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他们之前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员工,之后却洞见疯狂投资背后的虚假繁荣,创造了跌宕起伏的做空传奇。

内容简介

在《大空头》中,作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同时,作者也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次贷市场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投资者等为了自身利益,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大空头》重点刻画了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异的“终结者”,他们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前交易员,或者是非金融专业出身的“门外汉”,却由于对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层出不穷充满质疑和不信任,最终洞察到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及华尔街的“金融大鳄”都不曾察觉的市场泡沫,从而将赌注押在美国金融市场行将崩溃上。最终,危机爆发了,他们打败了华尔街。

在这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后,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投行如何用风险的复杂化掩盖产品的风险?评级制度存在怎样的盲点?金融界怎样运用术语编造谎言来欺骗客户?人性的缺陷和金融体系的弊端在本书中皆可窥见一斑。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金融市场大洗牌时期的反思
  • 序:敲门的小鬼
  • 第一章 末日机器的引擎
  • 天才型人物
  • 天生的导师
  • 将负债变成产品销售
  • 审计的黑箱
  • 末日机器的引擎
  • 真实的金融界
  • 坏事随时会发生
  • 开辟债券市场
  • 第二章 寻找市场的漏洞
  • 无法卖空的次贷债券
  • 对赌次贷
  • 孤僻的金融专家
  • 新的百万富翁诞生了
  • 大获成功
  • 价值投资法
  • 与一个体系对赌
  • 疯狂地下注
  • 和投资人论战
  • 与华尔街做交易
  • 第三章 关于次贷的赌注
  • 市场的暗箱操作
  • 风险吞食者
  • 被掩盖了的风险
  • 空头设下的赌局
  • 第四章 华尔街的金矿
  • 无知会带来怎样的回报
  • 寻找更多人来下注
  • 最诱人的做空对象
  • 评级制度的盲点
  • 发现惊人的藏宝图
  • 第五章 意外的资本家
  • 面对风险的态度
  • 两个门外汉的雄心
  • 充满想象力的赚钱策略
  • 成为华尔街大公司的客户
  • 二等公民
  • 德意志银行的机构客户
  • 担保债务权证欺诈
  • 揭开垃圾债券的真相
  • 复杂产品的交易
  • 第六章 金融市场中的蜘蛛侠
  • 什么时候才能赢利
  • 与对手正面交锋
  • 自欺欺人的专业机构
  • 毫无经济意义的资本机器
  • 虚构出来的庞氏骗局
  • 第七章 财富狩猎大行动
  • 市场裂缝开始出现
  • 亏损和破产
  • 脱离现实的市场走势
  • 隐藏的次贷危机
  • 第八章 灾难发生前夕
  • 偏执的追求
  • 巨额赌注
  • 意外的风险
  • 市场反转
  • 第九章 书写结尾的时刻
  • 开发信用违约掉期产品
  • 摩根士丹利的新交易团队
  • “这些交易没有风险”
  • 从赢利10亿到亏损27亿
  • 最大的单一交易亏损
  • 最后的时刻
  • 第十章 投行业的黑暗面
  • 末日对决
  • 一溃千里
  • 危机大爆发
  • 摧毁华尔街
  • 孤独的胜利
  • “毁灭它是正义的行为”
  • 尾声:万事万物皆关联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0%获得一生最大财富的可能来自于风险,但是你想好拒绝另外50%了吗?

