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段两千年的帝国财政传奇,你可以了解到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动。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
  •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
  • 集权财政的三大周期
  • 引子 汉武帝: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
  • 一场影响中国两千年财政制度的战役
  • 汉初的自由经济时代
  • 战争:名将之福,财政之灾
  • 疯狂地卖爵,乱套的货币
  • 解决财政危机,求助盐铁官营
  • 干预经济,必用酷吏
  • 消失的小政府
  • 统一的代价?
  •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权帝国(秦到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 第一章 秦代:中央帝国的诞生
  • 楚汉相争:一道岔路口的选择题
  • 秦代的财政革命和崩溃
  • 汉高祖:帝国的重建
  • 汉文帝:经济优先,财政让路
  • 窦太后、贾谊和晁错:儒道之争的本质
  • 第二章 汉代:皇帝的财政僵局
  • 汉武帝: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
  • 皇帝的铸币战争
  • 汉昭帝:两千年前的国企争论
  • 争权的政治,结块的社会
  • 第三章 一个幻想家的财政实验
  • 过于平静的改朝换代
  • 回归古代:西汉末年的儒家暗流
  • 王莽:改革派的复古式集权
  • 梦想家的币制幻想曲
  • 第四章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
  • 当皇权受到抵制
  • 制度的惯性之重
  • 在摩擦中逐渐解体
  • 制度之变与王朝崩溃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战争时期的财政竞争
  • 三国:财政为王
  • 统一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
  • 西晋:道不尽的禅让制
  • 查不清的土地,理不尽的户籍
  • 南朝:漫长的终曲
  • 第二部 财政失控的繁荣帝国(北朝到南宋,公元386年—公元1279年)
  • 第六章 唐德宗:吝啬皇帝的感慨悲歌
  • 当皇帝出逃时
  • 战争时期的加税经济学
  • 藩镇割据时期的财政死穴
  • 雄心勃勃的帝王和可怜的财政
  • 沦为守财奴
  • 第七章 一千多年前的土地革命
  • 北魏太后的政策与爱情
  • 六世纪的“大跃进”
  • 当社会在雄心中崩溃
  • 第八章 唐代:最简单的财政,最复杂的问题
  • 被高估的行政效率
  • 奇特的自我经营式财政
  • 财政逼迫下的皇室搬家
  • 贤相集团与聚敛集团
  • 天宝变乱的财政之谜
  • 盛世王朝的终结
  • 第九章 宋代:改革之殇
  • 岳阳楼上叹革新
  • 错综复杂的财政集权
  • 官买官卖遍天下
  • 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
  • 第十章 纸币:温水煮青蛙的游戏
  • 纸币猛于虎
  • 金融诈骗案引出的货币由来
  • 宋代七巧板式的币制
  • 交子:民间播种,政府收获
  • 最隐蔽的敛财术
  • 第十一章 金融大崩溃
  • 能臣蔡京的金融投机
  • 南宋的金融崩溃
  • 贾似道:灭亡前的土地改革
  • 第三部 最完美的集权机器(辽金到清,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
  • 第十二章 元代:大蒙古的财政危机
  • 宰相脱脱:蒙古人的凯恩斯
  • 大蒙古时期的财政
  • 忽必烈的孱弱遗产
  • 摇摆的政治和元朝的衰落
  • 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
  • 飞转的印钞机和社会崩溃
  • 第十三章 明代:最严密的集权皇朝
  • 玩不转钞票的皇帝
  • 亏本的对外贸易
  • 蒙人的户籍和土地清查
  • 农民意识和财政死结
  • 张居正的挣扎和妥协
  • 加税直到灭亡
  • 第十四章 清代: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探花不值一文钱
  • 理想样本,也是落后样本
  • 赔款与借债
  • 重归往复的叹息与无奈
  • 后记
  • 附录
  • 参考史料及著作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历史照见未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的《卖炭翁》说的是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彼时,国家财政的日子也不好过。白居易生在唐代宗时期,天下并不太平,正是安史之乱的年代。燃烧的战火中消逝的,不仅有无价的生命,还有有价的财产。人们的财富难以积累,国家的财政危如累卵。在秦统一天下之后,中国正式开始了 2000 余年的中央帝国时期,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如白居易所处的年代并不是个别,而是常态。推翻一个政权,需要武力和谋略;保持一个政权,需要财政和治理。郭建龙老师用一本书的篇幅,给我们揭开了《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因为角度专注,因而特别有力量,值得阅读。🔥 四股力量以财政视角,在帝国舞台上,主要角色由四股力量组成: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小集体;以官员为主体的官僚大系统;以农民为主体的庞大平民阶层;以外族为主体的军事威胁和侵扰。🍀 平民阶层人民是国家财政真正和唯一的来源,农业耕作是国家和个人主要收入的依靠,靠天吃饭为主;工商业的真正发展和海外贸易还是很靠后的事了。平民将财富缴纳给国家的唯一通路就是赋税系统,对于老百姓来说,难免将纳税理解为与民争利,于是在各个朝代,税收效率都是财政系统的首要矛盾。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平民阶层平时隐忍,一旦官逼民反往往成为星火燎原,也是朝代更迭的最主要因素。🌸 官僚系统收税,就要依赖官僚系统,官僚系统的本质是税务机器。而养活官僚系统的花费又是政府最大的支出之一,战争对于财富的消耗速度快,但是有终点,官僚系统明地里要挣工资,暗地里还在公饱私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国历史上 1000 余位皇帝,都在摸索如何才能与官僚系统共处。太放松而失控者有之,太严格而反噬者也有之。🌈 皇权内部皇帝的位子,是一个人坐;皇帝的身后,是整个皇族。某种意义上讲,皇帝只是代言人和形象大使;即使如此,皇帝也是命运多舛,一半以上的皇帝死于非命。这样的一个孤家寡人的位子,实在不好坐。长期主义、成长思维、深谋远虑,这些对于一个朝不保夕的人来讲,过于理想。以国家发展的标准来看待,中国的历代皇帝,狠人不少、明君不多。️ 外族威胁中国是大陆帝国,和岛国的区别是长长的内陆国境线,即使有天然的山川河流作为边境,即使有万里长城作为防御,都无法阻止来自外族的窥探和骚扰,特别是北方广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主动出击,花钱如流水;被动防御,花钱如流水。历代帝国,为了控制战争支出,和亲换和平者有之、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者有之、进贡番邦休养生息者有之。解法不同,难题常在。这本书是郭老师七年磨一剑的作品,我的小文挂一漏万,为了保持一个完整独立的中央帝国,各朝各代的能人名仕辈出,做了各种尝试和努力,虽然封建帝国机制终于被更加发展方向的现代民主制度所取代,但是这数千年的历史不该被我们忘记。回顾历史的最大意义是照见未来。


