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及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

内容简介

知名学者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重磅力作,经济版《曾国藩传》。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在步步升级、脱胎换骨的持续奋斗过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经济生活?他怎样筹集学费、赶考路费和进京做官的经费?他做京官期间为什么会欠下巨债?开销都花在了哪里?他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何在?他做了怎样的制度设计?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他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的人情世故?他立志学做圣人,为什么却又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

本书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和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从经济角度描摹出曾国藩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最终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从一个天资平庸的普通人成长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完成人生逆袭。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 自序二
  • 第一编 京官时期
  • 第一章 长途拜客“打秋风”:曾国藩筹集“进京资本”
  • 第一节 从普通百姓到官宦之家
  • 第二节 为入京而“集资”
  • 第二章 京官曾国藩的衣食住行
  • 第一节 京官生活的开始
  • 第二节 翰林曾国藩的工资条
  • 第三节 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 第四节 京官弥补亏空的渠道
  • 第五节 理学磨砺与曾国藩“保持清节”的关系
  • 第三章 四川所获的“巨额灰色收入”和京官后期生活
  • 第一节 从曾国藩看清代乡试主考的收入与支出
  • 第二节 回不起家的“副部长”
  • 第三节 欠下巨债,告别京师
  • 第四章 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
  • 第一节 京官之穷是大清帝国的常识
  • 第二节 那桐:京官中的巨富
  • 第三节 刘光第:刻骨的清贫
  • 第四节 李慈铭:穷并奢侈着
  • 第五章 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
  • 第一节 乡绅家庭的社交簿
  • 第二节 老秀才曾麟书左右湘乡政局
  • 第三节 曾国潢的发财之道
  • 第四节 曾国藩对曾国潢的约束
  • 第二编 湘军时期
  • 第六章 “不要钱”的“大帅”
  • 第一节 晚清军营的腐败
  • 第二节 曾国藩的厚饷政策
  • 第三节 曾国藩湘军时期的经济生活
  • 第七章 曾国荃的贪婪和收获
  • 第一节 从眼里揉不得沙子到闭一只眼
  • 第二节 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
  • 第三节 曾国荃在天京到底收获了多少
  • 第四节 诸将皆富,大帅独贫
  • 第三编 总督时期
  • 第八章 清代督抚的收支结构
  • 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权力和职掌
  • 第二节 总督的合法收入与支出
  • 第三节 陋规的性质和边界
  • 第九章 整顿官风与裁撤陋规
  • 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新作风
  • 第二节 管理身边工作人员
  • 第三节 赋税改革与裁撤陋规
  • 第四节 清除劣员,整顿官风
  • 第十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 第一节 总督的生活水平和对家人的约束
  • 第二节 清与浊:总督生活的具体支出
  • 第三节 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 第十一章 晚清督抚群体的经济生活概况
  • 第一节 晚清督抚的三种类型
  • 第二节 李鸿章的财富
  • 第三节 左宗棠的经济生活
  • 第十二章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湘乡曾氏的最终规模
  • 第一节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经济实力
  • 第二节 曾国藩对两位弟弟的约束和劝诫
  • 第三节 曾氏十堂
  • 第四节 曾国藩的晚年生活及身后事
  • 结论
  • 第一节 清代京官收支的畸形结构
  • 第二节 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
  • 第三节 廉政建设的几块基石
  • 第四节 曾国藩为什么不做海瑞
  • 第五节 湘乡曾氏家族的代表性
  • 附录一 戴逸推荐(原版序一)
  • 附录二 葛剑雄推荐(原版序二)
  • 附录三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7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

    曾国藩却不想以这样的清官形象被载入历史。曾国藩的性格特点是稳健厚重,他深受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他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滋养。他刻苦自砺,全力内圣,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因此,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本书,深刻体会到当个好官所谓的灵活清官如曾国藩这样真的不容易啊,文化传统土壤体制制度影响个人修为追求等等,鉴古知今,文化为软,政策为硬,个人修为为中心,徒有硬和难以深入人心只获得口头认同的教育,也是难以久久为功,足为后世借鉴警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曾国藩的另一个侧面

        非常荣幸在得到的 "423 破万卷节" 期间,在知识城邦的专题下,领读《曾国藩的经济课》。共用了 8 天的时间领读,结束之后,怎么着也得为本书整理一个推荐语。曾国藩我想不用多介绍了,被推崇为 "千古第一完人"。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本书的封面上,用 "最后一个圣人" 来形容曾国藩,评价不可谓不高。而熟悉曾国藩的朋友,应当也熟悉张宏杰老师,他的《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书,深受读者喜爱。提到曾国藩,我们总能想到他的事功、智慧等,但把曾国藩和 "经济课" 放在一起,意欲何为?作者张宏杰老师,从曾国藩的 "财务状况" 出发,按照时间顺序,通过曾国藩为官的三大时期 —— 京官时期、湘军时期、总督时期,让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在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不同时期对金钱态度的转变,以及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作者不仅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曾国藩其人,更是以此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晚清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面貌,剖析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我们认识到,晚清的制度有着怎样的弊端,是如何影响着官场的运作、百姓的生活等。例如,我们发现,无论曾国藩担任京官时期还是担任疆臣时期,如果只看 "法定收入",都是远远不够日常支出的。京官和疆臣的区别在于,京官除了个别的部门和肥缺,大部分官员都比较清贫,而疆臣等其他地方官,则可以通过 "陋规" 和 "节礼" 等获得 "丰厚的" 额外收入。所以,清代官员的收支结构是严重畸形的,其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在于晚清的财政制度和社会实际的严重脱节。为了保障日常的支出,以及政务的正常运行,"陋规" 慢慢发展并演变成为一种 "非正式财政制度"。因此,除非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地进行变革,不然无法根治清代吏治的诸多问题。而曾国藩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担任总督之后,就着手裁撤陋规、整顿官风,一心想要实现清王朝的中兴。实际上,同治年间清王朝也的确有中兴的迹象,然而,因为彼时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实在 "很不咋地",特别是曾国藩升任直隶总督,和慈禧面谈数次之后,更是彻底失望。等到曾国藩历经天津教案之后,再次回任两江总督,这种失望情绪彻底扩散成了绝望。即使如此,曾国藩依旧在失望中,为大清王朝鞠躬尽瘁,例如着手整治吏治、督办洋务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奈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就像一面即将倾倒的墙,曾国藩的缝缝补补也无济于事。曾国藩就在这种矛盾之中前行。一方面,他对当前的吏治问题和统治者感到绝望,另一方面,又为了延缓清王朝的覆灭而鞠躬尽瘁;一方面,他坚守 "学做圣人" 的本心,行清官之实,拒绝名利,另一方面,又能着手实事,适当对 "陋规" 妥协。本书起于张宏杰老师的一篇论文,所以书中处处可见翔实史料,既有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又有史学作品的严肃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视角新颖,内涵丰富。如果大家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曾国藩的为人处事,和晚清的那个时代,一是可以读一下《曾文正公全集》,或其他曾国藩的文章,二是可以读一下张宏杰老师另外两本写曾国藩的书 ——《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最后附上后人评价曾国藩的一副对联,供诸君观仰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转发
          1
        • 查看全部32条书评

        出版方

        磨铁图书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之一。磨铁图书是业内知名作者公认的最佳出版合作平台,目前公司已经签约王蒙、周国平、余秋雨、于丹、蒙曼、冯唐、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张德芬、今何在、阿桂、刘同、马东团队、白茶、郭斯特、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张悦然天下霸唱、雷米、Priest等众多业内知名作家。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畅销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