现的消长互补
- 一、儒家诗学体系中的表现诗美观和再现诗美观及其调和方式
- 二、在表现与再现两极间移动的诗史发展规律
- 群体的影响与个体的超越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从群体诗学到个体诗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结语
- 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从王官诗学、行人诗学到诸子诗学
- 一
- 二
- 三
- 先秦“诗言志”说的绵延及其不同层面的含义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论《毛诗·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及其成因
- 一
- 二
- 三
- 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
- 一、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及其生成原因
- 二、乐府诗创作系统的转化与文人乐府诗传统的确立
- 三、文人乐府诗创作思想的深化和唐乐府的繁荣
- 论魏晋南北朝乐府体五言的文体演变
- 一
- 二
- 三
- 四
- 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
- 一
- 二
- 三
- 四
- 论齐梁陈隋时期诗坛的古今分流现象
- 一
- 二
- 三
- 四
- 论唐代格式、复古两派诗论的形成及其渊源流变
- 一、有关唐代文论、诗论存在不同派别的以往看法
- 二、格式派诗论的发展脉络
- 三、复古派诗论的发展脉络
- 四、复古派与格式派各自的诗史观与诗史建构
- 唐人比兴观及其诗学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唐诗境说的形成及其文化与诗学上的渊源
- 一
- 二
- 三
- 四
- 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
- 一
- 二
- 三
- 四
- 唐人乐府学述要
- 一、内涵
- 二、体制与流别
- 三、学说一:初盛唐诸家乐府学
- 四、学说二:元白一派的乐府学
- 五、学说三:韩孟一派的乐府学
- 六、结语
- 论初唐诗人对元嘉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论绝句体的发生历史和盛唐绝句艺术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论初盛唐时期古体诗体制的发展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论王维“盛唐正宗”地位及其与汉魏六朝诗歌传统之关系
- 一
- 二
- 三
- 四
-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
- 一
- 二
- 三
- 论李白乐府诗的创作思想、体制与方法
- 一
- 二
- 三
- 杜甫诗法论探微
- 一、“法”及其相关的概念
- 二、“律”、“诗律”涵义的重新考察
- 三、杜甫诗法论的美学意蕴
- 四、杜甫诗法论的渊源和影响
- “百年歌自苦”
- 引论
- 一
- 二
- 三
- 试论“四灵”诗风与宋代温州地域文化的关系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论《千家诗选》与刘克庄及江湖诗派的关系
- 一
- 二
- 三
- 论词体的徒诗化进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从宋词困境看姜夔在词体词风方面的突破
- 一、姜氏应对宋词发展中燕乐困境的词乐思想与实践
- 二、宋人对词体倚声方式的质疑与姜氏在词体创作方法上的突破
- 三、姜词表现男女之情的两种类型及其对婉约词风的改造
- 四、姜词吸收江西诗法入词的具体表现
- 论龚自珍诗歌的复与变
- 引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