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带你从饮食文化中认识德国。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生动而深入地介绍当代德国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引出德意志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民族性格特征。民族社会文化,让中国读者对构成当代德国核心竞争力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形成真正认识,了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性格可以使一个民族奇迹般地几落几起,至今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德国饮食文化概况
  • 第一章 德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
  • 一、德国人吃什么
  • 二、“大块吃肉”
  • 三、饮食烹饪简简单单
  • 四、醉翁之意不在酒
  • 五、不同地区饮食文化有差异
  • 六、国际饮食大荟萃
  • 七、“大口喝酒”
  • 八、咖啡馆文化——欧洲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 九、当代德国饮食文化要往哪里去
  • 第二部分 饮食文化与德国人的民族性格
  • 第二章 一个科学理性的民族
  • 一、理性德国
  • 二、严谨的德国人
  • 三、“克克计较”的德国人
  • 四、遵纪守法的模范
  • 五、善于策划,注重细节
  • 六、“准时是帝王的礼貌”
  • 七、德国人追求高效率
  • 八、大智若愚——德国人的精明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明
  • 九、从阿尔迪超市的成功,看德国人的经营之道
  • 第三章 一个忧患意识强烈的民族
  • 一、德国人的“三怕”
  • 二、战争对德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德国领先的食品工业
  • 三、“对上帝负责”——德国人的敬业精神
  • 四、鱼与熊掌,如何兼得——德国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 五、“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
  • 六、纳税人的钱可不能随意乱花——德国的官方宴会
  • 七、德国政府对烟酒的控制与限制
  • 八、德国制造——以诚立信,支持国货
  • 第四章 一个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的民族
  • 一、一个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的民族
  • 二、满怀深情的追忆——德国人的尚旧与怀旧
  • 三、德国饮食文化中的“欧洲情结”
  • 四、崇尚个性、注重创新的民族性格
  • 五、“你的”与“我的”——界限分明、独立性强的德国人
  • 六、饮食文化与德国的节庆——坚持传统与注重创新并不矛盾
  • 七、敬畏与感恩——宗教对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影响
  • 第五章 一个充满矛盾与双重性格的民族
  • 一、狂放与理性——啤酒与德国人的双重性格
  • 二、“晕鱼丸”与“电击箱”——德国人的仁爱之心
  • 三、“贪吃”的德国人——德国人的诚实
  • 四、德国人的“死心眼”
  • 五、“方脑袋的德国人”
  • 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无形而直指人心的沟通方式
  • 七、德语中与饮食有关的成语、谚语和俗语——德语缜密的语言技巧
  • 第六章 一个追求生活真谛的民族
  • 一、“勿卧老铺”——喜欢休闲旅游和野餐的德国人
  • 二、啤酒花园与露天咖啡座——追求闲适生活的德国人
  • 三、生命在于运动——喜欢户外活动的德国人
  • 四、追求公正与公平
  • 五、爱整洁的德国人
  • 六、“不用提醒就是素质!”
  • 第三部分 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比较
  • 第七章 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交流
  • 第八章 中德两国饮食文化之比较
  • 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 二、“民以食为天”与“有吃有喝,健康快乐”——中德两国不同的饮食观
  • 三、中德两国饮食内容之比较
  • 四、合餐与分餐,筷子与刀叉——中德两国进食方式与进食工具之比较
  • 五、中德两国饮食礼仪之比较
  • 六、中德两国饮食烹饪之比较
  • 七、中德两国酒文化之比较
  • 八、德国咖啡馆文化与中国茶馆文化之比较
  • 九、德国政治家饮食的特殊意义
  • 第九章 德国饮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 一、“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 二、一个共同价值观的重塑刻不容缓
  • 三、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 四、正确认识自己
  • 附录一 德国概况
  • 附录二 德国简史
  • 附录三 德国各州的农牧业出产与特色饮食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饮食看德国,角度有点偏

    最近正在集中看各国关于饮食的书籍,选择本书算是看一个欧洲国家的饮食。德国,饮食并不有突出特点,在与全世界,尤其是与法国,中国美食相比,德国人的饮食太简单了。也许是想找一个新颖的方向,本书从德国饮食入手写此书,应该算是找到了德国的弱项,因此,豆瓣评分很低。毕竟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了解一下德国人的生活,再看看由此引申出来的德国文化,也是一个窗口,一个在德国生活了好多年的中国人,是能比较出一些与中国不同的地方的,这是本书有贡献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个没去过德国的人来说,我看完了全书,开卷有益。说饮食,好像更愿意看细节,比如,统治德国的香肠,面包,啤酒,除了工厂制造,家庭,至少是过去的家庭,自己也能做,是怎么做的?特别是白香肠,中国好像就没有,遗憾的是,书里没有这类的细节。书里有些故事,报道,挺有意思,很生动,例如,方脑袋的德国人,圆脑袋的中国人一节,值得玩味。是坚持执着,还是应该圆滑一点,应该是没有结论的话题。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看似笨笨的坚守,做时间的朋友,是能成一些事的。今天有了 AI,又该如何圆滑?玩金融,比玩制造似乎高端,来钱快。但是不能只玩金融。不然的话,大概是从奥巴马开始,就想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只是,基础这个东西,打下来有个时间的沉淀,急不得。建温室,用营养配方,能大量培育出蔬菜来,同样的绿叶子,就是不好吃。经霜打的小青菜,吃起来有点甜。德国市场上的好吃的小苹果,应该是老老实实的原生态成长出来的吧!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蔬菜水果长不好,这可是我亲身经历的。少来点催生剂,怎么把握这个度?群居动物,今天又要独立。思想总是跑得快,跑的远,身体总是跟不上。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还有太少了。一边是喧嚣,热闹,一边是沉静,寂寞。能只有一边吗?尝试了半年了,瞬间豆包能写出万言来,能用吗?还得自己来,手指头戳出来的,才是自己的。沉睡了三百年,就得付出代价。匆匆赶路,是能缩短距离的,但是,一些需要时间沉淀的距离,路漫漫兮修远矣。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做起来太难。努力学着做了,还要遵守倒垃圾时间的规定。法律法规,无处不在,真是好吗?村规民俗,道德底线,规则与法律,是构建社会秩序的最好框架吗?德国的餐馆没有包间,人们进食很安静,餐馆是分等级的。中国人就餐很热闹,想安静,就有了包间。有钱就能进酒店,等级是有的,瞬间有钱,等级就被冲破了,安静就失掉了。我们能接受寂静的婚宴,生日宴吗?本书给了我许多,还是要给个好评的,四分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