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无所事事,无罪(《沉思的生活》读书笔记)
《沉思的生活》呈现了一场针对现代生存逻辑的彻底叩问。当效率成为新的绝对命令,我们被永久禁锢在行动主义的牢笼中 —— 不仅是工作时间,连休闲时光也沦为绩效的附庸。书中揭示的残酷真相在于:无所事事已被资本主义收编为 “休闲时间”,它不再是存在的光辉形式,而变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工具。这种异化如此彻底,以至于我们甚至丧失了感知无聊的能力。在工具理性主宰的秩序中,生命被简化为生存。当所有行为都必须指向某个实用目的,当每个时刻都被要求产生价值,存在的丰富性就被掏空了。书中指出,真正的幸福恰恰来源于 “无目的性”—— 那些不服务于任何实用目标的曲折小径、刻意的繁复与冗余。这与主流价值形成了尖锐对立:在一个崇尚短期效应和即时满足的时代,等待本身成了最奢侈的反抗。现代性的困境在数字时代达到顶峰。信息爆炸非但没有带来启蒙,反而制造了新的蒙昧。我们被抛入永不停歇的数据流,所有深度体验都被碾平成即时消费的碎片。当一切皆可支配,沉思就成了最激进的反叛。书中精辟地指出:数字化从总体上废除了实事性,我们储存海量数据却失去记忆,拥有无限连接却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结。行动与沉思的辩证关系在此凸显其深刻。汉娜・阿伦特曾将 20 世纪理解为行动的时代,但本书指出现代灾难正是源于行动的绝对化。当人类把世界完全对象化、工具化,存在的根基就被抽空了。沉思不是行动的简单对立面,而是使有意义行动成为可能的前提。就像光需要阴影来定义形状,行动需要沉思来赋予方向。书中对时间的分析尤为犀利。资本主义将时间彻底商品化,使其失去节日感与仪式感。当安息日变成促销季,当节日沦为消费景观,我们就失去了体验永恒的时刻。这种时间的扁平化导致存在的空洞化 —— 生命不再由具有持守力量的东西负载,变成了转瞬即逝的碎片。在绩效社会的铁笼里,就连自由也被扭曲为 “自由竞争” 的幻象。书中一针见血:在自由竞争中,自由的只有资本。个体陷入永恒的自我优化强迫,将剥削内化为自律。这种精致的统治形式比赤裸裸的压迫更为有效,因为它让被统治者主动参与对自己的规训。然而希望恰好在最绝望处显现。当数字逻辑试图将一切存在还原为可计算的数据时,那些不可计算的价值反而凸显其珍贵:痛苦、等待、无聊、沉思 —— 这些任何机器都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成了人类最后的堡垒。无所事事不是怠惰,而是让存在重新扎根的努力,是对抗全面可支配性的沉默抵抗。该书的深刻在于,它不仅诊断病症,更指示出路:我们必须重建与 “大地” 的联系。这不是浪漫主义的怀旧,而是存在论的必然。当我们学会聆听 “不可言说者”,当我们在节日性的驻留中解除 “操心的痉挛”,存在才可能恢复其本真的丰富性。在这个意义上,沉思是最具革命性的实践 —— 它拒绝将生命降格为生存,坚持在实用价值之外守护存在的奥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直击现代社会最大痛点的思辨力作用了三个多小时一气呵成拜读了《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读完之后,我感触很深。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反叛,或者说是一种反思。我们现在的社会总是在强调要有所作为,要积极进取,要拼命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不能让精力被浪费掉。工作上也总是提倡加班加点,强调业绩和效率。这些观念几乎成了主流。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讲的是 "无所事事" 和 "沉思"。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在质疑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外在追求,比如对物质的满足、名望地位的追逐、对社会的征服等等。这些追求往往已经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变成了一种对欲望的无止境扩张。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忽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体本身,对它的滋养和养护,以及心灵的修炼。其实,如果没有让自己的心得到好的修养和滋养,生活就会变得空虚乏味、缺少了灵气活力,乃至失去了人味。脚步走得太快,灵魂却被丢在了后面。在外在物欲的追求中,如果失去了自我,到头来其实也就失去了作为 "人" 本身存在的最大价值。作为人,只有真正融入社会,才能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行为,都可以思考:它是不是一种反熵增的行为,是不是反思性行为?是不是具有正向外部性的行为?是不是在为整个系统贡献的价值远远大于索取?这种行为是否像《道德经》中所说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追求天地和谐、贯通万物的过程?是不是像儒家文化中提到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追求 "止于至善" 的过程中,成就他人、追求大善?我觉得,如果把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讲的 "无待",以及《金刚经》中提到的 "空无所得,空中不空",还有破除我执、破除法执等理念,其实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部思想之书,是一部灵魂之书,也是一部反思与沉思之书,非常有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无用为大用这两天我读完了韩炳哲的《沉思的生活》这本书,全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读完他的书,我还买了另外两本《妥协社会》、《爱欲之死》。等后面读了,也写个评价。书里主要探讨了 “无所事事” 这个主题。有些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比如说,人的存在被行动榨干,变成了可以被剥削的对象,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对无所事事的感知。而且,现在人们在工作中的所谓 “休闲时间”,其实也只是工作的附属品,背后的逻辑依然属于工作。当下社会的价值观认为,生命的强度意味着更高的绩效和更多的消费。但我们往往忘了,不从事生产的 “无所事事”,才是生命强度真正的形式和光辉。