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要有文明优越性的自信
自 1840 年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蹂躏之后,知识精英们对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逐渐丧失了自信。在工业文明的技术优势面前,他们甚至开始对游牧民族卑躬屈膝。本书也秉承了类似的观点,虽然聚焦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但却强调了草原文明的文明程度并不逊色于传统中原文明,只是他们没有文字流传作为记载,有内藤湖南的影子。我认为,作者忽略了粮食和人口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首先应该承认农耕民族就是比游牧民族先进,因为农耕社会在食物生产效率上比游牧民族高,有利于人口的繁殖,这是不争的事实。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我小时候宣传《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了救护生产队的羊羔而冻伤的故事。当时我们小孩子很天真羡慕的问大人,牧民是不是每天都能吃肉呀?如同现在的孩子觉得农村多好,每天可以吃到自己养的新鲜鸡蛋,家禽和猪肉,因为自己养的嘛。实际上,畜牧业的产出转化率相较于农耕种粮食的效率较低。牧民们舍不得食用牲畜所生产的肉蛋奶等产品,往往需要用它们去换取粮食。这让我想起了与青岛崂山渔民的交谈,他们回忆起儿时的艰辛,需要背负着鱼干前往内地换取粮食。在棉花尚未广泛种植的时代,御寒也是一大难题,因此关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相对较高。人们在生存压力之下,被迫成为强盗以抢劫为生。此外,本书关于商朝青铜鼎铸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文化的论述,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当时,青铜器并不仅仅是文化输出的象征,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体现。青铜器的问世,代表着当时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冶炼技术 (需要高达千度以上的高温), 从而锻造出了锋利的武器和坚固的铠甲。然而,大型冶炼过程对于原料和燃料的需求极为庞大,这只有在农耕定居的社会中才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为这种社会拥有充足的人力来采集丰富的燃料和原料,而游牧部族则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青铜鼎的铸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资源和人力的优势所形成的综合实力展示。在农耕社会中,粮食的储藏成为了一种可能。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放牧模式并不具备定居的条件,有时甚至不得不淘汰老弱病残,导致经验无法传承和积累。只有当农耕社会形成定居并发展出城市时,足够的人口才能支持阶级分化的出现。随着阶级分化的发展,教育和文化得以兴起,进而催生了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得以积累。正是这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最终促成了高度文明的发展。在此,我们暂且不谈西方所谓的伪史论,而是根据现有的西方正史来看,地中海文明的罗马帝国正是在适宜发展农业的亚丁宁半岛崛起,从而积累发展出城市和文明。世界现存的三大文明源流 —— 地中海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皆是建立在农耕社会这一基础之上的。中原王朝长期以来对草原民族的侵扰,一直难以找到与对方决战的机会。深入大漠后,后勤补给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清朝时期,才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宗教的力量。乾隆皇帝曾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建立喇嘛庙这样的宗教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游牧民族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草原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贡献,是新鲜血液,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游牧民族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强悍的个体实力,一旦接触到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 (如马镫、铁器刀剑、火药、攻城机械等), 便如同虎狼添翼,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无论是鲜卑、隋唐、蒙古还是满清,这些北方的新鲜血液都在中原技术的滋养下,得以崛起,颠覆旧有秩序,横扫天下,但应该充分认识到是野蛮摧毁文明,每个王朝的覆灭(宋,明和清)都伴随大量文化和文物的毁灭,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彪悍的开国氏族都难以逃脱三代衰落的命运。当一个朝代走过了 140 年,战斗力退化,但会发展灿烂的文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再苟延残喘 100 年,基本上就意味着改朝换代的时刻即将到来。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创新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文明的旋涡草与禾,对应着以放牧为生和以农耕为业的两个不同的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这本书就讲述了这两个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的碰撞、互动、融合。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能将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串连在一起,并且从文明融合的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演变理由。历数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文明相互碰撞的时代,从最开始大秦帝国直逼匈奴漠北,汉代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到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逐渐尝试入主中原。