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七年时间,十次实地考察,觅迹古典文学吟咏之地,探寻中古诗歌书写的山水之美。

内容简介

晋宋以后,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种独立主题和重要元素。与《诗经》《楚辞》等早期作品中山水仅作为诗人表达情志的手段不同,谢灵运、鲍照等诗人开始持续正面描写山水。随着时代的推移与文化的积累,中国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感受和表达也不断丰富,形成一株绮丽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山水美感话语之树。关于自然风景的许多话语和观念都率先在诗中出现,而后方衍至绘画,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表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花费七年时间进行了十次实地考察,来写作这部新著《诗与它的山河》。作者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理论进路,结合案头研究与户外考察,对中国中古诗歌文本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旨在动态地观察中古诗歌中山水美感话语的生长。它追溯了上至谢灵运被贬至永嘉的永初三年(422),下至白居易于洛阳谢世的会昌六年(846)这424年间,最重要的十五位书写自然山水的诗人:谢灵运、鲍照、谢朓、江淹、何逊、阴铿、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元结、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每篇文章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国诗歌呈现大自然的审美维度和价值取向,于世界文学或比较文学颇具意义,更使读者意识到,中华南北的山川河流不仅是古人赞咏描摹的对象,还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广阔语境,一旦被横加破坏便再难复现。作者希望借这一研究,不仅思考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表达,也呼吁提倡另一种环保意识,即注意保护和延续孕育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那一片自然山川。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大谢“山水”探秘(1)
  • 一、引言
  • 二、实地山水:谢灵运诗的地理考辨
  • 三、话语山水:谢灵运的美感世界
  • 四、余论
  • 附录一 山水化情与情化山水(214)
  • 第二章 “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1)
  • 一、引言
  • 二、天地行旅中的渺漭风景
  • 三、衙署轩窗中的“芊绵蒨丽”风景
  • 四、结论
  • 第三章 南朝诗的空间内化(1)
  • 一、引言
  • 二、江淹的平生“二奇”
  • 三、何逊:世俗画意之“景”的营造
  • 四、阴铿:山水作为“谶象”
  • 五、结论
  • 第四章 问津“桃源”与栖居“桃源”(1)
  • 一、引言
  • 二、游子孟浩然的山水世界:出游与归守的生命历程
  • 三、隐者王维的山水世界:无“入”无“出”的生命幽谷
  • 四、结语与余论
  • 附录二 设景与借景——从祁彪佳寓山园的题名说起(240)
  • 第五章 生气充盈的李白山水世界(1)
  • 一、引言:山水与李白的生命世界
  • 二、人境之侧的清丽山水
  • 三、云山之间的奇幻山水
  • 四、愤激之际的狰狞山水
  • 五、结语
  • 第六章 杜甫夔州诗中的“山河”与“山水”(1)
  • 一、引言
  • 二、从“山水”到“山河”
  • 三、秋峡与“哀壑”
  • 四、转“情”为“美”的“山水”
  • 五、结论
  • 第七章 不平常的平常风物(1)
  • 一、引言
  • 二、韦应物的仕隐中道与闲居
  • 三、逸出“历史的时间”
  • 四、方域模糊的空间
  • 五、结论
  • 第八章 “山水”可惧,“水石”可居(1)
  • 一、引言
  • 二、元结的“可家”水石世界
  • 三、柳宗元的万山狴牢与泉石相知
  • 四、“择恶而取美”的清流奇石世界
  • 五、结论
  • 第九章 生狞的天地图景(1)
  • 一、引言
  • 二、人生路上风景:从山石荦确到蛮俗生梗
  • 三、祛魅时代的自然神话
  • 四、峰顶的诗情喷礴
  • 五、结论
  • 第十章 水国之再呈现(1)
  • 一、引言
  • 二、历史上的江南城市与以往诗中的江南城市
  • 三、呈现水国:白居易等对江南城市的书写
  • 四、水国之再呈现:白居易的履道坊园
  • 五、结论
  • 全书结论
  • 引用书目
  • 主题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本书将地理实证与美学诠释相结合,从山河表里看中国的抒情传统:谢灵运偏爱澄净山水,隐者王维的山水世界则是无入无 “出” 的生命幽谷,韩愈写出了山巅日出的绝句,白居易则开启了华夏山河中一道被遮蔽的美景 —— 江南水国城镇的景观…… 作者一边觅迹古典文学吟咏之地,一边发掘深植于中华大地的审美体系。千年以降,沧海桑田,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山水是诗兴生发的唯一现存尺度。诗家山水由文学的天空下落到中国的山河大地,正是中华大地上的山河将我们与古人相勾连。”“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站在历史坐标里看诗的未来

      对山水诗进行考据勘察本不是多么新鲜的课题,早在 80 年代,山大杜甫全集校注组就曾探访杜甫平生行踪,出了一本名谓《访古学诗万里行》的小册子,与杜诗印证,颇有意趣。但对《诗与它的山河》而言,我们却不能以简单的户外考察加以定位 —— 虽然在这方面,作者也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


      山河是有岁月感的山水,而这本书本身也是一本山水诗创作审美的演变史。作为时间序列的目录型著作,能做到承转合度,位面周全已颇不易,但这本书却如哥特式建筑,虽宏大却精微,每个章节都有一种自生的活泼,能道外人不曾道处,十五个诗人将山水诗串联起来,错落行进,一如交响。
      山水外生,而后人以观照而神契、而内化、而用舍,终以留存。如此干巴巴地概言,视角虽见摇摆吞吐,却并不太觉新鲜,但结合诗看,便如干茶入水,瞬霎鲜活起来。在萧驰先生的推证下,我们看到诗人从山到水,从水仰入天空,从简单的凝望到零雨片虹的定格,从化气穿梭古今,到追仰神性…… 每一次视角和感官的挪动,都损磨着多少代诗人的心力。
      阅读生长史时常易令创作者焦虑:他们驾驭娴熟的每样自以为不足道的创作手法和理论,原来都曾是天才们百般求索而来 —— 这不免令他们担忧自己终其写作生涯,是否有能力将诗的可能性继续外扩,哪怕只一点点。但这种生长史,又令人振奋 —— 站在历史的坐标里便知,诗的路,还没有走绝,也永远不会走绝。
      这种焦虑和振奋,实则已经摆脱了山水。它并不只适合山水诗的作者与读者,也并非旅行堪舆所能掌覆。它引人看到诗人的渺小与伟大,也在历史的时间线里旷摆出无限的未来。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本书适合有心思纵向较量,追索星辰的每一个人。汲取、生长、仰望、战斗 —— 这方是这本书最为深致之意义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唐的统一,使发轫于南方的山水隐逸文学在北方蔓延。李唐的政治中心长安在秦岭北麓的渭河平原,数十里外秦岭终南山却是隐逸者的世界。本章讨论涉及的盛唐时代三位 “隐逸诗人” 孟浩然(689—740)、卢鸿一(约 719—740 前后)和王维(701—761)的隐逸居止是在一个以秦岭为中心的三角形中: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在秦岭和关中断陷盆地的交接地带,卢鸿一隐居的豫西嵩山属秦岭山脉的东延部分,孟浩然的襄阳城南则西距秦岭褶皱系向西南伸延的武当山不远处。三位诗人不仅大致属于同一时代,且互为相知。孟浩然开元十二、十三年(724、725)在洛阳一带为仕途奔走时曾写过《行至汝坟寄卢征君》,对隐居嵩岳的卢鸿一流露敬仰之情。王维与孟浩然为忘年之交。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