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34个话题掌握尼采精神,让你敢于直面自我与生活。

内容简介

尼采为什么说自己是心理学家?他如何给自己“看病”?他的“贵族情结”是怎么回事?他为何崇拜日神?他主张的“权力意志”“永恒回归”“虚无主义”等概念与理论又是什么意思?

尼采这位特立独行的“疯狂”哲人的理论与著作总是给人留下“难懂”的印象。现在,本书作者纳塔内埃尔·马赛洛带你真正打碎这种“滤镜”,让你走进他的人生与世界,听他如何“说”,懂他“怪”在哪儿。

全书以尼采的34个个人特质为主题,细致地介绍了其人、其思想的不同方面。疾病、疗愈、谱系学、自由精神、利己主义……通过逐一理解尼采人生中的这些关键词,你将了解他为何在整个世界哲学史上都如此独特,也能学会像他一样,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每章结束,作者还会以专门板块引导你独立深入思考、培养你的哲学思维,并如心理测试般为你提供个性化阅读路线。

来吧,学会用尼采的态度面对生活,直面自己心底的声音,正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不完美”,活出真正的自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尼采,最熟悉的陌生人!
  • 阅读指南
  • 导言 让我们勇敢出发!
  • 1 尼采是位敏锐的心理学家
  • 2 未来的哲学家
  • 3 一种完全没有“性别差异”的哲学?
  • 4 哲学家之间的对局
  • 5 警惕自己的习惯
  • 第一部分 尼采,无奈之下给自己治病
  • 6 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 7 用哲学治愈自己
  • 8 疾病与“发疯”
  • 9 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 10 关于道德的谱系学研究
  • 11 敢于挑衅,也敢负责
  • 第二部分 尼采,自由的精神
  • 12 颠覆与摆脱
  • 13 自由精神
  • 14 警惕概念陷阱
  • 15 比喻的力量
  • 16 没有事实,只有阐释
  • 17 日神与酒神
  • 18 历史并非单一真理
  • 19 不要扮演受害者
  • 20 遗忘绝非缺陷
  • 21 本能是对个人特征的表达
  • 第三部分 尼采时而很激进
  • 22 羊群心态是一种社会疾病
  • 23 敌基督者
  • 24 虚无主义
  • 25 成为孩子
  • 26 新一代贵族
  • 27 永恒回归
  • 28 化疲惫为动力
  • 第四部分 尼采这个人
  • 29 优秀的欧洲人
  • 30 培育与驯服
  • 31 追求精神
  • 32 利己主义并非缺点
  • 33 命运之爱
  • 34 意志,强大的意志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叔本华将生命看作意志的冲动,而年轻的尼采几乎毫无保留地接受了意志这个概念 —— 他正是从叔本华那里看到了生命的本性之所在,正是通过意志,生命得以体现出它的实质。在叔本华这里,生命就是意志的冲突和挣扎,对尼采来说,生命就是权力意志。二者都将生命等同于意志,都将生命看作意志的冲动,看作盲目的混乱的莽撞冲动,它和知识、理性完全对立。生命的本质就在于那种没有形状但又永恒持续的内在的意志冲动。也就是说,尼采也像叔本华那样将理性逐出了生命的范畴。显然,没有叔本华开拓性的冲动意志,就不会有尼采后续的权力意志。正是他们两人开创了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哲学。不过,尼采的权力意志对叔本华的意志概念也做了关键性的修改。尼采说:“生存和世界只有作为审美现象,它们才是永远合理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看清生活和世界的真相,只有把生活当成艺术品,当成一个虚构的遮蔽了真实的艺术品,人们才可以沉浸其中,并且心安理得地过一生。这样的幻觉性的艺术才可能增强生存的信心。至高的快乐也只能从至深的痛苦中诞生。关键是,不应该让痛苦将你摧毁,而应该让痛苦和苦难变成你生命的催化剂。命运是以苦难作最基本的支撑的。这就是狄奥尼索斯的启示。对尼采而言,不是意志导致了痛苦,而是痛苦激发了意志。如果说,叔本华是躲避痛苦、否定意志的话,那么尼采则相反,他圣化和赞美了痛苦,并激发和肯定了意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别再硬撑了,看看他吧

