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战败国到世界第二,其间发生了什么?一本书讲透日本科技史。

内容简介

有人说近代日本是从“黑船来航”开始的,这也是大众有所接触但是了解不深的一个话题,本书就从“黑船来航”带给日本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

黑船带来能源革命,日本由此开始走向近代化。其后,由国家主导,科技振兴所带来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经济增长、国际竞争”等目标,使得国民团结一致的总动员体制持续了150年。其间,日本科技何以取得“井喷”式成就?为此又付出了哪些惨重的代价?成也科技,败也科技。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的科学技术逐渐走向极端,露出破绽。这是想了解日本科技的必读之书,也是发人深省的一册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序言
  • 第1章 与欧美的相遇
  • 1 从兰学到西学
  • 2 遭遇能源革命
  • 3 文明开化
  • 4 逆转
  • 5 物理学热潮
  • 6 科学的技术
  • 7 实学热潮
  • 8 过高的科学技术幻想
  • 第2章 通往资本主义之路
  • 1 科学教育的途径
  • 2 技术精英的诞生
  • 3 日本的帝国大学
  • 4 铁路和通信网的建设
  • 5 缫丝业和纺织业
  • 6 “无所不能”的电力
  • 7 女工的悲惨时代
  • 8 足尾铜矿矿毒事件
  • 第3章 帝国主义与科学
  • 1 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
  • 2 迈向帝国主义
  • 3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 4 地球物理学与军事
  • 5 掌握地球物理学命运的人
  • 6 战争与应用物理学
  • 第4章 走向总体战体制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 2 近代化学工业的诞生
  • 3 目标是总体战体制
  • 4 在殖民地的实验
  • 5 技术官僚的登场
  • 6 迈向总体战体制
  • 第5章 战争年代的科学技术
  • 1 战争年代的科学家
  • 2 战时的科学动员
  • 3 科学家的反应
  • 4 统制与近代化
  • 5 统制经济
  • 6 科学技术新体制
  • 7 总体战与社会的合理化
  • 8 科学振兴的背后
  • 第6章 进入战后社会
  • 1 总体战的遗产
  • 2 科学家们所谓的反思
  • 3 复兴与高速增长
  • 4 军需产业复兴
  • 5 经济高速增长与公害
  • 6 逃避责任
  • 7 增长幻想的破灭
  • 第7章 原子能的开发
  • 1 原子能与物理学家
  • 2 开发原子能的政治意义
  • 3 日本开发原子能的波折
  • 4 大败局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 “殖产兴业、富国强兵” 开始,经过 “总体战体制下的高度国防国家建设”,再到 “经济增长、国际竞争”、一路下来,日本这种国家主义主导的、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来提高生产力、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 150 年的历史走向了终结。总而言之,是否需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这一命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内桥克人在 20 世纪末已经断言:在泡沫经济崩溃的过程中,国民不得不为执政者的错误消费买单,他们会以由此带来的痛苦体验为参照,将猜疑的目光投向执政者。远远超出政府想象的是,对于当今世界的消费者来说,节约、节俭、简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痛苦,而是意味着一种高价值的生活方式,相反,超出适当消费区间的浪费却成了人类低俗欲望的象征…… 在个人的消费生活中,人们在 “如何不买东西” 上煞费苦心,这不仅仅是消费者日常生活层面的问题,也是应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理想方式。如果消费者做出的选择使得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的话,这种经济循环体制本身一定要成为改革的对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抱着对日本发展史的好奇来读的这本书。前半部分充斥着太多的人名、机构名、法案名等,对于不了解日本历史的人来说真的不算好读,从战争开始的部分由于本身有一点浅显的认知,以及前文的铺垫让我明白了 “只看你想知道的” 这样的阅读方法,在忽略掉繁复的人名和机构名之后,就好读且引人深思了。本书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从 “黑船” 事件到 2016 年日本的发展史,也反映了日本近现代化的历程。黑船给日本人带来的全新世界令人惶恐又向往,于是日本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就衍生出了对欧美国家先进技术的崇拜,以及对自己国家落后情况的自卑和对亚洲国家的蔑视,因此日本广泛地学习和引入欧美国家的科学技术并试图赶超。遗憾的是,新技术却是服务于旧制度的,由于封建制度的残余没有被清理,日本依然实行天皇制,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增强发展到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留下了隐患;与此同时,受制于资源的限制,日本开始向外 “开拓疆土”,朝鲜和中国自然成为日本侵略的首选对象,在此过程中造成了受害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财产损失。日本在战时确定了总体战制度,举国之力搞侵略,并提出了 “科技战” 的主张,科学研究占用了巨大的财政资源。但实际上,一直以来,科学技术在日本都是大学、官僚政府、企业和军部的用以达成经济增长的目的和加强统治与侵略的工具,因此日本的科学家在二战失败后并未反思自己协助战争的行为,而是将失败归咎于 “败给了美国的科技”,也造成了日本避免谈及侵略中国的事实而久不认罪的情况。