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德国哲学家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2015年11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 梵罗拉美之倍科:大革新 序文
  • 与国务大臣男爵瑞特立芝书
  • 第一版序文
  • 第二版序文
  • 导言
  • 一 纯粹知识与经验的知识之区别
  • 二 吾人具有某种先天的知识,乃至常识亦绝未缺乏此类知识
  • 三 哲学须有一种规定先天的知识之可能性、原理及其范围之学问
  • 四 分析的判断与综合的判断之区别
  • 五 理性之一切理论的学问皆包含有先天的综合判断而以之为原理
  • 六 纯粹理性之概要问题
  • 七 名为“纯粹理性批判”之一种特殊学问之理念及区分
  • 一 先验原理论
  • 第一部 先验感性论
  • 导言
  • 第一节 空间
  • 第二节 时间
  • 第二部 先验逻辑
  • 导言 先验逻辑之理念
  •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 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 二 先验方法论
  • 导言
  • 第一章 纯粹理性之训练
  • 第一节 关于纯粹理性独断的使用之训练
  • 第二节 关于纯粹理性争辩的使用之训练
  • 第三节 纯粹理性关于假设之训练
  • 第四节 纯粹理性关于其证明之训练
  • 第二章 纯粹理性之法规
  • 第一节 吾人所有理性纯粹使用之终极目的
  • 第二节 视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决定根据之最高善理想
  • 第三节 意见、知识及信仰
  • 第三章 纯粹理性之建筑术
  • 第四章 纯粹理性之历史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能是一部西洋版的佛經

    康得認為時間和空間都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我們主觀上的、與生俱來的,一輩子也摘不掉的有色眼鏡。算術來自我們的時間眼鏡,我們要一個一個以 “相繼” 的關係數數;幾何來自我們的空間眼鏡,我們以 “相距” 的關係分別出這個和那個。如果沒有了時間和空間,我們就分不出這個和那個,也數不出 1,2,3。這套哲學其實很有神學上的解釋力。基督教神學常說在最後審判之後死人復活,與上帝同在。既然真實的世界 —— 康得稱之為物自體 —— 沒有時間和空間,那麼,無論有上百億人還是上千億人與上帝同在,一共也只有一個人。一個人加一個上帝,一共是兩個嗎?當然不是,一個人加一個上帝還是一個。但嚴謹一點的話,既不能說是一個 “人”,也不能說是一個 “上帝”,甚至不能說是一 “個”。這是人與上帝的合一狀態,只能稱為 “一”。也就是說,在時空關係裡呈現出來的百億、千億,在擺脫了時空關係之後,統統匯總為 “一”。這可以說是基督教神學版的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我們以為的客觀世界其實並不客觀,都是我們的心顯現給我們的各種印象而已。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同理,心有多小,世界就有多小。大家覺得須彌山很大,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大的樣子;大家覺得灰塵很小,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小的樣子。時間的長短同樣是心的顯現,既然時間和空間都是心的顯現,那麼須彌山當然可以被容納進一粒灰塵當中,一刹那當然也可以成為永恆。這些說法你可能都不陌生,像 “須彌納於芥子”,“刹那即永恆”,這並不是文學化的表達,而是有著一整套佛學理論的支撐。在這個浩浩湯湯的演變脈絡裡,又有各種無比具體的現實因素扭轉著佛學的走向,小到飯碗問題的 “心無義”,大到皇權問題的《大雲經》,以至於我們完全可以套用《金剛經》的經典句式:“說佛學,即非佛學,是名佛學。” 在佛學的疆域裡,很難找到一個不存在爭議的問題,即便像 “緣起性空” 這樣的基本出發點,像 “業力” 這樣的常識,像 “四法印” 這樣的 “欽定鐵律”,也在遭受著高手和庸手們的連番挑戰。最有力的挑戰者當然要算世道人心了,是它造就了禪宗、淨土和地藏系的流行,孵化出許許多多連佛陀本人都註定不敢相認的佛學理論。然後你會發現,阿能訶鼓的寓言就是全部佛學的縮影,並且,不僅僅是佛學的縮影。人從來都是在社會關係裡定義自己的,所以,煩惱永遠不會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而被湮沒,正如小船不會被上漲的潮水湮沒,而只會水漲船高一樣。群居動物的天性使人類永遠向著強者靠攏,無論強者是現實當中的領袖還是想像當中的神佛。於是,再脆弱的偶像也會被強悍的想像力披上堅固的鎧甲,即便這位偶像原本是一支鋒利得足以刺透任何鎧甲的長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十一年磨一剑,在 57 岁才完成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本书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去认识自然规律,到 “人为自然立法”,这一转变被誉为哲学上的 “哥白尼革命”。本书核心内容:一、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和目的,他到底想要掀起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二、三个关键词:感性、知性和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批判性地综合之前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认识论,为人类知识重确定基础。在康德看来,人类的知识是在理性的指导下,由知性用十二个基本范畴,去加工整理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感性直观形式进入认识的经验材料。康德由此系统考察了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认识能力,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运作模式,同时为它们各自划定界限。《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意义,举世公认,这本书同时还有一个公认的特点,就是特别难懂。它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几本 “天书” 之一。它为什么这么难懂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康德的思想颠覆性太强,甚至连德语这种语言都没有做好准备。那个时候,欧洲主要的学术语言是拉丁语和法语,德语还不够发达。康德需要用一种本身还不够学术的语言,写出一部最严谨、最深刻的学术著作,那种困难可想而知。康德不得不给很多传统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德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想着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怎么考虑读者的感受,结果这本书读起来极其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有些重要概念的使用前后也不完全一致。所以,读《纯粹理性批判》经常会有 “这个句子里的每个词我都懂,但是放在一起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的感觉。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甚至有人讽刺它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写成的,完全无法理解。我还听说,就算是今天,很多德国学生在读原版的《纯粹理性批判》时,还要参考英文译本,因为康德的德文实在是太难懂了,经过英译者的处理,意思反而清楚了很多。你可能想问:《纯粹理性批判》写得那么难懂,是不是我明白了它的大概意思,就不用再想着去啃康德的原著了呢?在我看来,任何解读都不能代替原著的魅力。阅读康德那些艰深晦涩的句子,其实也会让人心生感动。你可以想象一个诗人搜刮肚肠,努力想要找到一个最能贴切表达自己的词句。其实,康德在写《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艰辛。《纯粹理性批判》在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的同时,也树立了德语作为一门学术语言的尊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习历史的知识,构建理性的知识。

        《纯粹理性批判》是 Kant 哲学思想的巅峰之作,这本书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刻反思。书的内容真的是晦涩难懂,逻辑推理和一些非常抽象的术语会让人困惑,即使已经读了 2.5 遍,仍然很费神。然而,这位对现代哲学产生深远影响哲学家的著作还是值得一读的。这一次我要把三大批判看完。通读,不求甚解。这本书的两个重点,一个是 "现象与物自体",也就是人类的理性所指和事物本质。另一个是 "先天综合判断"。Kant 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经验,而是通过 "先天的框架" 对经验进行结构化处理。感谢本书译者蓝公武先生。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