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入选“百种经典抗战图书”,是一部令国人流泪的书,所有的中国人都要看的书。

内容简介

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翻译成15种语言,轰动世界的“揭露真相”之书,增加张纯如母亲的序、张纯如生前丈夫撰写的尾声,以及回顾张纯如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这段历史本已被世界遗忘,甚至西方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华裔,美国著名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她的外祖父母侥幸逃过了这场屠杀。于是,她开始从家族历史回溯,向世界揭露这一惨绝人寰的屠杀真相,并因接触大量残酷事实而罹患抑郁症,于2004年开枪自杀。

在本书中,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最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中信版《南京大屠杀》忠实于原著,选择了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资深译者进行翻译,完全传达了原著的精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媒体与专家热评
  • 中文版序
  • 序言
  • 前言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通往南京之路
  • 第二章 六周暴行
  • 第三章 南京沦陷
  •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 第五章 南京安全区
  • 第二部分
  • 第六章 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
  • 第七章 日本占领下的南京
  • 第八章 审判日
  •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运
  • 第十章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
  • 结语
  • 尾声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3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权威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看!

    这本书的精彩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在南京上大学,参观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看过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但认真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它不像我预期的那样只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看完后我理解了为何它荣登《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排行版,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被翻译成 15 种语言,自出版以来轰动世界、长销不衰了。🌟它的精彩之处包括但不限于:️从日本人、中国人和欧美人士三个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原因、过程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分析日本军国主义文化背景,日本士兵和军官对生命漠视、行为完全脱离人类基本行为规范的深层原因(第一章简直太精彩,我看了两三遍);️世人不清楚的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和细节;️尾声部分张纯如的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澄清了很多关于张纯如的常见误解,看完后对最终张纯如为何精神崩溃和自杀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有很多让我震撼之处,比如:️历史学家后来统计,当时大约有 50 万平民和 9 万中国军人受困于南京,相比之下,进攻南京的士兵只有 5 万,然而当时的中国军民基本放弃抵抗(具体原因要去书里找答案);️在南京大屠杀之前,日军就组织各种游戏和练习泯灭日本士兵的人性,促使他们杀害并未攻击自己的人。日本军队向来对官兵施加独断专行和残酷虐待,加上日本社会的等级特性:在平时,日本士兵常被迫给军官洗内裤,或顺从的站着任由上级打自己耳光打得鲜血直流;️蒋介石派唐生智留下来智慧南京防御战,但当时问题军队百出(士兵们没有凝聚力和目标感、军队间无法有效联络、指挥官们缺乏相互信任等等),以至于蒋介石命令唐生智撤退渡江的那天晚上,场面无比悲惨滑稽(详情见第三章),被唐生智成为 "身经百战的 20 年经历的最黑暗的一天";️日本攻破南京城门之前,大约一半居民(约 50 万)逃离了南京,当时有些民众留了下来,他们失去中国政府保护,没有个人资源,饱受战火之苦,看不到未来出路,所以相信日本人会以礼相待,当日军带着坦克、大炮和卡车开进南京时,甚至零星有人跑出去欢迎侵略者,高声欢呼;️战后日本不仅逃避了战争赔偿责任,而且得到美国数十亿美元的援助。日本皇室成员不仅逃脱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查,而且继续过着悠闲的生活,受到举国尊崇。️战争结束后,南京大屠杀的大部分幸存者住在阴暗、肮脏的房子里,他们身体遭到严重伤害,没有得到日本的赔偿和道歉,过着赤贫的生活。而当时组建南京安全区的一些可以称为英雄的外国人,也被驱逐出中国,回到自己国家受到审讯和排挤,遭受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伤害,甚至有人自杀…… 这本《南京大屠杀》,在帮忙世界民众了解这段历史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作者张纯如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考查研究、不畏惧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恐吓威胁……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英雄。她勇敢向世人讲述南京人民在 1937 年冬天至 1938 年期间所遭受的种种劫难。尽管她 36 岁便英年早逝,但她的著作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了解历史的真相。

      2
      2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见书如置身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每当去南京,第一个念头就会浮现要不要再去一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本书能延续纪念馆参观后给人的省思。都可以锻炼身而为人的最基础:仁人君子之心。要读之前,可以的话带去外头大自然边走边品尝,记得带着超然的立场,以让自己顺顺体验一场波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南京大屠杀——绝不遗忘的历史