    基于对原著纪实小说和改编电影合计超过 20 遍的反复观看,我想提供一组和常见书评影评不同的信息,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危机内生风险的微妙关系。
    1. 书名《大空头》已经很明确地提出本书讲的是做空者。王烁老师在《知识训练营.2019》第 23 章逆向思维介绍了做空者共同的价值观、交易策略和收益来源,对于理解做空者的行为动机和套路很有帮助。
    2. 贯穿整个次贷危机和本书始终的是 4 个高度依存的金融衍生品,MBS (抵押贷款证券化)、CDO (担保债务凭证)、CDOs (合成 CDO,又称 CDO CDO) 和 CDS (信用违约掉期)。复杂的产品不用过多解释,只需要知道 CDO CDOs 是购买 MBS 的工具,而 CDS 是做空 MBS 的工具。
    3. 本书之所以叫《大空头》,就是因为书中主角之一 Micheal Burry 发明了 CDS,去做空 MBS。既然是发明者,他当然也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人。多数书评人或专业人士总是从房贷违约角度来事后诸葛亮地说明 Burry 当初如何有远见,事实上,当他拿着 CDS 找高盛、德意志银行、摩根史丹利等一系列顶级投行让他们承销时,CDS 开始构成 CDO CDOs 的一部分时,Burry CDS 也构成了此后 CDOs 引发次贷危机的一部分成因。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忽视 —— 次贷危机的真实动力既来自于现实存在的危机,也来自于人为额外加入的做空威胁。
    4.CDS 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的初衷是为一部分特定投资者获利 (这部分投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资金被用于投资了什么,他们只关心实际收益盈亏高低与否),因此,一个做空工具或者做空者本质上不存在道德优势地位。何况,CDS 交易的对象是预期风险 —— 时间和风险正是构成金融市场的基石。同时,每一份 CDS 的存在,既是防范 MBS CDOCDOs 风险的保险品,也是消耗金融市场中 CDO CDOs 资金的成本。换言之,毁灭者自己也是自己想要摧毁的对象之一。
    5. 由于 CDS Burry 与投资银行的交易,且 CDS 获利必须以 MBS 变成废纸为前提,因此在 MBS 变成废纸之前,Burry 都需要持续向银行支付固定费用。不光 Burry,其他几位购买了 CDS 的大空头也需要持续支付高昂费用。
    6. 正是迫于成本的压力,原著和电影都极力表现出主角们为了验证自己的做空判断而加速 “挤泡沫” 的过程。例如去拉斯维加斯指责某集团 CEO、要求标准普尔调低对 MBS CDO 的信用评级以及提高 CDS 的评级、抵制投资人对于基金赎回的强硬要求等。对这些努力,我统称为 “去杠杆”。请相信,“去杠杆” 是一个格外值得警惕的词,它意味着整个经济中一定要有人承受资产缩水造成的伤害。
    7. 做空者最大的悲哀正在于 —— 他和所有的人为敌,即使他的判断完全正确且亦获得了金钱的回报,但他本身也是危机加速到来的原因。如果没有做空,危机肯定会积累得更大,但肯定也会来得更迟。因此最后面对狙击成功果实时,几位成功者都显得黯然神伤,当然他们过后还是恢复了自己的投资事业。做空的这种性质很重要,想象一下,有一个人拥有一件大杀器,只要当所有人开始昏昏欲睡时他就会用大杀器把神智不清的人 “清除”,可不可怕?
