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美利坚民族文化与文学初创进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内容简介

“盎格鲁-新教”是早期北美主导性的核心文化,后来的异域移民都或多或少地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而认同这个核心文化。然而,有关美国文化起源的争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迅速升温,多元文化论、内部殖民论、文化霸权主义等诸多理论都将批评矛头对准了盎格鲁-新教文化独创论。

此外,现代人在本质上对神学采取科学的理性态度,以及加尔文神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备受冷落等因素,往往会曲解新教与北美文化、文学之间事实的真相。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盎格鲁—新教的源与流
  • 第一节 16世纪北欧宗教改革的时代命题
  • 第二节 16—17世纪英格兰政治与“盎格鲁—新教”
  • 第三节 斯图亚特时期弥尔顿的“清教共和主义”
  • 第四节 17世纪北美大陆的神学谱系与修辞逻辑
  • 一、早期殖民地地理分布与心理积淀
  • 二、契约神学与新英格兰的修辞体系
  • 第二章 1620—1690:拓殖时代的表征化与典范化叙述
  • 第一节 1620—1690概述
  • 一、新英格兰维系方式的动态化
  • 二、文化生产的语境与“典范性自我”的定位
  • 三、文学基本主题的确立与反讽演绎
  • 第二节 科顿·马瑟的拓殖史诗
  • 第三节 爱德华·泰勒的表征化诗歌
  • 第四节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的自律性虚构
  • 第三章 1690—1750:大觉醒的虔诚与世俗化的理性二重奏
  • 第一节 1690—1750概述
  • 第二节 乔纳森·爱德华兹的宗教情感与超自然体验
  • 第三节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公共宗教与“新人样本”
  • 第四章 1750—1830:对“想象性共同体”的辩护性叙述
  • 第一节 1750—1830概述
  • 第二节 托马斯·杰斐逊的族裔叙事与自然神学观
  • 第三节 库柏的荒野伦理与边疆意识
  • 第五章 1830—1865:罗曼司的政治叙事
  • 第一节 1830—1865概述
  • 一、社会经验、政治哲学与神性的冲突
  • 二、浪漫的超验与奋兴的改革
  • 三、重生、再造与认同的文学
  • 第二节 自然、神性与自立:爱默生散文的命题
  • 第三节 律法、恩典与革命:历史语境中的《红字》叙事
  • 第四节 预言、启示与民主:麦尔维尔的邪恶之书《白鲸》
  • 参考文献
  • 著作
  • 论文
  • 网站
  • 英文译名对照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