    惟愿中国安好,再不用受困于财政。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天才的经商治国

      最早读的郭建龙先生的书,惊为天人,历史书的另类解读,大历史观的视角。本书提出中央帝国财政制度的三大支柱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税收、官营经济和垄断货币发行。拖垮中央帝国财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黑洞,一个是官僚系统无限膨胀带来的开支,另一个是战争带来的巨额军费开支。写的有道理,推荐阅读。但不能说全面,先说收入三大手段在农业文明国家确实是有效并不得已,包括今天房地产资产,国企专营和金融货币管制还是有效。可明朝末年并没有如前朝滥发货币,是因为官僚体系的既得利益(江南士绅的代表东林党)阻碍江南工商税的收取,使得全面加重农业税,让陕西农民造反。而清朝末年没有重蹈覆辙是依靠海关税得以残喘。说到王朝覆灭的 2 大黑洞,军费开支当然是帝国衰落的因素(穷兵黩武),但宋朝政治清明(体制先进)文化进步,最后覆灭,完全是落后文明消灭先进,如同马其顿灭希腊,欧洲蛮族对罗马贵族。文化的发展路径从繁花似锦到内敛刚毅会发展到病态极致,最后被新兴的野蛮力量所毁灭,历史规律使然,也是气数命运。作者多本著作问题是多少有些立场先行。批判帝国的制度落后,但没有探讨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的金融体系。此书为郭建龙先生的早期成名作,有当时的局限性,在于从征税额来说,英帝国远比清帝国高,从战争和国家动员来说当然是好事,但也正因为如此,英帝国才只能走对我扩张和殖民的道路,而中华帝国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汉武帝的扩张过回,但不合算,只能深耕内地。重农抑商是不得已,因为大量人口不可能购买粮食,因此中国一直是进口资源出口产品,直到近代西方用毒品打破这一平衡。郭建龙先生近期新作,也能看出思想的转变。(开始得到读书还不能写书评,近期整理旧笔记)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有争议 才可贵

        全书从秦汉的财政制度,到数据到效果做了详细的解读,一直讲到明清,数据多,内容不少。至于相同数据如何解读,没有一定的对错,只是我个人不太认同😅。看到一半的时候会觉得历史在重演,财政制度也在重演。看到中间部分就看的比较快了,不过从财政角度来分析每个帝国的兴衰觉得还是比较新颖的一个角度,尤其是讲到北魏冯皇后对隋唐的影响,确实有所启发。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6条书评

        出版方

        福建鹭江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2月15日,是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直属的一家综合性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大量直接为特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图书;发掘福建出版资源,借助厦门地缘优势,出版了不少介绍港、澳、台地区及东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图书;注重组织原创作品,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文化积累意义的学术著作,以教育图书为经济基础,出版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教辅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