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带你一口气看完中华文明4000多年全貌的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4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演变史。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史前文化,一路走过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到唐宋元明清,也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走到大一统的清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人们是如何突破语言、宗教、习俗的隔阂,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最终塑造了中国的呢?

“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是指哪里?又有何不同?为什么多个朝代的和亲献贡策略会时不时地失效呢,游牧民族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匈奴龙庭不停迁移?鲜卑人创立的北魏为何执意迁都洛阳?安禄山造反是草原各势力博弈的结果?金朝皇帝还会被大臣打板子,谁才是谁的主子?华夏的“任督二脉”是大运河打通的吗?

本书从多个角度观察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尤其强调了两种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如何不断演进,最后融合成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这是一部宏大的中华历史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来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民族和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献词
  • 序 中华文明的视角
  • 第一章 双峰对峙——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
  •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 商周天下:中国与四方
  • 迷雾中的北境
  • 白登山前后:两个世界的战与和
  • 从马邑之谋到燕然勒石
  • 第二章 胡汉难分——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
  • 谁来兴复汉室
  • 走向洛阳城
  • 飞旋在亚洲舞台
  • 大唐变成小唐
  • 第三章 北驰南渡——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
  • 契丹人的“新农村建设”
  • 女真人南柯一梦
  • 转进江南:水运即国运
  • 第四章 万里一统——元朝统一政权模式
  • 成吉思汗:重塑草原的游牧人
  • 大元王朝的三大支柱
  • 朱棣:披着大明外衣的“蒙古人”
  • 第五章 天下一家——清朝统一政权模式
  • 朝贡、援朝与白银资本冲击
  • 皇太极:“我是谁?”
  • 草原的最后挽歌
  • 天下的清朝
  • 后记 春草秋禾织天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9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要有文明优越性的自信

    自 1840 年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蹂躏之后,知识精英们对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逐渐丧失了自信。在工业文明的技术优势面前,他们甚至开始对游牧民族卑躬屈膝。本书也秉承了类似的观点,虽然聚焦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但却强调了草原文明的文明程度并不逊色于传统中原文明,只是他们没有文字流传作为记载,有内藤湖南的影子。我认为,作者忽略了粮食和人口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首先应该承认农耕民族就是比游牧民族先进,因为农耕社会在食物生产效率上比游牧民族高,有利于人口的繁殖,这是不争的事实。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我小时候宣传《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了救护生产队的羊羔而冻伤的故事。当时我们小孩子很天真羡慕的问大人,牧民是不是每天都能吃肉呀?如同现在的孩子觉得农村多好,每天可以吃到自己养的新鲜鸡蛋,家禽和猪肉,因为自己养的嘛。实际上,畜牧业的产出转化率相较于农耕种粮食的效率较低。牧民们舍不得食用牲畜所生产的肉蛋奶等产品,往往需要用它们去换取粮食。这让我想起了与青岛崂山渔民的交谈,他们回忆起儿时的艰辛,需要背负着鱼干前往内地换取粮食。在棉花尚未广泛种植的时代,御寒也是一大难题,因此关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相对较高。人们在生存压力之下,被迫成为强盗以抢劫为生。此外,本书关于商朝青铜鼎铸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文化的论述,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当时,青铜器并不仅仅是文化输出的象征,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体现。青铜器的问世,代表着当时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冶炼技术 (需要高达千度以上的高温), 从而锻造出了锋利的武器和坚固的铠甲。然而,大型冶炼过程对于原料和燃料的需求极为庞大,这只有在农耕定居的社会中才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为这种社会拥有充足的人力来采集丰富的燃料和原料,而游牧部族则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青铜鼎的铸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资源和人力的优势所形成的综合实力展示。在农耕社会中,粮食的储藏成为了一种可能。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放牧模式并不具备定居的条件,有时甚至不得不淘汰老弱病残,导致经验无法传承和积累。只有当农耕社会形成定居并发展出城市时,足够的人口才能支持阶级分化的出现。随着阶级分化的发展,教育和文化得以兴起,进而催生了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得以积累。正是这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最终促成了高度文明的发展。在此,我们暂且不谈西方所谓的伪史论,而是根据现有的西方正史来看,地中海文明的罗马帝国正是在适宜发展农业的亚丁宁半岛崛起,从而积累发展出城市和文明。世界现存的三大文明源流 —— 地中海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皆是建立在农耕社会这一基础之上的。中原王朝长期以来对草原民族的侵扰,一直难以找到与对方决战的机会。深入大漠后,后勤补给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清朝时期,才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宗教的力量。乾隆皇帝曾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建立喇嘛庙这样的宗教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游牧民族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草原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贡献,是新鲜血液,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游牧民族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强悍的个体实力,一旦接触到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 (如马镫、铁器刀剑、火药、攻城机械等), 便如同虎狼添翼,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鲜卑、隋唐、蒙古还是满清,这些北方的新鲜血液都在中原技术的滋养下,得以崛起,颠覆旧有秩序,横扫天下,但应该充分认识到是野蛮摧毁文明,每个王朝的覆灭(宋,明和清)都伴随大量文化和文物的毁灭,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彪悍的开国氏族都难以逃脱三代衰落的命运。当一个朝代走过了 140 年,战斗力退化,但会发展灿烂的文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再苟延残喘 100 年,基本上就意味着改朝换代的时刻即将到来。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创新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本书较为客观地描述了中华文明如何从 4000 多年前星星点点的史前文化据点开端,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逐渐扩大到元明清时代的规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同生产环境里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接触、互动、交流,共同谱写了文明融合的篇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明的旋涡

        草与禾,对应着以放牧为生和以农耕为业的两个不同的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这本书就讲述了这两个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碰撞、互动、融合。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能将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串连在一起,并且从文明融合的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演变理由。历数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文明相互碰撞的时代,从最开始大秦帝国直逼匈奴漠北,汉代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到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逐渐尝试入主中原。草原文明在与中原文明碰撞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相互的融合:作为一个朝代,如果同时包含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那就需要一个非常合适的政治制度来维持他的稳定。北魏孝文帝做出了尝试,迁都洛阳,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也给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带来了生机。后来一统天下的隋唐,他们骨子里面的血液俨然已经有了草原的基因,被称为天可汗、天下共主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就与拓跋鲜卑具有深厚的联系。之后辽金与宋朝的碰撞也大大促进了文明的融合。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文明融合的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创建了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豪华盛况,中国的疆域也达到历史最大。女真的清朝其实已经建立了很完善的制度,奈何遇到了全球化的浪潮,最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之前看狼图腾,就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有过比较和评论,说游牧文明中带着狼性,农耕文明中带着羊性。每次华夏被入侵,就是游牧文明重新给农耕文明带来了活力,促进中原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游牧文明的狼性逐渐被羊性所取代时,就会有一股新的游牧文明诞生,由此循环往复。这个说明,我是不太苟同的。本书就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具备不同的特点,游牧文明并不能产生他们所需的全部物资,他们需要不断转移居住地,掳掠其他文明的资源才能够生存,而游牧民族的首领也必须通过不断获得物资才能得到部落成员的认可,才能维持他们的地位。农耕文明则稳定的多,他们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不同阶级之间。所以两个文明并没有优劣之说,他们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6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