        我是因为 2009 年《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而开启了人生第二次主动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过程。我看了当时网络上能找到了所有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网上能找到的有价值的文章,同时也因此而开启了对抗战历史知识和常识的补充和修正。张纯如的故事也是在那个时期吸引了,可惜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在大陆发行。直到 2013 年首版后,我都在犹豫要不要看。但处于一些个人原因,我没有勇气在那个时候去读她的传记和她的这部著作,我想一定是某种原因,让她在这段历史中产生了无限的精神创伤,而最终让她患得狂躁症并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前几天《南京照相馆》的上映,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启《南京大屠杀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阅读。在一周后,我阅读完成了。期间做过 2 次噩梦,有过一次想要呕吐的时刻。本书的内容如同张纯如本人展现自己的成就一样,克制,理性。我想这与她用 3 年完成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分不开,之后她又修完了新闻学的学分,后来又拿下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写作硕士学位。并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得以完成《蚕丝》的研究工作。张纯如从未获得过任何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位,也不隶属于任何大学或研究机构,却能独立完成《蚕丝》的研究工作,足以成名她超常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幸得有这样一个出生在美国,父母均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父母,才得以让她从小就对这段历史耿耿于怀,并运用西方人熟悉的文字方式,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让此书以畅销书的形式,带着这段历史,打开了全世界知晓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大门。必须说,南京大屠杀是张纯如对抗日期间死去的 1900 万中国军民所做的一个缩影。从中日甲午战争到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又何止一个南京大屠杀?根据历史档案和权威研究整理的日军侵华期间(1894-1945 年)系统性屠杀事件的完整清单,包含死亡人数、时间及暴行细节,按时间顺序和地域分类呈现。所有数据均来自中日档案、国际法庭判决及地方志记载,部分因史料散佚标注 “不可考”,但核心事件均有铁证:一、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1894-1931)1. 旅顺大屠杀    * 时间:1894 年 11 月 21-24 日    * 死亡人数:约 20,000 人    * 暴行:日军攻占旅顺后屠杀全城,仅 36 名埋尸者幸存,尸体堆积至 “万忠墓”。2. 台湾云林大屠杀    * 时间:1896 年 6 月 20-23 日    * 死亡人数:约 30,000 人    * 暴行:日军镇压台湾抗日义军,焚毁民房 4,925 户,屠杀平民。3. 济南惨案(五三惨案)    * 时间:1928 年 5 月 3 日    * 死亡人数:约 5,000 人    * 暴行:日军阻挠北伐,在济南城内机枪扫射、刺刀虐杀平民,外交官蔡公时被割耳鼻后杀害。二、东北沦陷时期(1931-1937)1. 延吉海兰惨案    * 时间:1931 年 10 月 - 1933 年 2 月    * 死亡人数:1,700 余人    * 暴行:日军 94 次 “讨伐” 延吉县,屠杀朝鲜族与中国抗日群众。2. 平顶山惨案    * 时间:1932 年 9 月 16 日    * 死亡人数:3,000 人    * 暴行:报复抗日武装,全村 400 户绝户,含千名儿童,尸体焚毁。3. 老黑沟惨案    * 时间:1935 年 5 月 29 日    * 死亡人数:1,017 人    * 暴行:日军三路围剿吉林舒兰县,灭村后焚尸。三、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华东地区 1. 苏州大屠杀    * 时间:1937 年 11 月    * 死亡人数:6,774 人(另 2,500 名妇女被强征为慰安妇)。2. 镇江惨案    * 时间:1937 年 12 月 8-18 日    * 死亡人数:约 10,000 人    * 暴行:焚毁房屋 16,700 间,强奸妇女数千。3. 南京大屠杀    * 时间:1937 年 12 月 13 日 - 1938 年 2 月    * 死亡人数:超 300,000 人(远东法庭认定)    * 暴行:28 起集体屠杀(19 万人)、858 起零散屠杀(15 万人),2 万起强奸案。华北地区 1. 朔县屠城(九二八惨案)    * 时间:1937 年 9 月 28-30 日    * 死亡人数:3,800 人(占全城半数人口)。2. 