    8. 现实中的 CDO 并不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是火药桶,CDOs 也不是核武器。如果说它们都是杀器,那么中国市场近五年来爆发式增长的 ABS、类 REITs 以及供应链金融算不算是大杀器?CDO CDOs 确实为社会繁荣提供了长足的资金支撑,假如没有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存在,许多资金缺乏的产业和经营者都只能等待缓慢的自有资金积累 —— 等待,人最要命的敌人就是等待,金融衍生品的存在价值就是让人不必再等待。
    9. 正因为金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工具,所以才允许做多和做空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并行。从长远来看,反正财富都会归于轮回。穿越时间周期的存续,才是金融的唯一主角,而风险就是穿越时间周期必须支付的成本,无论做空者如何决策,只会让金融市场更加强大,因为做空者始终站在金融的大地上。与做空者同行的资金将在大杀器启动时获得数倍于常规操作的回报,但前提时他们必须承担足够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
    10. 与其说《大空头》是对贪婪的指责,不如说是中性地揭示风险传导过程、风险对于金融市场的绝对必要性、风险作为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配置工具,以及时间这一昂贵成本的两面性 —— 风险既是金融利润的终结者更是金融利润的来源,时间既是长期金融利润和繁荣的稳定生产者更是短期金融利润的催命符;属于终结者的那部分风险与创造利润的那部分风险混合在一起,属于繁荣与终结的时间也混合在一起,只能通过特定工具把风险和时间在 4 个维度间进行严格区分,活到最后的 “大空头” 显然就是更善于区分风险与时间要素的人。
    11. 管理财富的前提是量化和管理风险,但是风险厌恶的偏好让人们始终站在风险的对立面,很难做到同时拥抱风险和理智克制决策的反人性操作。这才是世界最大的平庸和公平。

      5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金融市场魅力

      每日一书:《大空头》。作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尽管凯恩斯认为投资如同选美,需要考虑多数人是如何判断的,但是,在市场的转折时期,以遗世独立的勇气站在市场大多数人对面的,一定是屈指可数的少数参与者。这就是金融市场的魅力所在。几乎在每个人的眼里,艾斯曼都是一个怪人。他是在一个奇特阶段开始之初进入华尔街的。10 年之前抵押债券市场的创立,使华尔街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方,在此能集中处理普通美国人的债务。开始时,新的债券市场只关注美国人口中有偿债能力的那一半。现在,随着抵押债券市场又扩展到了信用较差的美国人,它在偿债能力较差的那一半美国人中也找到了动力。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信贷市场中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每年的贷款不过几百亿美元,但是它的存在意义重大,甚至对史蒂夫・艾斯曼来说也是如此。“我认为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均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他说,“美国的收入分配出现了偏差,而且偏离正常状态越来越严重,其结果就是你拥有了更多的次级客户。” 市场本来应该学到一个简单的教训:不要借钱给那些还不起钱的人。可是相反,它却得到了一个很复杂的教训:你可以继续发放这些贷款,但不要让它们出现在你的账本上。放出贷款,然后将它们卖给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的定息债券部门,这些机构再将贷款包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至于这些银行为什么忽然都对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这么感兴趣,他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这些贷款会在突然之间以一个惊人的比例成为坏账。之前在 5 月份,迈克尔・巴里把赌注押在他的人类行为理论上:从结构上来说,这些贷款都会成为坏账。到了 11 月份,它们真的开始成为坏账了。尤金・徐制作了一份内容详尽的图表,显示出不同住房价格前提下的断供率:住房价格上涨、住房价格持平、住房价格下跌。李普曼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图表,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些数字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他们不用等到崩盘,只要住房价格不再继续高速增长就能够达到目的。住房价格仍然在上涨,然而,断供率已经接近 4%。只要断供率提高到 7%,最低投资级债券,即 3B 减评级的债券将会一文不值。如果断供率提高到 8%,3B 级债券的价值也将归零。在能够以每年 0.5% 的价格对赌担保债务权证中的双 A 级债券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以每年 2% 的价格去直接对赌 3B 级债券?如果他们能够以 1/4 的成本有效地对赌 3B 级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他们赚取的利润就会是原来的 4 倍。