      如果你也爱胡思乱想,觉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怪人,在深夜纠结生活和人生的意义,在无尽内耗中 emo...... 别再硬撑了! 为及时止损,你最需要的可能不是鸡汤式的大道理,而是能刺穿内心的清醒。 在 "发疯" 这方面,尼采是有发言权的。虽然他是 19 世纪的人,虽然他这一辈子也过得坎坷曲折,但他的 "狂人" 哲学,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启发意义。 在这本《尼采这么说,我们怎么做》里,原本艰涩难懂的原著被拆分成 34 个入门话题,可自由组合 diy 出个性化阅读路线,帮你走出内耗!现实困惑 Ⅰ 我有自己的习惯、品位、认知标准,但我也发现,我的日常生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发展变化。我该顺应这种变化,还是保持我自己内心的标准?尼采怎么说? 在每种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之内,人们就是这样做的,一直以来也都是这样做的:习惯背后的因由与意图都是另外加上去的,是当有人开始质疑习惯并问及因由与意图之后才加上去的。——《快乐的科学》第一卷 第 29 节 尼采告诉我们,我们已经习惯的一切不过是身体行为而已,由语言以及思维、姿势、性格的反应模式的多次重复诱导而成。 尼采解释说,由于习惯塑造了我们,并决定了我们的前景,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所有这些习惯都使我们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人格和相应的意义,使我们失去了与自己情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造就自己的 "培育" 过程、塑造工具,那我们终究只是习惯的受害者,因为这些习惯其实并不来自我们自己! 在表象之下,你的审美趣味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审美趣味。这趣味来自外部,侵入了每个人:某些不可或缺的电器每两年就要换成新的;数码设备接口的变化速度快得惊人;以前的手机小到什么都看不清,现在又大到放不进口袋,还需要每日充电,而我们已对这些冷冰冰的惯例习以为常。我们怎么做?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最重要的习惯?在你看来,这些习惯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你会想保留它们,还是更想改掉它们?当你反感生活中突然出现的某种变化时,你会顺从还是拒绝? 自主思考,用自己的大脑做决定吧!不要让自己受到习惯的力量的驱使。 现实困惑 Ⅱ 你有多少次发完朋友圈总忍不住点开看有多少人点赞? 你有多讨厌自己一个人看电影、看演出、喜欢的东西无人分享? 面对同事你有多小心谨慎因为害怕被孤立?尼采怎么说? 所有病人、所有病歪歪的人,为了摆脱令人压抑的沉闷感和虚弱感,会本能地寻找一种群体组织:但凡有群体的地方,都有这种促使群体产生的软弱本能 [……]。不要小瞧这一点:强大的人在天性驱使下远离人群,正如软弱的人在天性驱使下走向人群。——《道德的谱系》第三章 第 18 节 在《快乐的科学》第一卷第 50 节,尼采指出了随波逐流倾向的两张面孔:既有道德相对主义(羊群心态并不以最佳价值观自居,它只是表达了多种看法中的一种,即我所在社会的看法),也有对孤立的恐惧(其他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否则自己就会被孤立)。 羊群心态源于什么?是缺乏批判性判断力,还是对分歧的莫名恐惧? 尼采考察人们对被孤立(社会边缘化)的恐惧感的重要性,从规范性关注("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这样才能……")入手,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恐惧的保障作用,就能获得自发采取行动的手段,甚至意志。我们怎么做? 尼采希望大家放心:当你不得不在他人面前维护自己的时候,就算人们说你是怪人、是异类,真实的你也不会像他们说的一样。也许你只是希望肯定自我。那么,你是否能够不顾僵硬的桎梏、群体的压力,继续与他人保持距离?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害怕孤独,要敢于站在大众的对立面上。现实困惑 Ⅲ 游戏和动画?好耶!对小学生来说可能稍显幼稚,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 但身边总有声音在说什么 "这么大的人了跟小孩似的玩这些"。我该试着 "长大" 吗?尼采怎么说? 我们认为,童话和游戏属于童年:我们这些目光短浅的人!这就像是在说,到了某个年龄段我们就不想再让生活中出现童话与游戏了!——《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 第 270 节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巧妙地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该 "成为孩子"—— 查拉图斯特拉第一场演讲关于精神的 "三段变化":"精神如何变为骆驼,骆驼如何变为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为孩子"。 尼采这个宣称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人,此时却教我们变成孩子。 孩子身上保留着 "永远燃烧的火"。这意味着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不是自我的诞生,而是自我的重生。 尼采认为游戏是创造的条件,即个人肯定自我的条件,它绝非避难所,更不是剥夺自我、与他人试图强加给我们的现实脱离关系的方式。 因此,尼采一直强调儿童游戏与艺术家游戏的价值:现实是一种游戏,不是说它具有虚拟性(那就自相矛盾了),而是因为它轻盈、变化无常、奇妙无穷。 游戏比 "现实" 更贴近生命。所以,让我们学会找出存在于生命的变化中的趣味之处吧。不要以游戏为耻,因为玩耍的正是生命本身,玩伴也并非只有我们。我们怎么做? 你是如何玩耍的?如果你有意在自己的生活中开辟出一片玩耍的空间,你希望在那里找到什么呢?在你的成年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游戏是你不会放弃的? 尼采告诉我们,在每一个游戏中,都存在创造。也许,某些看起来只是很好玩的活动里隐藏着你真正实现自我、肯定自我的机会。 所以,请不要埋藏自己身上属于孩子的精神。现实困惑 Ⅳ 深夜失眠的时候,你有多少次想起白天工作上的失误、与爱人朋友之间的争吵,于是一遍又一遍陷入自责、悔恨?尼采怎么说? 不懂得彻底忘记过去、安于当下门槛的人 [……] 将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更糟糕的是:他永远都不会做点儿什么好给别人带去幸福。[……] 任何事都需要遗忘:就像一切有机体的生命不仅需要光明,还需要黑暗。——《不合时宜的沉思》第二卷 第 1 节 在《不合时宜的沉思》第二篇中,尼采颂扬了通过遗忘寻求幸福的美德。 你认为只有那些不好的记忆才会给你负担,但实际上,阻碍你享受生活的是有关过去的全部。即使是那些来自过去的美好回忆,也会堆积成烦人的东西。 它们形成了一堵墙,让你无法看到眼前的、定然全新的、与以往经历不同的事物。如果总是想着来自过去的幸福画面,你就无法分辨幸福在当下的面孔。 想要遗忘并不代表着头脑的懒惰,相反,这是一种主动释放内心空间的努力。把它们从我们的体内释放出去,这样做是为了我们的自由。无论是谁,如果过于沉浸在过去中,就无法展望未来。我们怎么做? 对尼采来说,遗忘是一种对生活做出的努力,让自己时刻面对新鲜事物。忘记过去能够让你看到之前从未留意到的事物。 尼采请你思索:我们的遗忘,绝对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遗忘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好处。 活在当下,不要把过去的一切一遍又一遍地拿出来重温! 尼采从社会与文化的病态中挖掘出人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读完这本书,你不仅能了解尼采的智慧,也能认识尼采这个人。 总之别再一个人硬撑了,看看尼采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