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谱主王明在中共党史上是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者研究王明多年,可谓最全面掌握王明生平珍贵一手资料,包括延安时期以及晚年在苏联的经历,细节中披露了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内容简介

王明在党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一度是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党的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王明及其代表的“左倾”路线虽然有了定论,但是王明所涉及的许多历史问题特别是一些具体历史问题特别是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因此被弄清楚,有些问题反而被长期掩盖下来。

作者研究王明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各种难得的档案资料),并访问了许多王明的后人与友人。其中最为珍贵的资料当数王明的儿子提供的由王明夫人孟庆树整理的王明晚年的回忆录《陈绍禹——王明传记与回忆》(以下简称《传记与回忆》),该资料从未公开发表过,属于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注意取舍,利用了其中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对于澄清许多历史问题具有一定作用。

《年谱》根据王明主要活动的特点以时间先后为序分为7部分,分别对王明童年、青年时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及上台,在共产国际,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第三次到苏联等进行了记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彩插
  • 编写说明
  • 一 童年、青年时期
  • 1904年5月 1岁
  • 1909年 5岁
  • 1912年 8岁
  • 1913年 9岁
  • 1914年 10岁
  • 1915年 11岁
  • 1916年 12岁
  • 1917年 13岁
  • 1918年 14岁
  • 1919年 15岁
  • 1920年 16岁
  • 1921年 17岁
  • 1922年 18岁
  • 1924年 20岁
  • 1925年1~11月 21岁
  • 二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 1925年12月 21岁
  • 1926年 22岁
  • 1927年 23岁
  • 1928年 24岁
  • 三 回国及上台
  • 1929年 25岁
  • 1930年 26岁
  • 1931年1~10月 27岁
  • 四 在共产国际
  • 1931年10月 27岁
  • 1932年 28岁
  • 1933年 29岁
  • 1934年 30岁
  • 1935年 31岁
  • 1936年 32岁
  • 1937年1~11月 33岁
  • 五 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 1937年11月 33岁
  • 1938年 34岁
  • 1939年 35岁
  • 1940年 36岁
  • 1941年 37岁
  • 1942年 38岁
  • 1943年 39岁
  • 1944年 40岁
  • 1945年1~8月 41岁
  • 六 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
  • 1945年8月 41岁
  • 1946年 42岁
  • 1947年 43岁
  • 1948年 44岁
  • 1949年 45岁
  • 1950年 46岁
  • 1951年 47岁
  • 1952年 48岁
  • 1953年 49岁
  • 1954年 50岁
  • 1955年 51岁
  • 1956年1月 52岁
  • 七 第三次到苏联
  • 1956年1月 52岁
  • 1957年 53岁
  • 1958年 54岁
  • 1959年 55岁
  • 1960年 56岁
  • 1961年 57岁
  • 1962年 58岁
  • 1963年 59岁
  • 1964年 60岁
  • 1965年 61岁
  • 1966年 62岁
  • 1967年 63岁
  • 1968年 64岁
  • 1969年 65岁
  • 1970年 66岁
  • 1971年 67岁
  • 1972年 68岁
  • 1973年 69岁
  • 1974年 70岁
  • 谱后
  • 附录
  • 一 王明著作目录
  • 二 王明研究论著目录
  • 三 征引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独留青冢向黄昏

    读此书可能会感到沉闷,我检索书库《王明传》下架了,其实在现在 AI 时代,概括性的介绍问 DS 就好,真正要细查信息,反而是《年谱》最详细,比如要了解教员,看传记不如认认真真看《年谱》,本书也比《王明传》更全面, 比如所谓下毒事件也有详细讲解,本书党史的辅助资料还是应该了解的,我读的一些感悟:王明的人生的转折点是 1925 年年底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要提示的是百年前的留苏如同 60 -70 年后的留美,都是激进的年轻人在探讨国家的方向,1925 年属于革命高潮,这次留苏是国民党牵头,配合 1924 年黄埔军校的创建,25 年的全国选送留苏,是国共两党主要干部训练营,影响了未来中国半个世纪的政治走向,也看出上个世纪各个的民族 “独立” 斗争的背后都有美苏大国博弈的背影。百年前国民党依靠苏联建立黄埔军校,送干部去莫斯科,到后期倒向美国,依靠外国大佬轻松省力,可终究难逃傀儡的命运,要想和大国抗衡,就需要接地气,最广泛的发动群众,锤炼能战斗的组织团队。王明是个学霸型小个子书生,有理想,但能独立自主才是关键,他是个忠心的外国代理人,也因此获得地位和权力,注定了本身的命运,纵观上世纪各国政权,太多政治人物凭借充当美苏傀儡上台,可终将随着美苏政坛的变更,自身在国内没有稳固的基础而覆灭。在美苏强权之间想独立自主,真是非常艰难,全书也充分展现组织内的残酷竞争,无论是公司还是国家,组织经过激烈内卷对外才有战斗力,温文尔雅的一团和气只能让组织官僚化和僵化腐败,苏联勃列日涅夫阶段和现在美利坚暴露出政府体现的惊人低效腐败都是这个道理。本书大量篇幅讲述 1928 年到 1945 年这期间的历史,通过本书可以了解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和王明之间的恩怨和抗战时期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这 17 年从大革命失败的低潮,到重新完成组织蜕变,残酷斗争和多少先烈的流血牺牲,充分证明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成王败寇,多少人头落地,也奠定了新中国的组织基因。我算经历了不少政治运动,祖辈和从小也接触到不少革命者,看他们的命运,总结起来知识分子不适合参政议政,在组织内需要的是执行者和解决问题,很多受教育不高但执行力强的,无论什么朝代都需要干活的,一直不错,而知识分子喜欢指手画脚,立场不坚定,投机动摇,当年多少国共两党后来的赫赫人物,年纪轻轻投身革命,背叛家庭,可见年轻人对长辈的劝导是无视的,路都是自己闯出来的,细看王明一生也能侧面反映出组织内部斗争的残酷和纪律性,对比西方政党完全属于草台班子,体系内站队很重要,老祖宗多少年就不断告诫要 “谨言敏行”,王明口才好,也有不错的文笔,可对自己的各种辩解和对教员的攻击,对照观看,真伪可辨,关于王明的最终结局,他死于莫斯科,当时中苏交恶,他对教员的攻击被苏联利用,但他依靠一生的苏联(苏共)很快崩溃垮台,我们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历史会做出无情的判定。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初学洛阳之少年,昆仑山上降神仙(毛语)。多歧路线杨朱泣,赤共酒垆阮籍癫。自古钦差如假虎,终犹故主尽啼鹃。遥怜六届四中会,且置兴亡残局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