战时体制在战后以另一种形式沿用至今,科技依旧是日本高层追逐的焦点和加以利用的工具。日本的发展是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日本政府为了不耽误经济增长,对赤裸裸的现实视而不见,甚至科学家与政府和企业勾结,从中混淆视听模糊真相,导致公害事件频发又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点:1 日本对军事的依赖。从战前到战时,日本为了侵略别国做出了很多铺垫和努力,当时的科技几乎是全盘为战争服务,电报的铺设是为了方便战时指挥;铁道的建设是为了便于占领和资本输出,以及能够大批往本国运送战俘劳动力和矿产资源;气象学和对海洋矿物的探索,最初也是服务于军事要求;机械工业自不必说,是为航空和陆上交通服务,甚至民用汽车也被纳入战时可利用资源;化学工业更是为战争服务,制造炸药、生化武器等。战后的日本靠着美国由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所下的军备订单快速完成了战后经济复苏,而到了现代,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政府将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军备出口上。另外,日本在核电站事故频发的情况下依然不放弃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需要在核燃料里提取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钚,保证发展核武器的潜力。2 日本对经济增长的迷恋。日本在战前开始追赶欧美工业革命成果时,就对经济增长与发展非常重视,为此使缫丝和纺织业的女性劳工工作长达每天十三四个小时,工厂 24 小时不停;战后更是为了制造产品,大肆排放未经处理的废弃污染物,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患病,而企业在订单完成前拒不承认,甚至还有学者随意提出对患病原因的猜想,来反对环保主义者多年的调查结果,导致许多公害事件愈演愈烈,迟迟得不到解决。日本还将电力运营收归国有,为了取得更多的收益,在发电量大于需求量的情况下增加工厂劳动量,使多出来的电也可以被用掉。3 日本对成为超级大国甚至强国的执着。日本在战前就致力于赶超欧美,对于电报铺设完成度高于欧美而沾沾自喜;战时被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炸投降,研究原子能的物理学家在确认是 “原子弹” 后,第一反应竟是 “因为没有率先研制出原子弹而感到愧疚”,投降后更是将原子弹认为是 “伟大的发明”、“代表了现代科技的强大”。日本一直致力于进入帝国主义列强队伍,希望成为具有一流国际地位的超级大国甚至强国,这也显示了日本难以走出 “资源小国” 的阴影,急于在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国家面前证明自己,于是更不承认自己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做出过错误的决定,甚至还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严重事故。4 日本的变态、冷血和不计后果。日本的所谓的 “高层社会” 的某些人简直枉为人类,政府为了自己的面子是非不分,企业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科学家为了迎合政府获得研究资金颠倒黑白,军方为了煽动民众而胡说八道。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层的杀伐果断也正是日本自近代化以来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但这种路子只适合于动乱的时代,这就造成了日本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经济疲软,直到今天也没有很好的改观。我认为日本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想法(虽然被洗脑了那么久,不可能一下就改变),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直面本国存在的问题,扭转对经济增长的固执追求,转而将更多目光集中在提高人民福祉上去,从 “建设超级强国” 转向 “建设幸福国家” 的道路,才能应对现在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是很有内容的一本书,读的时候加了非常多的笔记 hhh 对于理解日本政府和日本人的一些行为很有帮助,也拓展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类图书。 作为一家优秀的地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06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引领,出版了《之江新语》《红船精神问答》《心无百姓莫为官》《读懂“八八战略”》《中国模范生》《东方启动点》《人民公开课》《中华传世藏书》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5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12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10年至今,共15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多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 在“思想引领时代、知识服务用户”价值观引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产品线建设,着力打造时政、财经、文史三大板块特色品牌,出版了《之江新语》《大数据时代》等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最好的告别》《上帝的手术刀》《星际穿越》等图书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