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农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研究农民学不得不看的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八十年前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二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三版序
  • 序言 “前近代”研究的当代意义
  • 绪论 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
  • 第一章 欲识庐山真面目——什么是封建社会
  • 一、“农民”(peasant)与封建社会
  • 二、“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
  • 三、从一场争论谈起
  • 四、马克思的封建社会观怎样变成农民的封建社会观?
  • 第二章 羌笛声中杨柳怨——旧关中小农社会分析
  • 一、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
  • 二、关于“关中无地主”
  • 三、关中无租佃
  • 四、关中有封建
  • 第三章 问渠哪得浑如许——“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与宗法农民研究中的理性重构
  • 一、民国中前期的关中模式
  • 二、清初以来的关中模式
  • 三、长畛、土地流通及其他
  • 四、“自然经济的经营地主”与“过密化”问题
  • 五、关中模式的若干背景
  • 六、关中模式的经验意义与逻辑意义
  • 第四章 束缚与保护的协奏曲——封建关系的三要素
  • 一、自然经济与“命令经济”
  • 二、宗法共同体的“公”与“私”
  • 三、人身依附关系:强制的与“自愿”的不自由
  • 四、束缚与“保护”:一张恢恢天网
  • 第五章 “朱门”之外有平均,“冻死骨”中无分化——宗法时代的社会分册
  • 一、等级分化与阶级分化
  • 二、宗法小农的分化与“恰亚诺夫循环”
  • 三、宗法式社会的分化模式及其定量分析
  • 第六章 “自由封建主义”质疑——中国封建社会特点问题
  •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商业资本主义”与“自由封建主义”
  • 二、家—国一体的宗法共同体与“私有财产”
  • 三、“伪商品经济”与租佃制
  • 四、封建共同体的三种形式
  • 五、“抑兼并”——仅仅是一种“欺骗”吗?
  • 第七章 农民的塞文与农民的万代——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位置
  • 一、农民的“两重性”质疑
  • 二、挣脱束缚的私有者——农民的革命性
  • 三、渴求“保护”的共同体成员——农民的保守性
  • 四、宗法农民的“阶层”——亚等级分析
  • 五、既是动力,又是对象——农民与民主革命
  • 第八章 “难对付的阶级”及其心态——宗法农民文化的社会整合
  • 一、“东方型嫉妒”及其他
  • 二、阿Q的劣根性是赵太爷教育出来的吗?
  • 三、“都市里的村庄”
  • 四、农民文化与“有文化的农民”
  • 第九章 “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具体农民”与“抽象农民”的二重价值系统
  • 一、宗法农民社会价值取向的二重性
  • 二、“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
  • 三、“农民民主主义”与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价值论基础
  • 第十章 人性的萎缩与人情的膨胀——农民文化的伦理观探析
  • 一、人性与人情
  • 二、“贫农的性自由”与礼教的性禁锢
  • 三、“人情同心圆”与农民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
  • 四、“家族凝聚力”之谜
  • 五、“人情同心圆”的消解与亲缘组织的“现代化”
  • 第十一章 非理性种种——农民思维方式探析
  • 一、中国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吗?
  • 二、“理性的小农”与农民的非理性
  • 三、宗法农民非理性的各种类型
  • 第十二章 农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一、古典小农与古典文明
  • 二、“五月花精神”与“美国式道路”
  • 三、广义民主革命与农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 四、严重的教训
  • 五、世界“后现代化”时代的农民改造问题与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两种前途
  • 结束语 从田园诗到狂想曲
  • 附录 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土地关系: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
  • “租佃决定论”与“乡村和谐论”:从地域模式到一般解释
  • “地主”占地率与土地集中率
  • 地权不均与社会不公平的关系
  • “农业一阶级模型”:自由状态下的“小农”如何“分化”?
  • 现实中的地权分配变动趋势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宗法依附性社会

    秦老爹的成名之作,也确实精彩,知识点密集,整体说的是农民,农民社会结构,但实质是中国社会,只是作者用下乡时的经验和论述起点为 “关中模式” 社会调查,对象是当时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农业社会,现在全国的农业税都取消了,城市化人口 67%,公认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但是只有用宗法性社会进行思考,把土地换成 “企业”,就能清楚看出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作者从 “关中土改无地主” 开启,分析中国社会是依附权势的宗法社会,分析中俄和西欧农民的不同业态,关于 “自由” 这个词,东西方的不同定义,认识,值得精读,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批判精神和对农民思维模式的分析都入木三分,高声疾呼警惕 “普鲁士” 式的发展模式。

      3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识密度较高的农村农民学

      历史已经证明,正如孔、墨、老、庄的一系列概念可以在予以新的解释后为现代文化服务一样,自由、平等、博爱、人性、民主、纪律乃至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等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范畴,都可以予以封建主义的解释而后以扭曲的形态为封建主义服务。在宗法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集体无意识支配下的 “民主”、非理性的 “自由”、宗法式的 “平等”、披着 “人性” 外衣的中世纪人情、打着 “博爱” 旗号的温情脉脉的宗法面纱、人身依附基础上的 “纪律”,乃至井田制式的 “社会主义”、人人都像乌眼鸡似的 “阶级斗争”、焚书坑儒式的 “无产阶级专政” 等等。在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引入西方文化的一些行为模式,其结果很可能是:播下了民主,收获的却是群众性歇斯底里;播下了自由,收获的却是散漫;播下了平等,收获的却是平均主义。然而人们却将其称之为 “极端民主化”“自由主义”“绝对平等观” 等等,仿佛现在是民主、自由、平等太多了,只要加以束缚,使其既不 “极端” 又不 “绝对”,即可尽善尽美!而当人们播下 “产品经济”,却收获了自然经济,播下了 “计划调节”,却收获了超经济强制,播下了纪律,却收获了专制时,又往往惊呼社会主义的步子迈得 “太快”“管得太死”“集中过分”,仿佛只要向传统 “让步”“后退”“放宽”“松绑”,便可解决改革的任务。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在许多人格依附型社会中,“自由放任” 的结果只能使中央集权变为一盘散沙,统一国家变为领主林立,并不能使自然经济变为商品经济,只能 “放” 出无数山头、土围子与众多土皇帝,却 “放” 不出一个代表现代文化的企业家阶层!本书知识密度较高,要是通俗一点就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愧是成名作

        只能膜拜,很多观点学而时习之,慢慢消化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民营出版策划发行机构。从1996年策划出版发行梁晓声《95随想录》、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始至今,汉唐之道每年均有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产品问世,一直享有书业“常青树”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