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第一部系统研究明代文话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以全面梳理明代文话文献为基础,从话语体系、文本形态、表述策略、批评意义、文化语境等多方面,探讨明人文话的文本特性与理论品格;引入“近世性”研究视角,结合明代特有的学术风尚和社会氛围,重点考察文评、文法类著作的实用性、通俗化及商业化特征,弗以此呈现明代文章学及文学批评发展的近世趋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中国近世文学批评研究丛书
  • 绪论
  • 第一节 文献搜辑:文话的范围界定及总目调查
  • 第二节 价值重估:对文话三重形态的研究考量
  • 第三节 视角切换:明代文章学建构的多元思路
  • 第四节 途径探索:作为研究方法的“近世性”
  • 第一章 明文话的话语体系及其演变
  • 第一节 文章学话语的主体架构及其在明代的发展
  • 一 道、气、文:古文运动与文章学三元关系之原型建构
  • 二 “文”的视野:文道论与文气论在明代前中期的流衍
  • 三 “实诣之功”:中下层视角与话语体系在晚明的转变
  • 第二节 “文”之内律:体制、格式与技法
  • 一 “文本于经”与“渊源经史”:体制论与辨体观的演进
  • 二 “文章体则”与“举业体则”:古文与时文格式的形成
  • 三 “法在文中”与“以法为文”:法度观与技法论的扩张
  • 第三节 “文”之外律:世变、人品与文运
  • 一 “以时而降”与“能自为代”:文章学历史观的发展
  • 二 “文如其人”与“质之生文”: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论
  • 三 “文章九命”与“文章遇合”:士人出路及文章命运
  • 第二章 寻章摘句:明文话的文本生成与制作
  • 第一节 “采掇前人”:裁剪旧籍与明文话的文本生成
  • 一 文本的衍生:宋元文话在明代的传刻与改造
  • 二 选与评分离:总集的评语辑录与文话的生产
  • 三 碎片化处理:明文话对宋元单篇文论的吸收
  • 第二节 “摭拾百家”:汇辑新说与晚明文话之汇编
  • 一 晚明文话汇编的材源及其时代特征
  • 二 “诸家谈艺”与时文论说之汇选
  • 三 文话汇编的编纂体例与编排特色
  • 第三节 “荟萃成书”:明文话中的摘句法及其运用
  • 一 “取格法于圣籍”与摘句示法
  • 二 “名篇俊语”与制义话的摘句法
  • 三 “股法”研讨与股对句的摘录
  • 四 “分类摘题偶联”与摘句为式
  • 存理
  • 第三章 引譬连类:明文话的表述策略及其意义
  • 第一节 “条贯统绪”:追求整体性的文章学隐喻体
  • 一 以构室喻作文:从“间架”说看文章结构论
  • 二 以人体喻文体: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的统一
  • 第二节 “寻龙认脉”:文话写作中堪舆知识的隐现 ——兼论古代堪舆术与近世文学批评的发展
  • 一 堪舆术的知识化进程及其对文章学之浸入
  • 二 以“龙脉”喻“文脉”及对脉的另面解读
  • 三 “急脉缓受”的运用与古代文论的阴阳观
  • 四 堪舆固定术语的化用与诸文体的章法会通
  • 第四章 典范与正宗:文章批评视野下的明文话
  • 第一节 唐之淳《文断》与明初唐宋文统的形成
  • 一 唐之淳的理学文章观与《文断》的编纂
  • 二 “六先生”文评之标举与明初唐宋文统
  • 第二节 文统、程式与技法:明文话与苏文典范
  • 一 从“羽翼韩、欧”到“突过昌黎、欧阳”
  • 二 苏文“当熟”及其“举业法程”的示范性
  • 三 《论学须知》及其以苏文为范本的技法论
  • 晁错论
  • 第三节 时文文体地位的提升及其批评体系的开放
  • 一 文体学视角:《文通》论“国家之不能不经义”
  • 二 从中晚明的文话汇编看时文理论体系之开放
  • 三 “文章之法吏”:时文楷式与举业正宗之确立
  • 第五章 刊布与阅读: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明文话
  • 第一节 明文话与心学:中晚明文章学的“养心”论
  • 一 王阳明“圣学无妨于举业”论与“临场”说
  • 二 唐顺之“今有两人”命题及其影响的再检讨
  • 三 袁黄编撰八股文话对心学思想的吸收与宣扬
  • 第二节 明文话与出版业:文章学的社会文化功能与资源共享
  • 一 明初官刻背景下的文话编刊及其“以示后学”的特征
  • 二 不同阶层文人的共同参与:晚明商业出版与文话刊刻
  • 三 文章学资源的推广与共享:明文话的“副文本”分析
  • 第三节 明文话与教育:明代的文章学读本与文章教学
  • 一 文章学读本的价值:从师生授受到“代师友提命”
  • 二 从国子监课本《文字谈苑》看中晚明的文章教习
  • 明代文话总目
  • 凡例
  • 主要参考文献
  • 古人论著
  • 近人著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