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60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纪念碑式作品,为大屠杀研究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
内容简介
《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它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作者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
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地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作者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历史上奥斯维辛这样的恐怖时刻并不多见,但是现实中像“斯坦福实验”中那样的“微纳粹”时刻却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讯逼供、强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
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转换”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作恶?游行中打砸抢烧,文革中的学生打老师,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体”的遮蔽下中施暴?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恶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不是那个世界”
- 第一部 “不值得活着的生命”:遗传学治疗
- 前言
- 第1章 绝育与纳粹的生物医学愿景
- 第一步:政策与法庭
- 医学的纳粹化
- 作为一场治疗运动的纳粹政权
- 反治疗者的犹太医生
- 主动的优生学与被动的优生学
- 第2章 “安乐死”:直接医学屠杀
- 背景
- 希特勒的参与——第一次“仁慈致死”
- 屠杀儿童
- 对成年人的杀害
- “注射器应在医生手中”
- 新技术与屠杀犹太人:波兰和“最后解决”中的T4项目
- 第3章 对直接医学屠杀的抗拒
- 精神病学界的抗拒
- 人民的抗拒
- 来自教会的反对
- 第4章 “不规范的安乐死”:医生接管
- 第5章 参与者
- 在屠杀中心
- 普通的精神病医生们
- 医学领导人
- 生物浪漫主义:约翰·S
- 第6章 把“安乐死”带到集中营:14f13特殊处理行动
- 对14f13项目的一个内部观察:弗里德里希·曼奈克
- 逐步形成的种族灭绝心态
- 第二部 奥斯维辛:种族治疗
- 前言
- 第7章 奥斯维辛研究所
- 奥斯维辛作为集中营
- 作为苦役营的奥斯维辛
- 作为灭绝营的奥斯维辛
- 第8章 坡道上的筛选
- 受害者的经历
- 屠杀的顺序
- 党卫队医生:专业安排
- 第9章 集中营中的筛选
- 通常的集中营筛选
- 医疗区的筛选:屠杀的病情分类处理
- 第10章 屠杀的社会化
- 适应:从局外者到内部人
- 意识形态与“犹太人问题”
- 让这个系统运转
- 精神分裂情境:双重自我的角色转换
- 第11章 囚犯医生:选择的痛苦
- 困境
- 第12章 囚犯医生:努力治愈
- “一定程度上是同事”
- 党卫队医生和女囚犯医生
- 医学价值与医学上的“犹如”
- 保持做一个治疗者
- 第13章 囚犯医生:与纳粹医生的合作
- 四个医学合作者
- 第14章 注射器杀人:石炭酸注射
- 石炭酸注射与视为传染病传播者的犹太人
- 注射程序
- 医生作为石炭酸注射刽子手
- 医生代理人
- 第15章 试验冲动
- 第10区
- 卫生研究所:避难所与污点
- 试验的奥斯维辛
- 囚犯医生与研究
- “诺玛研究处”:贝特霍尔德·爱泼斯坦
- 第16章 “党卫队制服中的人”:恩斯特·B
- 第17章 奥斯维辛医生:约瑟夫·门格勒
- 作为科学家的门格勒
- 第18章 治疗—杀害之冲突:爱德华·维尔特
- 第三部 种族灭绝心理学
- 前言
- 第19章 双重自我的角色转换:浮士德式的交易
- 角色转换的种类
- 第20章 奥斯维辛自我:角色转换中的心理学主题
- 治疗—屠杀悖论
- 意识形态与集体精神
- 麻木与现实感丧失
- 无所不能与无能
- 作为屠杀者的医生:职业身份
- 纯粹的技术
- 意义的建构
- 角色转换:一种普遍危险
- 第21章 种族灭绝
- 历史上的“走向死亡之病”
- 极权疗治的愿景
- 对超越的追求
- 屠杀作为治疗
- 代理者
- 种族灭绝的技术
- 种族灭绝的官僚机构
- 种族灭绝自我
- 后记 作为见证
- 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北京汉唐之道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民营出版策划发行机构。从1996年策划出版发行梁晓声《95随想录》、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开始至今,汉唐之道每年均有颇具市场影响力的产品问世,一直享有书业“常青树”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