草原文明在与中原文明碰撞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相互的融合:作为一个朝代,如果同时包含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那就需要一个非常合适的政治制度来维持他的稳定。北魏孝文帝做出了尝试,迁都洛阳,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也给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带来了生机。后来一统天下的隋唐,他们骨子里面的血液俨然已经有了草原的基因,被称为天可汗、天下共主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就与拓跋鲜卑具有深厚的联系。之后辽金与宋朝的碰撞也大大促进了文明的融合。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文明融合的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创建了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豪华盛况,中国的疆域也达到历史最大。女真的清朝其实已经建立了很完善的制度,奈何遇到了全球化的浪潮,最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之前看狼图腾,就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有过比较和评论,说游牧文明中带着狼性,农耕文明中带着羊性。每次华夏被入侵,就是游牧文明重新给农耕文明带来了活力,促进中原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游牧文明的狼性逐渐被羊性所取代时,就会有一股新的游牧文明诞生,由此循环往复。这个说明,我是不太苟同的。本书就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具备不同的特点,游牧文明并不能产生他们所需的全部物资,他们需要不断转移居住地,掳掠其他文明的资源才能够生存,而游牧民族的首领也必须通过不断获得物资才能得到部落成员的认可,才能维持他们的地位。农耕文明则稳定的多,他们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不同阶级之间。所以两个文明并没有优劣之说,他们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了《草与禾》,对于我们 “中华民族 " 这个抽象的族群概念终于有了具象的历史内含和时空感觉。中华大地几千年朝代更迭,作者从协同演进的视角,描述了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不断相互冲击,抗衡,吸纳融合,争雄逐鹿。不同文化族群的兼容治理。军事、商贸、生产力的制肘与调配。有激进野蛮,有开明智慧。文明的演进之路跌宕起伏,精彩残酷。游牧文化,森林渔猎文化,农耕文化之间,有竞争,有协作,有敌对有共和。在亚太东方这片草与禾的大地上,有自身地缘政治文化纷争,也有面对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攻守。最终融合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书一气呵成,脉络清晰,视野宏阔。让人开脑洞,扩眼界,伸展三观维度,对一个中国人的家国天下情怀触发新的感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草是草禾是禾,到草中有禾禾中有草,春草秋禾织就中华民族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草通常象征着平凡、坚韧和生命力。草的生命力顽强,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长,因此常被用来比喻普通百姓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生存的精神。禾则象征着丰收、富饶和文明。禾本科植物是人类重要的粮食来源,禾常常与农业文明、丰收和富饶联系在一起。禾也象征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草与禾的交织象征着不同文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融合与和谐。这种交织反映了社会理想中的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理念。正如本书中所述,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草与禾不断交织、融合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草与禾的交织也象征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草的坚韧和禾的富饶相结合,意味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创造繁荣的社会。草与禾的交织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融合,通过长期的互动与交流,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统一的历程五胡入华前,华夏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双方是分离的。华夏民族无法占据草原,草原民族也只会掠夺农耕民族。无法占据对方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因此此时双方是不同独立主体的互动关系。匈奴分裂,草原上各民族并起。五胡入华夏,草原民族与华夏民族第一次,开始成为一个共同体。但依然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一体双元格局。此时,两个力量都需要面对一个问题,怎么统治这个共同体。无论是共同统治,还是草原民族统治华夏民族,或是华夏民族统治草原民族。总之,不在是独立的双方,需要寻找共存之法。以北魏为代表的草原政权,是希望两种力量彼此融合为一的。但历史不会如此简单的发展。各朝都先后主动或被迫汉化,但这却带来的是本民族以及其他胡族的疏离。双方依然存在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区别,要么草原要么华夏的零和博弈,依然是此时这个共同体内部的现状。融合虽然在发生,但区别依然巨大。只能依靠时间的力量。直至隋唐出现,这个统治阶层既具有胡族血统和法统,又具有华夏精神文化。既具有草原民族的强大武力,又能够获得华夏民族的巨大财力与政治统驭力。数百年的融合,终于结出了硕果。华夏与草原,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共同血缘的华夏民族中的唯一力量。历代的混合政权,消除零和博弈,培育共同意识,取得成功。但在各草原民族与华夏融合后。草原腹地突厥取代了他们,成为另一个纯粹的草原民族,同融合后全新的华夏民族对抗。但这不能说融合是失败的。因为,在经历几十年的斗争后,在气候变化的帮助下,唐朝取得对突厥斗争的胜利,双方再次成为一个共同体。“华夏主体财富草原主体军力” 政权模式稳定下来。虽然日后安史之乱爆发,导致唐朝退回到单一农耕民族的模式。草原与农耕民族的独立再次出现,这一政权模式未能长期存在。但其依然证明了融合模式的文化基因,已经成为新华夏民族的巨大统驭力量。原因就在于,隋唐政权是草原军队华夏财政文化融合下的产物,他们懂华夏也懂草原,突厥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陌生的存在。