无所事事其实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努力的最终目标。韩炳哲还认为,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装饰性的,它应该超越功能性和实用性。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循环往复的时间里,肆意享受生命,而不是被消费化。现在我们常说的 “社群” 概念,其实也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如今,生活的秩序变成了生存的秩序,工作和绩效也成了生存的延续。但真正的幸福,其实就在于那些没有目的、没有实用价值的事物,以及对这些事物的刻意反复。它们不需要服务于任何东西,也没有必要服务于任何东西。就像我们虽然在做事,但并不是为了任何特定的目的去做事一样。这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同时,睡眠被视为通向真理的媒介,而无聊则是精神彻底放松的顶点。韩炳哲认为,经验应该建立在天赋和接纳之上,以倾听为媒介,他特别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真实指向沉思时的专注和自我敞开。当等待不再针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时,等待才真正开始。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意识退场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心流。像 “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生” 这样的状态,让我们自身与万物相似,从而走进事物的内部,最终与世界融为一体。作者认为,无所事事其实是通往富有新意的行动的起点,这正是沉思的价值所在。生命不依附于任何事物,因为它既不臣服于任何东西,也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生命只关乎自身,栖息于自足的状态。只有自在的生命,才真正属于自己。我们要像孩子一样不停地活动,但并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动。我们要学会利用可能性,而不是把不可能强加给自己。其实,这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 “行动的激情” 这一章。怎么理解呢?在这一章里,有很多特别经典的句子,我觉得写得非常棒。比如说,节日表达的是丰沛的生命,代表着生命深度的形式。生命在节日里指向自身,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目标。沉思是通往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也是行动的前提。如果没有沉思的生活,行动本身就会变得盲目。世界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思考,更取决于行动的力量。唯有将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融合互动,才能形成一个圆融的生活,使人的存在得以完整实现。如果一个好的计划要求我们从行动的生活转向沉思的生活,那么从灵魂的角度来看,从神圣的生活回到行动的生活往往不无益处。行动的生活必然将我们引入沉思,而沉思的必然召唤我们采取行动。人的未来并不取决于行动者的权利,而是取决于沉思能力的重新激活,以及不行动的能力。就像当我与石头对话时,它难道没有变成一个独特的 "你" 吗?作者特别重视倾听,他认为清新的自我沉浸于整体、无界和无限之中,从而拥有了全世界。这种沉浸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世界,并在行动与沉思之间找到平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无所事事的人生更值得过日本北海道大学有群生物学家在观察黑蚁群活动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多数蚂蚁都忙忙碌碌的时候有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人们将其称为懒蚂蚁,因此也得出了一个企业管理方面知名的懒蚂蚁效应。《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里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可以说是从哲学思考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懒蚂蚁的重要性。若非要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无所事事的人生更值得过。1. 无所事事在通常的认知中无所事事明显不是一个好词,甚至可以说带有一定的侮辱和歧视意味。对于《精英陷阱》里以超长工作时长为荣的现代精英阶层,底层人的问题大都是因为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由此看来无所事事可以被视为一种无法饶恕的罪过。在作者的笔下,无所事事显然有其独特的价值,甚至可以说这是作为一个人更应该享受的一种状态。在日常的忙碌奔波之中,当人们为了温饱和名利而马不停蹄之时更应该向此进行调整。相比于时下那些刻意表演出来的松弛感,无所事事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躺平。在看似消极的背后是拥有了更多的闲暇去主动关注人生中那些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辛苦忙碌的生活中度过每一天,一切似乎变成一种惯性,为了更为高效绞尽脑汁,时常忘记了到底为什么而活。我们只是想着做得更好,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懒蚂蚁以及类似的人存在的一大意义就在于此,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那些更为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总像救火队长一样被那些迫在眉睫的事情牵着走。看起来很忙,仔细一看也没干啥。2. 重要紧急通过重要和紧急两大维度,人生中很多时候都可以划分。我们常常是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那些紧急但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偶尔抽空照顾一下紧急重要的事情。