他们挨家给大规模的华尔街公司打了电话,看看是否会有人劝阻他们购买针对双 A 级担保债务权证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这好得就像假的一样。” 加米说,“当有什么东西看起来好得不真实的时候,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找出原因来。丹尼认为,这个行业内部的绝大多数人都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因此看不到他们制造出来的风险。文尼说:“傻子比骗子多,但是骗子的地位往往更高。” 到 2007 年 6 月初的时候,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已经重新开始了势不可当的衰退,前点合伙公司的头寸开始变化 —— 开始是每天数千美元,随后则以百万美元计。“我知道我们正在赚钱,” 艾斯曼经常会问,“那谁在赔钱呢?” 他们已经在做空抵押贷款发起人以及房屋建筑公司的股票,现在,他们做空的还有评级机构的股票。“他们给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所做的评级要 10 倍于他们给通用电气债券所做的评级,” 艾斯曼说,“所有这一切即将结束。” 早在其他人进入迈克尔・巴里的视线之前,他就已经注意到,把他的投资组合变成赌注押在金融体系的崩溃上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并不是在他们从崩溃中赚到钱之后,他才开始担忧他的金融战略的社会意义,并且担心其他人对他的看法是否会像他们看金融体系一样扭曲。2008 年 10 月初,在美国政府介入并表示将实质性地吸收金融系统内的所有亏损,以防止任何华尔街大公司倒闭的时候,巴里首次开始热情洋溢地买入股票。刺激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膨胀,他想,同时也会带来股票价格上升的繁荣景象。他当然也觉得可能有点儿早,股市在上涨之前都会下跌一点儿,但是,这对他来说无所谓:价值现在就在那里,而赌注会在远期产生收益。很快,他最大的投资人开始质疑他的判断,而且威胁要赎回他的资金,他的投资是 1.5 亿美元。尤金・徐制作了一份内容详尽的图表,显示出不同住房价格前提下的断供率:住房价格上涨、住房价格持平、住房价格下跌。李普曼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图表,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些数字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他们不用等到崩盘,只要住房价格不再继续高速增长就能够达到目的。住房价格仍然在上涨,然而,断供率已经接近 4%。只要断供率提高到 7%,最低投资级债券,即 3B 减评级的债券将会一文不值。如果断供率提高到 8%,3B 级债券的价值也将归零。在能够以每年 0.5% 的价格对赌担保债务权证中的双 A 级债券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以每年 2% 的价格去直接对赌 3B 级债券?如果他们能够以 1/4 的成本有效地对赌 3B 级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他们赚取的利润就会是原来的 4 倍。他们挨家给大规模的华尔街公司打了电话,看看是否会有人劝阻他们购买针对双 A 级担保债务权证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这好得就像假的一样。” 加米说,“当有什么东西看起来好得不真实的时候,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找出原因来。丹尼认为,这个行业内部的绝大多数人都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因此看不到他们制造出来的风险。文尼说:“傻子比骗子多,但是骗子的地位往往更高。” 到 2007 年 6 月初的时候,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已经重新开始了势不可当的衰退,前点合伙公司的头寸开始变化 —— 开始是每天数千美元,随后则以百万美元计。“我知道我们正在赚钱,” 艾斯曼经常会问,“那谁在赔钱呢?” 他们已经在做空抵押贷款发起人以及房屋建筑公司的股票,现在,他们做空的还有评级机构的股票。“他们给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所做的评级要 10 倍于他们给通用电气债券所做的评级,” 艾斯曼说,“所有这一切即将结束。” 早在其他人进入迈克尔・巴里的视线之前,他就已经注意到,把他的投资组合变成赌注押在金融体系的崩溃上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并不是在他们从崩溃中赚到钱之后,他才开始担忧他的金融战略的社会意义,并且担心其他人对他的看法是否会像他们看金融体系一样扭曲。2008 年 10 月初,在美国政府介入并表示将实质性地吸收金融系统内的所有亏损,以防止任何华尔街大公司倒闭的时候,巴里首次开始热情洋溢地买入股票。刺激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膨胀,他想,同时也会带来股票价格上升的繁荣景象。他当然也觉得可能有点儿早,股市在上涨之前都会下跌一点儿,但是,这对他来说无所谓:价值现在就在那里,而赌注会在远期产生收益。很快,他最大的投资人开始质疑他的判断,而且威胁要赎回他的资金,他的投资是 1.5 亿美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电影《大空头》告诉你,如何搞定那些举报口罩涨价的巨婴

        面对那些灾难临头,却舍不得多花几块钱买保命的口罩,却愤而举报冒生命危险开店售卖的商家的鸡贼巨婴们......


        如果你自诩是头脑冷静的精英人士,在跟那些乌合之众说理说不通的情况下,如何去关照他们的社会心理诉求呢?
