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8千字
字数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读我国制度体系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编写而成,用清晰的逻辑框架、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和解读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并指出,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与世界意义,将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积极引领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稳健前行,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一、书写中国之治的壮丽史诗
- 1.中国之治缔造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 2.中国之治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3.中国之治开辟了社会主义浩荡前行的人间正道
- 二、彰显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
- 1.中国之制具有显著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 2.制度优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 3.制度优势是中国之治的深层密码
- 三、擘画中国之制的时代蓝图
- 1.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 2.引领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稳健前行
- 3.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益探索
-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确立
-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发展
- 4.新时代以来的完善成熟
- 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特点
- 1.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 2.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将维护党中央权威作为首要着力点
- 3.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覆盖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 4.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体系
- 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显著优势
- 1.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 2.持续供给科学的指导理论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 3.为国家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 4.为发挥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其他优势提供保障
-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
- 一、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优势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型政治制度本质的论述
- 2.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3.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总体优势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国家政权的人民性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独特优势
-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脉络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优势
-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 1.城市基层居民自治制度的形成发展脉络及成效
- 2.农村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形成发展脉络及成效
- 3.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1.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施行民主法制的尝试探索
- 3.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构成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制度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法律制度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制度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文化制度
- 7.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并重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经验
- 1.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6.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8.坚持处理好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 9.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 10.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崭新实践和显著优势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施工蓝图
- 2.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 3.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涵
- 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目标
- 坚持全国一盘棋
- 一、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得到充分展现
- 1.集中攻关,实现科学技术的飞越发展
- 2.建成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
- 3.集中力量办好人民群众的“小事”
- 4.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疫情
-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在原因
-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实现全国一盘棋
- 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 三、新时代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切实贯彻群众路线
- 2.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
- 3.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显著优势的历史溯源
- 1.根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 2.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3.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
- 二、崇高的价值原则: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 1.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意蕴
- 2.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实践路径
- 三、牢固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作用
-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渠道
- 四、明确的现实目标: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 1.实现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 2.实现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主要途径
-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
- 1.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发展历程
- 2.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
-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涵
- 1.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内涵
- 2.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要内涵
-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涵
- 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 1.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显著优势
- 2.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显著优势
-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
- 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历史脉络和形成发展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初步探索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形成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主要内涵
-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 3.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 4.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 5.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实践成就
- 1.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
- 4.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 5.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 6.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
- 1.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3.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辉煌成就
-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 2.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 3.铸牢共同富裕思想理念,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
- 1.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的思想指引
- 2.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的主要内容
- 3.党的坚强领导和强大执行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的实现保障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的特点优势
- 1.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的显著特征
- 2.社会共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的独特优势
- 3.不断建立并完善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成果共享的国家治理体系
- 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1.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长期性
-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了改革的方向
- 3.改革是一场深刻而伟大的社会变革
- 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
- 1.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与伟大成就
- 2.越走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3.展示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 1.新时代需要党发扬自我革命精神
- 2.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取得伟大成就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1.探索创建时期(1935—1956年)
- 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77年)
- 3.改革创新时期(1978—2012年)
- 4.全面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
- 二、中国共产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基本内涵
- 1.党管人才的原则
- 2.服务大局的方向
- 3.人才第一的意识
- 4.政治标准的统领
- 5.民主公正的机制
- 6.破立并举的改革
- 三、中国共产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
- 1.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组织选人,确保了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
- 2.坚持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确保干部成长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优化
- 3.坚持政治标准、严格考核、群众公认,确保了人才选拔的机制更加科学、方式更加精准
- 4.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公道正派,确保了选贤任能的导向更加鲜明、来源更加广泛
- 5.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确保了选人用人的生态更加良好、风气更加清朗
- 6.坚持统筹施策、正向激励、鼓励担当,确保干事创业的担当更加自觉、氛围更加积极
- 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
- 一、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在建军治军的实践探索中形成发展
- 1.在建军初期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发端奠基定型
- 2.在革命战争的复杂严峻考验中巩固发展健全
- 3.在全面执政后从国家治理层面探索构建完善
- 二、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支撑起科学完备的治军之道
- 1.坚持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
- 2.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 3.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
- 4.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 5.实行支部建在连上
- 三、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赋予人民军队先进特质和根本优势
- 1.赋予人民军队绝对忠诚的伟大力量
- 2.赋予人民军队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
- 3.赋予人民军队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
- 4.赋予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
- 5.赋予人民军队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
- 6.赋予人民军队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
- 坚持“一国两制”
- 一、“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 3.“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
- 二、全面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制度内涵
- 1.宪法与基本法确定了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
- 2.“一国”和“两制”的辩证统一关系
- 3.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 4.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
- 三、深刻理解“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
- 1.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 2.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 3.保持了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
-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脉络与形成发展
- 1.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脉络与形成发展
-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显著优势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 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显著优势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显著优势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
-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内涵与哲学底蕴
- 1.坚持“党管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显著优势的根本保障
- 2.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全方位外交布局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显著优势的核心要义
- 3.坚持合作共赢交往原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显著优势的基本原则
- 4.坚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显著优势的重要特征
- 5.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显著优势的哲学底蕴
-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成绩与优势体现
-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和显著优势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和显著优势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 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和显著优势打造了一个涵盖全球的“朋友圈”
-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和显著优势正在推动国际社会高质量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
- 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和显著优势正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 6.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和显著优势赢得了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热烈回应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