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1千字
字数
2023-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绩效社会和过劳时代,诉求复原性的宁静沉思。
内容简介
“沉思的生活”和“行动的生活”是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对概念,汉娜·阿伦特在她的时代背景、她的思想脉络中鼓舞行动的生命,反映出当时社会和知识人群的精神面貌,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日益深陷多动和过劳的熟悉信息时代,一种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的生活节奏对“劳作动物”来说,也许更加有益。
绩效是新自由主义的剥削方式,也即自恋主体的自我剥削,在一种停不下来的行动和竞逐中,产生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心理病症。“滚动着,像石头一样滚动着,按照愚蠢的机械定律。”——我们正在成为这样一群行动者。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绩效,“无所事事”也就成了我们想尽快清除的赤字。
人的存在被行动榨干,变成可以被剥削的对象。我们失去了对无所事事的感知。无所事事不是无力行动、拒绝行动,也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缺席,而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逻辑和语言,有其自身的时间性,有自身的结构与气势,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
无所事事是人性的构成部分。它参与到“做”中来,让“做”实实在在具有了人性。倘若没有迟疑和中止,行动将沦为盲目的活动与反应。缺失了安宁,就会出现一种新的野蛮。假若失去无所事事的能力,我们就会像一部只会运转的机器。
对生存的忧虑和纯然属于生命的困苦终止之处,便是真正生命的起点。无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在来临中的和平国度里,人不过是“生命体共和国”的公民,与植物、动物、石头、云、星无异。
目录
-
版权信息
-
无所事事的面向
-
《庄子》旁注
-
从行动到存在
-
绝对的存在之缺失
-
行动的激情
-
来临中的社会
-
附录 韩炳哲著作年谱
展开全部
直击现代社会最大痛点的思辨力作
用了三个多小时一气呵成拜读了《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完之后,我感触很深。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反叛,或者说是一种反思。我们现在的社会总是在强调要有所作为,要积极进取,要拼命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不能让精力被浪费掉。工作上也总是提倡加班加点,强调业绩和效率。这些观念几乎成了主流。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讲的是 "无所事事" 和 "沉思"。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在质疑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外在追求,比如对物质的满足、名望地位的追逐、对社会的征服等等。这些追求往往已经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变成了一种对欲望的无止境扩张。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忽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体本身,对它的滋养和养护,以及心灵的修炼。其实,如果没有让自己的心得到好的修养和滋养,生活就会变得空虚乏味、缺少了灵气活力,乃至失去了人味。脚步走得太快,灵魂却被丢在了后面。在外在物欲的追求中,如果失去了自我,到头来其实也就失去了作为 "人" 本身存在的最大价值。作为人,只有真正融入社会,才能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行为,都可以思考:它是不是一种反熵增的行为,是不是反思性行为?是不是具有正向外部性的行为?是不是在为整个系统贡献的价值远远大于索取?这种行为是否像《道德经》中所说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追求天地和谐、贯通万物的过程?是不是像儒家文化中提到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追求 "止于至善" 的过程中,成就他人、追求大善?我觉得,如果把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讲的 "无待",以及《金刚经》中提到的 "空无所得,空中不空",还有破除我执、破除法执等理念,其实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部思想之书,是一部灵魂之书,也是一部反思与沉思之书,非常有价值。
无所事事,无罪(《沉思的生活》读书笔记)
《沉思的生活》呈现了一场针对现代生存逻辑的彻底叩问。当效率成为新的绝对命令,我们被永久禁锢在行动主义的牢笼中 —— 不仅是工作时间,连休闲时光也沦为绩效的附庸。书中揭示的残酷真相在于:无所事事已被资本主义收编为 “休闲时间”,它不再是存在的光辉形式,而变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工具。这种异化如此彻底,以至于我们甚至丧失了感知无聊的能力。在工具理性主宰的秩序中,生命被简化为生存。当所有行为都必须指向某个实用目的,当每个时刻都被要求产生价值,存在的丰富性就被掏空了。书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恰恰来源于 “无目的性”—— 那些不服务于任何实用目标的曲折小径、刻意的繁复与冗余。这与主流价值形成了尖锐对立:在一个崇尚短期效应和即时满足的时代,等待本身成了最奢侈的反抗。现代性的困境在数字时代达到顶峰。信息爆炸非但没有带来启蒙,反而制造了新的蒙昧。我们被抛入永不停歇的数据流,所有深度体验都被碾平成即时消费的碎片。当一切皆可支配,沉思就成了最激进的反叛。