这就是数百年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华夏与草原,可以再一次对立,但不会彼此互不理解。彼此可以理解,可以征服驾驭,可以再次融合为一体。数百年发展而来的融合模式,此时对华夏民族而言,是行之有效的巨大政治力量。发展至北宋和契丹,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对垒单一华夏政权,这是那个时代的新格局。华夏政权再次成为单一农耕政权,而草原政权却成为涵盖游牧,渔猎,农耕的混合政权。无论是契丹还是金朝,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草原民族政权,而成为了新型的混合政权。此时,“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呼啸而来,以其巨大的优势冲破了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的界线,它不仅让单一华夏政权模式难以招架,而且从文明融合的角度看,它比隋唐时期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更具有冲击力,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的结合也更为紧密和高效。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在给华夏政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改造自身体制以适应复杂新局面的挑战。” 此时的草与禾,再也没有相互独立对立问题。而演化为混合政权与单一政权对立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谁的混合政权更加有组织力,持久力问题。从单一到混合的元朝,实现了几百年来,包含草原,渔猎,农耕各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建立,证明着混合模式的有效性。元朝改进了混合模式,建立了三大支柱:草原军事力量、华夏生产力量和西域商业力量。三者紧密对接,相互支撑,缺一不可。草原军事力量给华夏提供安全和秩序,保障西域商人的运输和买卖活动;华夏生产力量给草原和西域商人提供大量的物产,最重要的是给草原军民提供粮食;西域商业力量将华夏物产转化为财富,支持草原的消费,也给华夏生产提供需求动力。但这三者的有效运转需要交通运输的顺畅高效,而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难以达到,只能依靠漕运和海运来进行有限运输。在正常情况下三者之间可以达成平衡,可一旦其中一环出现问题。这个平衡会立刻崩溃,并且导致其他两环也出现问题。这是一个脆弱三角混合政权模式,三体结构的元朝只是表面看上去军力强大且富甲天下,但骨子里自始至终都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政局动荡的考验。但元朝建立的大一统混合政权,成为了此后明清两代始终追求的政权范式。不能单纯追求建立单一民族政权,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产生着影响。明初,朱元璋朱棣以继承元的大一统为己任,对已经退回到草原的蒙古依然进行打击。但在实力差距未到达巨大的情况下,双方再一次陷入到对立斗争中。直至清朝中期,“清朝的天下,超越了族群之间的隔阂,跨越了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个政权比起此前的那些混合政权,甚至比起曾经出现的元朝大一统政权来说,文明融合的程度更深。” 解决了元朝各部分整合而不内化,联系单一不紧密的问题。历经数千年发展,终于实现了真正的草原农耕共同体,双方在整个国家内部各安其位,各尽其责。草和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在千年竞争中,互相改变互相成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新视角下的中国历史演变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推荐理由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让读者能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历史,以前读历史读物,都是以内因发展为主线,缺少更高更大的视野,单独的去理解古代中国,作者从大欧亚板块为主体,中国为一个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改变着历史的走向,我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文化当中,忽视了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对中原文明的深刻影响,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的。影响各个朝代走向灭亡的朝代基本上都与游牧民族有关,特别是汉唐元明宋,说到这几个朝代不得不说汉唐时期,中国的鼎盛时期,都深受草原文明的困扰,面对极不稳定的外患势力,汉朝选择的是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唐朝就不同了,设立节度使,最终引发了安禄山叛乱,唐朝为剿灭叛乱和外患势力合作,包括刘邦成家也是依靠了外患势力,说明了在欧亚大陆上,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是不可能取代的,帝国的战争一直存在,双方对待彼此的态度是不变的。随着三星堆考古的不断发掘,以及未来秦始皇陵、武则天陵的发掘,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的关系会不会交错复杂,我们对于中原文明的认识不会又被刷新。深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中原文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草原文明的影响,这两种文明的相互交织缠绕,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拥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草的世界” 与 “禾的世界” 是指哪里?又有何不同?为什么多个朝代的和亲献贡策略会时不时地失效呢,游牧民族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匈奴龙庭不停迁移?鲜卑人创立的北魏为何执意迁都洛阳?安禄山造反是草原各势力博弈的结果?金朝皇帝还会被大臣打板子,谁才是谁的主子?华夏的 “任督二脉” 是大运河打通的吗?本书从多个角度观察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尤其强调了两种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如何不断演进,最后融合成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这是一部宏大的中华历史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来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民族和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