        当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大空头》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因为这部作品巧妙地迎合了对金融危机还心有余悸的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
        ¥$ 洒向 Loser 都是爱
        影片《大空头》把贪婪、愚蠢和邪恶的华尔街银行资本家设定为众矢之的,拿他们作为愤怒群众情绪宣泄的出口。
        然而现实中更大的罪魁祸首 —— 疯狂印钞、疯狂借债的美国政府却仅仅在影片里被轻描淡写地提及。
        更不用说作为危机爆发导火索的、真正负责大宗次贷的美国准国企 “房利美” 和 “房地美” 了 —— 这些 2008 年曾把我们耳朵快磨出茧子来的名字,在电影里就像压根不存在一样。
        创作者用艳俗明星和餐厅厨子面对镜头讲解的形式化的段落,生动的诠释了原来看上去高深莫测的金融衍生品。
        这让一知半解的观众们仅仅花费一张电影票的代价,就自以为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精髓,看透了金融体系运作的肮脏内幕。
        但吊诡的是,影片里的正面形象恰恰也是金融资本家 —— 对冲基金的拥有者和管理者,他们是如假包换的资本家中的资本家,是电影片名《大空头》所指代的正宗对象。
        当然,这些资本家还是有情怀的。
        他们远见卓识洞烛先机,他们踏破铁鞋调查访谈,他们承担重压坚定不移,他们一边利用对手盘华尔街银行家的贪婪愚蠢大发横财,一边对金融泡沫破灭的悲观前景深感忧虑。
        他们为即将在危机中失业和失去住房的底层人民操碎了一颗颗圣母心,他们反复纠结于到底要不要赚这些昧心钱,并在决定性的交易时限到来之前的最后一刻,按下了交易的按钮,让巨额的钞票滚滚流入自己的账户 —— 好莱坞经典的 “最后一分钟的营救” 被创造性地用在了这样的地方,而且在影片里被很不要脸地用了两次,让人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高明手法。
        更有意思的是,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个所谓房贷受害者的所谓典型案例:
        对冲基金的调查人员走访到一处次贷住宅,一头雾水的租户问调查者 “你找我房东的狗干嘛?” 原来通过骗取次贷购房的房主是用狗名贷的款,并且长期拖欠月供,这与诚实守信每月按时全额付房租的租户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结尾处,憨厚朴实的租户一家沮丧地搬家走人,显然银行收回了房主断供的住宅,接着镜头扫过一片空地上搭建的无家可归者五颜六色的帐篷,用蒙太奇暗示了这家人的悲惨结局,很好地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害者悲情。
        当然,如果你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正确训练,你会立刻发现这里面的逻辑冲突 —— 即不一致、不合常理之处:
        这怎么可能?对于有能力按时全额付房租的租户来说,现在难道不是他自己购房的最佳抄底机会吗?
        遍地都是银行、法庭拍卖的廉价住宅,无数便宜的好房子可供随意选择。如果这一家子真要搬家,难道不是搬往可以用同样租金租到的、更豪华的住宅去吗?
        ¥$ 割韭菜 —— 以爱与和平的名义
        换到更高的维度上看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我们还要佩服影片投资人的高明手腕,感叹这些幕后的资本家在大电影生产的科技应用与商业运作之外,对影片内外人文要素的精准拿捏。
        作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出品的影片,制片方迎合大众情绪、操弄大众情感丝毫不露痕迹:
        我们大多数人是无辜受害人,所有错误都是那少数精英、资本家的错,要对他们加强监管,要对他们严厉打击!
        如果早上映几年,占领华尔街的愤怒人群恨不得能把这部电影当自己的宣传片供起来。
        电影里,华尔街银行最终被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对冲基金资本家则收益翻番;
        电影外,花钱买票进场的广大观众对资本家的怨恨得到了发泄,影片的投资者则从电影票房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结局啊!
        想想看,同样是表现次贷危机的后果,《拉瑞克劳》这样主张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自己错误后果的影片,为啥就从来就不受观众们待见呢?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