书中精辟地指出:数字化从总体上废除了实事性,我们储存海量数据却失去记忆,拥有无限连接却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结。行动与沉思的辩证关系在此凸显其深刻。汉娜・阿伦特曾将 20 世纪理解为行动的时代,但本书指出现代灾难正是源于行动的绝对化。当人类把世界完全对象化、工具化,存在的根基就被抽空了。沉思不是行动的简单对立面,而是使有意义行动成为可能的前提。就像光需要阴影来定义形状,行动需要沉思来赋予方向。书中对时间的分析尤为犀利。资本主义将时间彻底商品化,使其失去节日感与仪式感。当安息日变成促销季,当节日沦为消费景观,我们就失去了体验永恒的时刻。这种时间的扁平化导致存在的空洞化 —— 生命不再由具有持守力量的东西负载,变成了转瞬即逝的碎片。在绩效社会的铁笼里,就连自由也被扭曲为 “自由竞争” 的幻象。书中一针见血:在自由竞争中,自由的只有资本。个体陷入永恒的自我优化强迫,将剥削内化为自律。这种精致的统治形式比赤裸裸的压迫更为有效,因为它让被统治者主动参与对自己的规训。然而希望恰好在最绝望处显现。当数字逻辑试图将一切存在还原为可计算的数据时,那些不可计算的价值反而凸显其珍贵:痛苦、等待、无聊、沉思 —— 这些任何机器都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成了人类最后的堡垒。无所事事不是怠惰,而是让存在重新扎根的努力,是对抗全面可支配性的沉默抵抗。该书的深刻在于,它不仅诊断病症,更指示出路:我们必须重建与 “大地” 的联系。这不是浪漫主义的怀旧,而是存在论的必然。当我们学会聆听 “不可言说者”,当我们在节日性的驻留中解除 “操心的痉挛”,存在才可能恢复其本真的丰富性。在这个意义上,沉思是最具革命性的实践 —— 它拒绝将生命降格为生存,坚持在实用价值之外守护存在的奥秘。
无用为大用
这两天我读完了韩炳哲的《沉思的生活》这本书,全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读完他的书,我还买了另外两本《妥协社会》、《爱欲之死》。等后面读了,也写个评价。书里主要探讨了 “无所事事” 这个主题。有些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比如说,人的存在被行动榨干,变成了可以被剥削的对象,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对无所事事的感知。而且,现在人们在工作中的所谓 “休闲时间”,其实也只是工作的附属品,背后的逻辑依然属于工作。当下社会的价值观认为,生命的强度意味着更高的绩效和更多的消费。但我们往往忘了,不从事生产的 “无所事事”,才是生命强度真正的形式和光辉。无所事事其实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韩炳哲还认为,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装饰性的,它应该超越功能性和实用性。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循环往复的时间里,肆意享受生命,而不是被消费化。现在我们常说的 “社群” 概念,其实也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如今,生活的秩序变成了生存的秩序,工作和绩效也成了生存的延续。但真正的幸福,其实就在于那些没有目的、没有实用价值的事物,以及对这些事物的刻意反复。它们不需要服务于任何东西,也没有必要服务于任何东西。就像我们虽然在做事,但并不是为了任何特定的目的去做事一样。这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同时,睡眠被视为通向真理的媒介,而无聊则是精神彻底放松的顶点。韩炳哲认为,经验应该建立在天赋和接纳之上,以倾听为媒介,他特别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真实指向沉思时的专注和自我敞开。当等待不再针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时,等待才真正开始。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意识退场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心流。像 “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生” 这样的状态,让我们自身与万物相似,从而走进事物的内部,最终与世界融为一体。作者认为,无所事事其实是通往富有新意的行动的起点,这正是沉思的价值所在。生命不依附于任何事物,因为它既不臣服于任何东西,也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生命只关乎自身,栖息于自足的状态。只有自在的生命,才真正属于自己。我们要像孩子一样不停地活动,但并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动。我们要学会利用可能性,而不是把不可能强加给自己。其实,这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 “行动的激情” 这一章。怎么理解呢?在这一章里,有很多特别经典的句子,我觉得写得非常棒。比如说,节日表达的是丰沛的生命,代表着生命深度的形式。生命在节日里指向自身,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目标。沉思是通往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也是行动的前提。如果没有沉思的生活,行动本身就会变得盲目。世界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思考,更取决于行动的力量。唯有将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融合互动,才能形成一个圆融的生活,使人的存在得以完整实现。如果一个好的计划要求我们从行动的生活转向沉思的生活,那么从灵魂的角度来看,从神圣的生活回到行动的生活往往不无益处。行动的生活必然将我们引入沉思,而沉思的必然召唤我们采取行动。人的未来并不取决于行动者的权利,而是取决于沉思能力的重新激活,以及不行动的能力。就像当我与石头对话时,它难道没有变成一个独特的 "你" 吗?作者特别重视倾听,他认为清新的自我沉浸于整体、无界和无限之中,从而拥有了全世界。这种沉浸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世界,并在行动与沉思之间找到平衡。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