潘家峪惨案    * 时间:1941 年 1 月 25 日    * 死亡人数:1,298 人    * 暴行:日军将村民驱至大院焚烧,仅 300 人幸存。华中与华南 1. 厂窖大屠杀    * 时间:1943 年 5 月 9-12 日    * 死亡人数:30,000 人    * 暴行:三日屠杀规模仅次于南京,含 5,000 名士兵、2,000 名被强奸妇女。2. 珠海三灶岛惨案    * 时间:1938 年 1 月 - 1945 年    * 死亡人数:10,000 人(含饿死劳工)    * 背景:日军修建机场,秘密杀害民工。其他重大事件 1. 731 部队活体实验    * 时间:1931-1945 年    * 死亡人数:至少 3,000 人(含冻伤、细菌实验受害者)。2. 五一大扫荡(冀中)    * 时间:1942 年 5 月 1 日    * 死亡人数:50,000 人(含被捕者)    * 目的:摧毁八路军根据地。书中提到发生在河北的三光政策,发生在这里的悲剧远远超过百万中国人。“1941 年日军发动了旨在消灭华北农村地区所有人的大规模恐怖主义运动,导致该地区人口从 4 400 万锐减到 2 500 万。至少有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即朱尔斯・阿彻(Jules Archer)认为,从该地区消失的 1 900 万人中大部分遭日军杀害,不过其他学者推测有几百万人逃到了安全地带。《中国的血腥世纪》(Chinas Bloody Century)一书的作者 RJ・拉梅尔(R. J. Rummel)指出,即使该地区消失的人口中仅有 5% 的人遭到日军屠杀,这一数字也接近 100 万” 假如你看了《南京照相馆》,其中有很多细节,都在本书中可以找到讲述。比如用尸体填埋沟壑,好让车辆通过;比如日军摔死婴儿的画面;比如,在江边屠杀的场景中,江水已经被染红,这绝非夸张!书中还有很多对幸存者的采访,也让我们可以从亲身经历者的视角去回顾某一天发生的暴行。在阅读期间,我做梦回到自己童年的街道,街道被死去的马屁占据,拥堵了路段,满地的野狗在啃食马屁尸体,它们红着眼,身体巨大如同一头头黑熊,猛的向我冲来。我醒来后觉得自己可笑,作者把自己浸泡在那段历史中几年的时间,更不要说那些幸存者,他们更是亲身经历了那段岁月,而我作为读者靠在充满空调的房间阅读这段历史,都产生了生理不适。不应该忘记的还有那些帮助过南京人民的安全区友人:以下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过中国的部分外国人名单:    1. 约翰・拉贝:德国商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与日军交涉,保护了约 25 万中国难民,在小粉桥 1 号的住宅和小花园里庇护了 600 多名难民,还写下《拉贝日记》记录日军暴行。    2. 明妮・魏特琳:美国传教士,中文名华群,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所长,保护了众多妇女儿童,多次挺身护卫她们免遭日军侮辱。    3. 乔治・费奇:美国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曾冒着危险将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胶片带出南京。    4. 罗伯特・威尔逊:美国外科医生,在金陵大学医院工作,是当时医院唯一的外科医生,主刀超 500 台手术,救治了无数伤员,还在 1946 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南京大屠杀出庭作证。    5. 约翰・马吉:美国牧师,用 16 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日军暴行,其拍摄的影像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铁证。    6. 刘易斯・史迈士:美国教授,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长,主持了南京大屠杀暴行调查,为法庭提供证据。    7. 查尔斯・里格斯:美国农学家,负责管理安全区粮食分配,救助了上万难民。    8. 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德国商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财务委员,拍摄了日军纵火等照片。    9. 贝德士:美国教授,金陵大学历史系主任,收集了 800 余页日军暴行证词。    10. 辛德贝格:丹麦人,江南水泥厂保护区负责人,联合他人保护了 2 万多难民。    11. 霍尔多・汉森:美国记者,《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是唯一留守南京的西方文字记者,其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之一。    12. 弗兰克・德丁:美国记者,其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首篇头版报道让世界震惊。张纯如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她希望施暴者(日本政府、日军和人民)能够反思自己,反思历史和战争;让全世界知晓这段历史,避免历史重演;同时更是让我们自己,中国人,勿忘历史,勿忘屈辱,自强不息,用不重蹈覆辙。向作者致敬,向死难者致敬,向革命先烈致敬!

          2
          4
        • 查看全部9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