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04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作者给出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重现了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
内容简介
《命运攸关的抉择》这本书中,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 谢
-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
前 言
-
第一章 伦敦,1940 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
第二章 柏林,1940 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
第三章 东京,1940 年夏秋 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
第四章 罗马,1940 年夏秋 墨索里尼出手瓜分世界
-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 年夏到 1941 年春 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
第六章 莫斯科,1941 年春夏 斯大林的刚愎自用
-
第七章 华盛顿特区,1941 年夏 罗斯福决定不宣而战
-
第八章 东京,1941 年秋 日本决定开战
-
第九章 柏林,1941 年秋 希特勒决定向美国宣战
-
第十章 柏林/东普鲁士,1941 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
-
后 记
-
注 释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当历史在悬崖边起舞:重估二战转折时刻的偶然与必然
在 1940 至 1941 年的世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伊恩・克肖的《命运攸关的选择》详细记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揭示了轴心国与同盟国阵营十个生死攸关的决策瞬间。抛弃意识形态的书写偏向,读者如果将自己拉到当时决策者的位置,读出历史的必然,决策者并不缺乏情报,如何解读取舍,考验决策者的认知,影响了世界的走向。1. 希特勒暂停敦刻尔克攻势(1940.5)决策者:希特勒核心:德军装甲部队在歼灭英法联军的关键时刻被勒令停止进攻 48 小时。动机:空军争夺战功的游说、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对英国和谈的幻想(还是希特勒对自我不够自信,毕竟当时的大英帝国是世界老大,谁能想到接下来英军在东南亚摧枯拉朽的失败)。影响:33 万英法军队成功撤退,为盟军保留反攻火种。2. 英国拒绝与纳粹和谈(1940.5-6)决策者:丘吉尔内阁核心:顶住内阁主和派压力,坚持 “海滩、田野、街头” 的抵抗宣言。动机:维护大英帝国尊严、赌美国终将参战、利用海峡地理屏障。影响:打破德国速胜计划,迫使战争转入持久消耗。3. 日本选择 “南进” 战略(1940.7)决策者:日本军部核心:放弃 “北进” 攻击苏联,转向夺取东南亚资源。动机:对苏诺门坎战役惨败的阴影、美国石油禁运的威胁、南洋资源诱惑。影响:直接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促成美苏中同盟。4. 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1940.12-1941.6)决策者:希特勒核心: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启东线战场。动机:意识形态上反共、对苏联战争潜力的误判、英国拒不投降的迁怒。影响:陷入两线作战泥潭,加速第三帝国崩溃。5. 苏联战略误判与工业东迁(1941.6-9)决策者:斯大林核心:忽视 80 余次德军入侵预警,但战败后果断将 1523 家工厂迁往乌拉尔。动机:对《苏德条约》的盲目信任、避免 “挑衅德国” 的政治正确。影响:初期丧师失地,但保存工业体系为反攻奠基。6. 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1941.3)决策者:罗斯福政府核心:以 “租借” 名义绕过中立法规,向盟国提供 500 亿美元物资。动机:遏制纳粹扩张、激活美国军工复合体、试探民意参战倾向。影响:借的钱是要还的,大英帝国为保命丧失了百年殖民的优质资产。7. 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决策者:日本海军高层核心:以 “赌国运” 式奇袭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动机:打破石油禁运困局、陆军与海军的权斗、对美 “一击媾和” 幻想。影响:岛国自不量力,祖上没有止战的基因,日本走向毁灭。8. 希特勒对美宣战(1941.12)决策者:希特勒核心:在无条约义务下主动向美国宣战。动机:履行对日模糊承诺、转移国内东线溃败压力、低估美国动员能力。影响:使罗斯福获得 “两洋战争” 合法性,加速德国失败。9. 盟军确立 “先欧后亚” 战略(1941.12)决策者: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核心:优先击败德国,在亚太维持守势。动机:德国工业威胁更大、防止苏联单独媾和、保护英国本土。影响:中国战场陷入苦战,但确保纳粹率先崩溃。10. 纳粹启动 “最终解决方案”(1941.7-1942.1)决策者:纳粹高层核心:从驱赶转向系统化种族灭绝。动机:东线战局受挫的迁怒、意识形态极端化、掠夺犹太资源的贪婪。影响:战争性质从争霸变为反人类,彻底摧毁德国道义存续可能。总结:决策的蝴蝶效应一战时欧洲还有王室,所以还不会不死不休的灭国之战,到二战已经进入民族国家的全民动员,发动战争容易,结束战争难,地球村还是需要有个村委会。十大决策揭示了二战转折点的共性:信息迷雾中的赌徒心理、决策者个性与制度结构的互动、短期利益对长期战略的碾压。轴心国的进攻性决策多源于误判与疯狂,而同盟国的关键选择则体现了危机下的韧性重构。历史在此证明:重大决策永远在 “必然趋势” 与 “偶然选择” 的夹缝中诞生。
不为谁洗白
1940 年 5 月,德国发起西线攻势,盟军被迅速击败,法国决定投降,而英国是妥协还是继续抵抗,影响了历史的走向。由于英国坚持抵抗,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希特勒的计划,他是要继续进攻英国还是作其他打算呢?最终希特勒选择了进攻苏联,也让德国走向了毁灭。德国的胜利刺激了日本,日本当时深陷中国战场,在国际上很孤立。此前,日本本来拒绝了跟德国的结盟,但这次,他们决定跟德国结盟,乘英国被削弱的机会去进攻东南亚。日本自此彻底放弃了北进的计划,改为南下。德国在西线取得的成果让墨索里尼很嫉妒,本来应该进攻埃及的意大利军队,却向希腊发起了进攻,并且遭遇惨败。墨索里尼的这次决策不仅失去了进攻苏伊士运河的机会,还导致德军进攻苏联的日期推迟了一个月。丘吉尔的抵抗宣言虽然慷慨激昂,但是光靠嘴是打不了仗的,英国向美国紧急求援。当时很多美国人觉得欧洲的战争跟自己无关,这种心态也影响了政治。美国要不要帮英国,该怎么帮英国,就成了罗斯福需要权衡的问题。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摆在斯大林面前,这些情报有的是苏联情报机构获取的,有的是其他国家提供的。但是最终斯大林拒绝相信这些情报,把苏联拖入了巨大的灾难之中。美国虽然同意援助英国,但是德国发起了狼群战术,攻击大西洋航线,援助物资很难抵达英国,德国的突袭也让苏联遭受严重损失。纵观世界,只剩下美国有力量阻止法西斯。但是孤立主义依然盛行,罗斯福决定使用不宣而战的方式,让美国舰队负责护送物资。德国进攻苏联,前期取得了巨大成果,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日本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对美国开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没几天,希特勒决定对美国宣战,世界大战完全打响了。对苏联发起进攻后,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一场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上演。以上十个决策影响了二战的走向,也改变了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有些决策看起来很愚蠢,比如希特勒进攻苏联,意大利进攻希腊,日本进攻美国,甚至有人把意大利和日本冠以猪队友的称号。本书作者厉害的地方,就是在将这些看似荒唐的选择背后的原因,用合理可信的方法,用不同的角度解释一次。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可能是当时他们在那个场景下最佳的选择了。
历史是如此不可思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一个有远见、有战略定力、有全局观的领导者在危难关头带领这个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好的选择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