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费正清说:《追寻现代中国》是不世出的著作,下一代里难有出其右者。

内容简介

一个“现代”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 第一版序
  • 第二版序
  • 第一版致谢
  • 第二版致谢
  • 第一部 征服与巩固
  • 第一章 晚明
  • 明朝的光辉
  • 城镇与农村
  • 堕落与苦境
  • 明朝的覆亡
  • 第二章 清朝的绥服
  • 清朝的崛起
  • 征服明朝
  • 顺应华夏
  • 阶级与对抗
  • 第三章 康熙政权的巩固
  • 三藩之乱:1673—1618年
  • 台湾与海上中国
  • 劝服儒士
  • 廓清边疆
  • 一份混杂的遗产
  • 第四章 雍正的权威
  • 经济结构
  • 税收问题
  • 中央与权力网络
  • 道德权威
  •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与乾隆政权
  • 如日中天
  • 18世纪的儒学
  • 红楼梦
  • 乾隆晚年
  • 第六章 中国与18世纪的世界
  • 管理异族
  • 外人与中国法律[1]
  • 鸦片
  • 西方世界的中国观
  • 第二部 分裂与改革
  • 第七章 与西方世界的初次冲突
  • 中国士人的回应
  • 中国的政治对策
  • 英国的武力反击
  • 新条约制度
  • 第八章 内部危机
  • 南北的社会动荡
  • 太平天国
  • 外国的压力
  • 捻军起义
  • 回民起义
  • 第九章 改革的中兴之治
  • 儒士的改革
  • 确定外交政策
  • 传教士的势力存在
  • 海外华人
  • 第十章 晚清的新动乱
  • 自强运动与甲午战争
  • 1898年的维新运动
  • 民族主义的三个面貌
  • 新兴的力量
  • 第十一章 清朝的倾覆
  • 清廷的立宪
  • 新路、新军
  • 民族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
  • 清朝的灭亡
  • 第三部 国家与社会的展望
  • 第十二章 共和国的肇建
  • 民主试验
  • 袁世凯的统治
  • 中国军阀与法国华人
  • 第十三章 “便成了路”
  •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警告之声
  • 马克思主义的萌芽
  • 五四运动的诸面向
  •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第十四章 国共合作的破裂
  • 初步共识
  • 发动北伐
  • 上海之春
  • 武汉炎夏,广州寒冬
  • 第十五章 国民党当权
  • 国民党政府
  • 文化与意识形态
  • 中国与美国
  • 中国与日本
  • 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 中国的贫民
  • 毛泽东与农村苏维埃
  • 长征
  • 西安的危机
  • 第四部 战争与革命
  •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华东的沦陷
  • 中国的分裂
  • 重庆与延安(1938—1941年)
  • 扩大战争时期的重庆和延安
  • 战争的结束
  • 第十八章 国民党的崩解
  • 日本投降与马歇尔使华
  • 土地改革与东北根据地
  • 通货膨胀与溃败
  • 国民党的军事挫败
  • 延伸阅读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封建社会的余晖

    史景迁说,中国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驰神往,且足堪我们借鉴。但是中国长期封闭,中西之间仍因语言、习惯与态度的隔阂而产生嫌隙龃龉。所以史景迁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呈现真实历史,来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本书从 1600 年晚明的风雨飘摇说起,描写清史和民国史。史景迁不仅文采优美,并且在关键事件和重要规律上分析透彻,细品一遍好像读了好几遍。不得不说,书里呈现历史的细节确实精彩。写明末清初的战争史,毫不掩饰满清统治者的善与恶,魅力与污点,胜利主要是因为精明。满清统治者治理能力卓越,因此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敌,立下丰功伟绩,造就了康乾盛世。康熙堪称千古一帝,功绩有目共睹。尽管康熙朝商业兴盛、农业富饶,但未有效课税。为此,雍正帝建立火耗银子归公的制度,充实国库,把官场治理得海晏河清,为乾隆盛世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道德权威,书中说雍正帝是 “密切关注社会问题,推行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公平,以至高无上的文化裁定者自居”,尽管专制,但对于冤案,雍正帝是明察秋毫,分清对错,能把鸦片的药用价值和坏处区别对待。到了乾隆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尽管战功卓著,乾隆帝仍然广为诟病。作为历代统治术集大成者,乾隆帝被作者认为是极端地冷酷无情。乾隆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以四库全书禁锢人的思想。乾隆帝也迎合流俗,喜欢被阿谀奉承,好大喜功。尽管文化、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但体制僵化,内部隐藏危机。清朝统治者将异族一视同仁地打压,对英法列强的傲慢势必造成摩擦。居高临下地与外商做生意,中饱私囊,贸易争端因此升级为民族矛盾,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统治者极力禁烟,可是治理能力落后,没法根除烟患,是体制和政策出了问题。再者,鸦片数量繁多,而且英国对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其他货物没有需求缺口,只能倾销鸦片以填补贸易逆差。鸦片也造成大量白银外流,损害国家经济。“19 世纪前半叶,英国多次重创中国,这与中国愈发动荡的内部环境互为因果”,内外危机迫使有识之士探寻现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转折点。尽管努力仍然战败,根本原因还是腐朽体制的问题,社会动员力和凝聚力差,对战争反射弧太长。旧有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变化,守成之君再励精图治也没法打几个漂亮的胜仗,或者实现内政修明,社会风清气正。发展受限,屡败于列强,这正是古代中国探寻现代化的动力。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家与现代之关怀

      同样的事实经过不一样的文字便能表达出不一样的态度,这已经是我们所熟知的了,但是史景迁依然能用他的文字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往往在复杂和海量的信息中不知何处为重点,又容易沉溺于过于繁琐的叙述,如何用简单的数据和事实详实客观的把握其中的因果链条,足见其中功夫,这种文字也显得更加凝炼和有说服力。对于书中内容取舍,能够通过一系列选取的人物和视角看到史家关怀,这是我最欣赏的,读傅高义写现代中国,也是廖廖几笔便能详略得当,不自觉心中便升起纵观全局的概括。这不得不归功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实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也仿佛透过数据和那些物价感受到了饿殍千里的沉重感。作者习惯于将不同历史时空下近乎相同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给人一种今是昨非又似在眼前之感,可见史家平日之思考。具体到书中主题 追寻 现代中国关键点在追寻二字,现代中国并非凭空而来,却又好像一夕之间闪现,不妨仿照书中之举,随机测问全国人民一日所思所想,大多人心中的现代观念也是跃进发展出来的。我对这种情况表示失望。诚然,让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所生活的国家及其历史有全面的了解既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旨趣相异。但现代中国所形成仍是每一个有识之士不可不察。史家关怀更是在其中堪当重任。我们常纠结于小人物的历史还是大人物的风云,我看这本书给出的平衡就非常值得认可。在花园口决堤后的数千个村庄,手无寸铁的抗争学生,引颈待戮的烈士群像,一次次的选择背后是大人物的愚蠢,是组织机构的无能,但所具体到的人,仍是我们可感可切的人。这不仅是史学关怀,更是现代关怀。在现代世界,好奇心的重要性被高估了,但好奇心的关怀却被低估了,我看现代性的重点就在好奇心的关怀上,这是破除原子化的钥匙。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