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思考研究中国传统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30篇左右论文,内容集中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与研究,此为“解释的哲学”;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与研究,不能游离于它的时代。此为“哲学的解释”。换言之,本书对中国传统哲学、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个思考过程中,对哲学自身问题及中国社会问题都程度不同地做了哲学式回应。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导言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自我呈现
  • 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智”关系论
  • 1.“德”之大统内的“德”、“智”关系
  • 2.走向独立的“智”及其与“德”的关系
  • 3.客观知识之“智”及其对“德”的意义
  • 4.客观知识之“智”对“德”之意义的新论证
  • 5.结语
  • 二 《道德经》、《论语》相似项比较
  • 1.“不争”观念
  • 2.“俭朴”精神
  • 3.“报怨”方式
  • 4.“均平”意识
  • 5.结语
  • 三 《老子》“道”的境界意蕴
  • 1.观察“道”境界的四个维度
  • 2.“道”境界之特征
  • 四 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
  • 1.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
  • 2.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
  • 3.几点检讨
  • 五 儒佛二教的交集与分歧
  • 1.佛教“作用见性”说
  • 2.熊、牟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 3.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
  • 4.几点结论
  • 六 中国哲学特性及其对科学方法的设限
  • 1.非物质化设限
  • 2.非数量化设限
  • 3.非心理化设限
  • 4.非定义化设限
  • 5.非知识化设限
  • 6.几点思考
  • 七 试论中国哲学的特质
  • 1.由研究对象看,中国哲学重人不重物
  • 2.由思维方式看,中国哲学偏重直觉体悟
  • 3.由学术旨趣看,中国哲学崇尚经世践行
  • 4.由解释理路看,中国哲学遵奉生命生机
  • 5.由建造境界看,中国哲学追求中和圆融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方法
  • 一 由科学玄学论战看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 1.风格各异的人生观解析
  • 2.人生观解析差异的焦点:研究方法
  • 3.科玄论战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 二 人文主义方法的早期输入及其学术影响
  • 1.人文主义方法的输入及其特点
  • 2.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及其影响
  • 三 方东美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原则与方法
  • 1.被认知对象之内容和特点是选择认知方法的前提
  • 2.西方哲学方法不宜机械地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之中
  • 3.知识论、逻辑学方法用于理解中国哲学需特别慎重
  • 4.自然科学方法可能导致中国哲学去生命化
  • 5.自身思想文化系统是解释中国哲学的基础
  • 6.形上学方法是与中国哲学相契的方法
  • 四 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原则
  • 1.返乡原则:在母胎里澄明——立足自我文化系统
  • 2.开放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引入新的坐标
  • 3.相契原则:求真只在适宜时——立足主客的相应
  • 五 胡适认知老子“道”的三种路径
  • 1.本原之“道”
  • 2.无人格之“道”
  • 3.过程之“道”
  • 4.假设之“道”
  • 5.破坏之“道”
  • 6.检讨之“道”
  • 六 忠于中国哲学的格局
  • 1.“西学”不能随意穿在“中学”身上
  • 2.“以中释中”才能焕发“以西释中”的青春
  • 3.类似文化因素是“西学”进驻东土的神奇推手
  • 4.中学西学的对唱仍将理性地持续上演
  • 七 “以西释中”衡论
  • 1.“以西释中”之为学术实践
  • 2.“以西释中”所为学术成就
  • 3.“以西释中”所制造之问题
  • 4.“‘以西释中’问题”如何克服
  • 5.理解与超越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实践
  • 一 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
  • 1.科学主义维度
  • 2.人文主义维度
  • 3.唯物主义维度
  • 4.意外的收获
  • 二 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
  • 1.知识论之“理”
  • 2.形上学之“理”
  • 3.伦理学之“理”
  • 4.几点检讨
  • 三 中国传统哲学开出科学之尝试
  • 1.“理”之知识基因的开掘
  • 2.“理”知识化诠释之省思
  • 四 张岱年释“理”之路径及其省察
  • 1.“理”之分类
  • 2.“理”之关系
  • 3.“理”之特性
  • 4.几点思考
  • 五 牟宗三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特质
  • 1.“生命”是中国哲学的中心与开端
  • 2.“生命”是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
  • 3.几点思考
  • 六 贺麟对“知行合一”的诠释及其启示
  • 1.科学语境下的“知行合一”
  • 2.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
  • 3.值得肯定的“知行合一”方向
  • 七 无本体哲学及其效应
  • 1.中国哲学无本体表现及原因
  • 2.中国哲学无本体所导致的后果
  • 3.“无本体哲学判断”引发的思考
  • 八 冯友兰“新理学”若干问题刍议
  • 1.质疑“新理学”方法的若干论说
  • 2.冯友兰解释宋明理学举要
  • 3.或可厘清的几个紧要问题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身份
  • 一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 1.“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
  • 2.“中国话语”情状之诊断
  • 3.中国哲学研究应如何面对“话语”?
  • 二 中国传统哲学自我完善的道路
  • 1.中国传统哲学建构“善”的生活之资源
  • 2.中国传统哲学需要改善的空间
  • 三 浅议中国哲学从业者的资质
  • 1.包容心理
  • 2.忠诚品质
  • 3.怀疑态度
  • 4.独立人格
  • 四 中国传统哲学当代开展的四个向度
  • 1.问题的向度
  • 2.诠释的向度
  • 3.实践的向度
  • 4.自我的向度
  • 五 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路径及其启示
  • 1.对物质文明的反省
  • 2.对知识文明的反省
  • 3.对道德文明的反省
  • 4、当代启示
  • 六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现代转型
  • 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
  • 2.中国传统哲学的转型
  • 3.转型之意蕴
  • 七 论王国维对“中国哲学”的建构
  • 1.初创“中国哲学”的系统
  • 2.厘定“中国哲学”的性质
  • 3.开掘“中国哲学”的价值
  • 4.谋划“中国哲学”的规范
  • 5.几点检讨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
  • 一 开启“中国哲学史”写作的新范式
  • 1.“哲学问题”与“作者理论”的有机结合
  • 2.“中国意味”与“西方方法”的有机结合
  • 3.“因事设论”与“学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 4.“旧经验”与“新成果”的有机结合
  • 二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
  • 1.关于“郭店楚简”问题
  • 2.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 3.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问题
  • 4.关于“中国哲学诠释学”问题
  • 5.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
  • 6.关于“儒学的当代开展”与“儒教”问题
  • 三 义理研究的推进与时代课题的关切
  • 1.易学研究的多向展开
  • 2.政治哲学的深度开掘
  • 3.哲学创作的殷切期待
  • 四 朱子学研究的新境际
  • 1.哲学理论之探讨
  • 2.哲学分支领域研究
  • 3.政治与伦理思想研究
  • 4.经学思想研究
  • 5.诠释思想研究
  • 6.朱熹思想与佛老关系
  • 五 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成就
  • 1.方法的自觉
  • 2.主体性增强
  • 3.论域的开拓
  • 4.内容的创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