至于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大多是在一拖再拖之中杳无音讯。按照本书中作者对于无所事事以及其背后所崇尚的哲学思考来看,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关注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思想上的转弯不容易实现,可要是在现实中加以实践就更难了。且不说他人的评价和舆论压力,自己内心可能就难以承受。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忙惯了的人很难闲下来。这其实也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平日里的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真正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为了刷存在感的一种表演行为。固然就像这简单粗糙的划分有瑕疵一样,本书中的观察和思考也未见得完全正确。在我看来,作者以及本书的用意更多还是提醒读者对此重视,保留自身无所事事的那份天性。3. 天性未泯在人工智能以及大模型日益流行的当下,似乎每个人的工作都有了被取代的可能性。从《精英陷阱》里那些引以为傲的白领精英到《巨兽》里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每个人都无法幸免。面对眼前的危机,很多人的忙碌更多还是像《我的婚姻还有救吗?》里的男性在自我陶醉。用所谓的忙碌和拼命来掩盖更为重要的问题,用曾经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劳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善战者说》以古老兵法和现代商场等具体结合的现实案例,让人们明白多动脑子的重要性。以智克力,尽管对于习惯性偷懒的大脑来说带来挑战,但也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一个鲜活具体的人,我们在拼命耗时间这方面比不过不眠不休的高效能计算机,可从保有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这方面来说,无所事事让我们看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从更为现实的角度上来说,也正是有了整日的无所事事,脑海里才会冒出各种思考的火花。科学史上不乏相关的逸闻趣事,从牛顿的苹果到病床上的大陆漂流板块。4. 沉思之中 “沉思是一种不行动的能力,它意味着一种作为中断和无所事事的停顿。” 很多人非常容易注意到无所事事的存在,很难察觉到其与沉思之间的重要联系,故而会产生一些偏见和错觉。《我们为何无聊》揭示现实生活中条条道路都通往无聊,《解剖无聊》将无聊作为忙与闲之外的第三条状态。本书虽然过多涉及,可很显然大多数人如今会用刷手机来对付,故而会出现《操控》里算法和平台对于我们人生的逐渐掌控。从注意力到时间精力,再到金钱等,我们逐渐在这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之迷失自我。看似忙忙碌碌的生活其实就像被牵着鼻子的驴一样任人宰割,至于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那些早已被淡忘。提到沉思,除了数字世界带来的巨大干扰之外,更不能忽视了《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里越来越盛行的消费主义,经常用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和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来一直欺骗世人。沉思未必就需要像佛家一样入定,有些只是稍微静下心来就会发现那些触手可及的真相。可惜素日里习惯忙碌后早已让人看不到其存在,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 不再盲动哲学上的思考很有必要,可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是需要一点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没有涉及太多,凭借对于内容的一些粗浅理解,我倒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可以实践。与其盲动倒不如明智行动。坦然接受无所事事的存在,在其中找回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活力和精气神。面对外界的变化,或许出于刷存在感的需求亦或是其他的原因,人总是忍不住要动一动。在搞不清情况下的盲动或许可以向他人传递出一些信息,可和这短暂易逝的效果相比沉思之后明智行动会更重要,影响也更为深远。“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所能调动的资源最终是有限的,指望面面俱到是不太现实的,最终还是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最为重要的地方。一旦找到最为重要的关键之处,投入较多的资源也是可以接受的。撒胡椒面的做法看似公平,但更像是在自欺欺人。以表面上说得去的借口来掩饰内心存在的严重问题,小事还倒好,面对人生大事则极容易出现后悔莫及的糟糕情况。6. 写在最后在本书作者韩炳哲笔下哲学似乎和普通人的距离很近,高深的理论也离现代人的生活不再遥远。在语言架起的桥梁下,我们得以聆听来自他人的智慧,但难免会存在误解和误读。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自然不敢说自己就知晓书中的真谛,也不敢说完全就读懂。所能做的的不过是在自己所能理解到的范围内尽可能去践行,在现实的反馈中不断进行调整。《过劳悲歌》里 996 超长待机的工作毁掉了美国人,可对于这些为生存所迫的人想要践行书中的思考成果还是有些难度。现实生活中种种账单以及扑面而来的压力往往会让人难以做到。考虑到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但并不意味着书中所言就毫无价值。或许可以说以此为契机,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人总不能为了一口吃食忙碌而忘记了自身的追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决眼前的问题固然重要,但不能总是像救火队长一样四处奔走,有些时候还是要借鉴一下《生命线》和《上游思维》里的智慧,跳出眼前熟悉的小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